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定中药材名】鸡血藤
【药材来源鉴定】本品为豆科植物密花豆Spatholobus.suberectus Dunn的干燥藤茎。该植物的藤茎在砍断时,断面有鸡血样的鲜红色汁液流出,故名鸡血藤。
【药材历史考证】鸡血藤一名的始载本草《本草纲目拾遗》云:“近日云南省亦产。其藤长亘蔓地上或山崖,一茎长数十里。土人得之,以刀砍断,则汁出如血。每得一茎,可得汁数升。”根据以上本草所述考证,与现今药用鸡血藤相符。此外,《本草纲目拾遗》所载产于云南顺宁(凤庆)的“鸡血藤胶(膏)”,据调查考证,其原植物来源主要为木兰科滇南五味子Kadsura interior A.c.Smith及其近缘植物。
【植物形态鉴定】攀援木质大藤本,长可达20~30m。老茎扁圆柱形,灰棕褐色,砍断后有鲜红色汁液流出,横断面可见数圈偏心环。三出复叶互生,叶柄较长;小叶柄上面有1条纵槽,疏被短毛;小托叶针刺状;顶生小叶片宽椭圆形.长12.5~22cm,宽7.5~15cm,先端短渐尖,基部圆楔形,全缘,上面有疏短毛,下面脉腋间有短细毛;侧生小叶片偏斜卵形,基部不对称。圆锥花序生于枝顶的叶腋内,长约22cm,花序轴和总花梗均被黄包短柔毛,花梗长约2mm;花萼筒状,外被白色短毛,萼片5,二唇形,肉质,上面2萼齿合生,两面均被淡黄色短柔毛;花冠蝶形,黄白色,旗瓣肉质,近圆形,长约8mm,基部具爪;翼瓣与龙骨瓣相同,长约7mm,具爪及耳;雄蕊10,2体,长约1cm;子房上位,密被白色短毛,长约,5mm,花柱稍向上弯,长约4mm,柱头头状。荚果扁平,刀状,长8~11cm。宽2.5~3cm,顶端圆形,上部较狭,下部较宽,表面被绒毛,有网纹,仅顶部有1粒种子。种子长约2cm,宽约1cm。花期7月,果期8~10月。
【药材性状鉴定】本品为椭圆形、长矩圆形或不规则的斜切片,厚0.3~1cm。栓皮灰棕色,有的可见灰白色斑。栓皮脱落处现红棕色。切面木部红棕色或棕色,导管孔多数;韧皮部有树脂状分泌物呈红棕色至黑棕色,与木部相间排列呈3~8个偏心性半圆形环;髓部偏向一侧。质坚硬。气微,味涩。
【药材显微鉴定】横切面:木栓细胞数列,含棕红色物。皮层较窄,散有石细胞群,胞腔内充满棕红色物;薄壁细胞含草酸钙方晶。维管柬异型,由韧皮部与木质部相间排列成数轮。韧皮部最外侧为石细胞群与纤维柬组成的厚壁细胞层;射线多被挤压;分泌细胞甚多,充满棕红色物,常数个至10多个切向排列成层;纤维柬较多,非木化至微木化,周围细胞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纤维,含晶细胞壁木化增厚;石细胞群散在。木质部射线有时含棕红色物;导管多单个散在,类圆形,直径约400um;木纤维束亦均形成晶纤维;木薄壁细胞少数含棕红色物。
【生境分布】生于山谷林中或山地灌丛中。分布于广东、广西、福建、云南、贵州等省区。
【采集加工】秋、冬二季采收,除去枝叶,切片,晒干。
【饮片炮制】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碎,晒干。
【性能功用】苦、甘,温。归肝经、肾经。补血,活血,通络。用于月经不调,血虚萎黄,麻木瘫痪,风湿痹痛。内服:9~15g,水煎服。
【附注】
1.置通风干燥处贮藏,防霉,防蛀。
2.除以正品鸡血藤外,各地混作鸡血藤药用的还有以下几种:
①豆科植物香花崖豆藤 Millettia dielsiana Harrms。产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干燥藤茎在福建、江西、安徽、广东、广西、云南、四川等地作鸡血藤药用。习称山鸡血藤、丰城鸡血藤。药材性状鉴别特征:藤茎呈圆柱形,表面灰褐色,有纵纹。横断面皮部占半径的1/4,有红棕色树脂状物,木质部黄色,导管呈细孔状。质坚实。气微,味苦涩。本品虽与鸡血藤来源及药材相似,但二者化学成分、功效不同,不应混用。
②豆科植物常春油麻藤Mucuna sempervirells Hemsl.。产于浙江、江西、福建、湖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其干燥藤茎在以上部分产区曾混作鸡血藤药用。药材性状鉴别特征:藤茎呈圆柱形,直径3~15cm。表面灰褐色,粗糙,具纵向的凹沟、横环纹和疣状凸起的皮孔,并可见瘤状凸起的侧枝痕迹。横切面皮部薄,韧皮部具棕褐色树脂状分泌物,木质部灰黄色,孔洞状导管呈放射状排列;韧皮部与木质部相间排列呈数层同心环,髓部细小。质坚,体重,难折断,折断面显纤维性。气微弱,味涩而微甜。本品虽与鸡血藤来源及药材相似,但二者化学成分、功效不同,不应混用。
③木通科植物大血藤Sargentodoxa cuneata(Oliv.)Rehd.et Wils.。产于河南、陕西、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其干燥藤茎在东北及内蒙古、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山东、江西、浙江、广东、四川等地曾混作鸡血藤药用。其植物形态、药材性状及功效详见大血藤一药条下。本品与鸡血藤来源、化学成分、功效均截然不同,不应混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