传承创新 杏林更有后继人

——岐黄杯第七届全国中医药博士生优秀论文摘要

 

俞募配穴理论基础及协同效应机制探讨与思考

 

蔡荣林 指导老师:申国明 安徽中医药大学

 

穴位配伍是影响针灸临床疗效的关键因素之一,近年来有关穴位配伍及其效应机制的研究在针灸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开展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俞募配穴法是在中医阴阳学说和气街理论指导下产生的经典配穴方法,俞募配穴具有较好的协同作用,在临床上应用亦相得益彰,但是其协同效应机制仍不十分清楚。笔者结合中医理论探讨俞募配穴的理论基础,并通过总结分析当前俞募配穴的最新研究进展,结合课题组的前期研究结果,探讨俞募配穴的协同效应机制。通过分析,笔者认为阴阳学说和气街理论是俞募配穴的理论基础,脊神经节神经元汇聚是俞募配穴的重要形态学基础,“靶向趋同”是俞募配穴协同效应的重要神经机制,大脑中枢整合作用是腧穴配伍的关键机制。同时笔者提出了基于“靶向趋同”假说的深入开展俞募配穴协同效应及中枢整合机制研究的新思路,以期为进一步阐明穴位配伍的效应机制奠定基础。

 

“通督启神”针法对AD模型小鼠海马区 TREM2/DAP12表达的影响

 

姜 婧 指导老师:李志刚 北京中医药大学

 

阿尔兹海默病又称老年痴呆,是一种以遗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目前尚未找到其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不断深入探索老年性痴呆的发病机制并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仍是医学界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最新研究显示,大脑神经炎性反应已成为老年性痴呆发病的关键因素之一,而分布于小胶质细胞膜表面的髓系细胞触发受体2(TREM2)激活后可以有效地抑制小胶质细胞的活化,从而降低细胞炎性因子的释放,进而减少神经元的损伤。因此,与抑制神经炎性反应相关的TREM2与DAP12则可成为治疗老年性痴呆的新靶点。本研究采用8月龄快速老化SAMP8小鼠,在证实“通督启神”针法可有效改善其学习记忆能力的基础上,探索“通督启神”针法可能的作用机制。实验结果显示:“通督启神”针法可提高老年痴呆模型小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改善海马区神经元形态结构并降低Aβ蛋白的表达水平,其疗效作用的机理可能是通过提高海马区TREM2与DAP12的表达含量而发挥作用的。

 

麻黄汤含药血浆与血清蛋白质(肽)组学比较

 

刘 林 指导老师:葛金文 湖南中医药大学

 

中药血浆药理学方法是相对于血清药理学而提出的一种新的研究中药药效(药理)的半体内实验方法。该方法能避免凝血及继发反应所致的血液成分变化,更加接近药物进入体内的环境,减少实验假阳性和假阴性结果。本研究采用2-DE-MS法对比麻黄汤含药血浆(DCP)、含药血清(DCS),空白血浆(BP)、空白血清(BS)及去除纤维蛋白原(FIB)后DCP之间的蛋白变化,从蛋白质组学探讨凝血及其相关过程对麻黄汤DCP与DCS的影响。研究显示,与BP比较,有26个差异蛋白表达上调,6个差异蛋白表达下调;与BS比较,有14个差异蛋白表达上调,4个差异蛋白表达下调;与DCS比较,有18个差异蛋白表达上调,8个差异蛋白表达下调;去FIB前后,麻黄汤DCP有20个差异蛋白表达上调,4个差异蛋白表达下调。并鉴定出7个差异蛋白:α-1-AT、ApoE、ApoA-I、γ-FIB、HP、FPA和molybdate ABC transporter。综上,麻黄汤DCP与DCS具有明显的蛋白改变,且差异蛋白可能是麻黄汤药效作用的靶点,为建立麻黄汤中药血浆药理学方法提供实验依据。

 

纳米针灸传感针的研制及其在生物活性分子检测中的应用

 

唐丽娜 指导老师:张国军 湖北中医药大学

 

针灸可以治疗疾病,但其核心的治病机制尚未得到合理解释。随着生物传感器和纳米技术的发展,以及它们在生命科学中越来越多的应用,生物传感器和纳米技术的融合将为针灸医学提供支撑。该文章首次报道了一种基于新型纳米材料石墨烯的纳米针灸传感针的研制与应用,采用电化学方法,在针灸针针尖表面分别沉积金纳米颗粒与石墨烯,构建纳米针灸传感针。所制备的纳米针灸传感针稳定性好,不仅对pH敏感,而且对多巴胺等神经递质也有良好的检测灵敏度与选择性,可用于机体血清环境多巴胺的检测。文章重点阐述了如何将传统中医针灸技术与纳米生物传感技术结合制备纳米针灸传感针,以期其能实现活体在穴生物活性分子的实时检测,并试图探究针灸治病的机制。

 

从“甘邪”与“玄府”探讨消渴病的因机证治

 

吴长汶 指导老师:李灿东 福建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