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定中药材名】丹参
【药材来源鉴定】本品为唇形科植物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ge.的干燥根及根茎。丹,即红色。因其根外皮呈砖红色,形态略似人参,故名丹参,又名紫丹参。
【药材历史考证】丹参的始载本草为《神农本草经》。《吴普本草》云:“茎华小,方如荏,有毛,根赤,四月华紫,三月五月采根,阴干。治心腹痛。”《本草经集注》云:“今近道处处有。茎方,有毛,紫花。”《蜀本草》引《新修本草图经》:“叶似紫苏,有细毛。花紫亦似苏花。根赤,大者如指,长尺余,一苗数根。”《本草图经》曰:“今陕西、河东州郡及隋州亦有之。二月生苗,高一尺许,茎干方棱,青色。叶生相对,如薄荷而有毛,三月开花,红紫色,似苏花。根赤,大如指,长亦尺余,一苗数根。”《本草纲目》曰:“处处山中有之,一枝五叶,叶如野苏而尖,青色,皱皮。小花成穗如蛾形,中有细子,其根皮丹而肉紫。”根据以上本草所述考证,与现今药用丹参相符。
【植物形态鉴定】多年生直立草本,高约35~80cm,多分枝。根圆柱形,肉质,外面砖红色,内部乳白色。奇数羽状复叶对生,叶柄长1.3~7.5cm;小叶3~7片,长1.5~8cm,宽1~4cm,顶生小叶较大,卵圆形或椭圆状卵形,先端渐尖,基部宽楔形或斜圆形,边缘具圆齿,两面疏被柔毛,下面较密。轮伞花序6至多花,组成顶生或腋生总状花序,密被腺毛和长柔毛;苞片披针形,全缘;花萼钟形,带紫色,先端二唇形,萼筒喉部密被白色柔毛;花冠紫蓝色,二唇形,长2~2.7cm,上唇镰刀状,向上竖立,先端微缺,下唇短于上唇,3裂,冠筒外伸,内有毛环;能育雄蕊2,着生于下唇的中下部,药隔长17~20mm,上臂药能育,2下臂的药室不育且连合。小坚果4,椭圆形。花期5~9月,花后见果。
【药材性状鉴定】品根茎短粗,顶端有时残留茎基。根数条,长圆柱形,略弯曲,有的分枝并具须状细根,长10~20cm,直径0.3~1cm。表面棕红色或暗棕红色,粗糙,具纵皱纹。老根外皮疏松,多显紫红棕色,常呈鳞片状剥落。质硬而脆,断面疏松,有裂隙或略平整而致密,皮部棕红色,木部灰黄色或紫褐色,导管束黄白色,呈放射状排列。气微,味微苦涩。栽培品较粗壮,直径0.5~1.5cm。表面红棕色,具纵皱,外皮紧贴不易剥落。质坚实,断面较平整,略呈角质样。
【药材理化鉴定】
1.取本品粉末5g,加水50ml,煎煮15~20分钟,放冷,滤过。滤液置水浴上浓缩至黏稠状,放冷后,加乙醇3~5ml使溶解,滤过。取滤液数滴,点于滤纸条上,干后,置紫外光灯(365nm)下观察,显亮蓝灰色荧光。将此纸条悬挂在氨水瓶中(不接触液面),20分钟后取出,置紫外光灯(365nm)下观察,显淡亮蓝绿色荧光。
2.取上项下的滤液0.5ml,加三氯化铁试液1~2滴,显污绿色。
3.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醚5ml,置具塞试管中,振摇,放置1小时,滤过,滤液挥干,残渣加醋酸乙酯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丹参对照药材,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丹参酮Ⅱ。对照品,加醋酸乙酯制成每1ml含2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苯一醋酸乙酯(19: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暗红色斑点。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林下草丛中或溪谷边。分布于辽宁、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宁夏、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贵州、四川等省区。亦有栽培。
【采集加工】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干燥。
【饮片炮制】
1.丹参:除去杂质及残茎,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2.酒丹参:取丹参片,照酒炙法炒干。
【性能功用】苦,微寒。归心经、肝经。祛瘀止痛,活血通经,清心除烦。用于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瘢癥积聚,胸腹刺痛,热痹疼痛,疮疡肿痛,心烦不眠;肝脾肿大,心绞痛。内服:9~15g。水煎服。本品不宜与藜芦同用。
【附注】置通风干燥处贮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