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乌头

别名:堇,芨,乌头,乌喙,奚毒,金鸦,五毒根,耗子头,即子,鸡毒,毒公,耿子,土附子,草乌,竹节乌头。 中药草乌头为毛茛科植物乌头(野生种),北乌头等的块根。当年晚秋或次年早春采收,将地下部分挖出,剪去根头部洗净,晒干

功效与作用:祛风除湿;温经散寒;消肿止痛;主治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头风头痛;中风不遂;心腹冷痛;寒疝作痛;跌打损伤;瘀血肿痛;阴疽肿毒;麻醉止痛。

使用方法:内服:煎汤,3~6克;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醋,酒磨涂。 用药宜忌 阴虚火旺,各种热证患者及孕妇禁服。 各家论述 《药性论》:乌喙,其气锋锐,通经络,利失节,寻蹊达径而直抵病所。《纲目》:草乌头,射罔,乃至毒之药,非若川乌头,附子人所栽种,加以酿制,杀其毒性之比,自非风顽急疾,不可轻投,甄权《药性论》言其益阳事,治男子肾气衰弱者,未可遽然也。此类止能搜风胜湿,开顽痰,治顽疮,以毒攻毒而已,岂有川乌头,附子补右肾命门之功哉?《本草述》:草乌头类,洵为至毒之药,第先圣用毒药以去病,盖期于得当也。如草乌辈之用,固沉寒痼冷,足以相当,或寒湿合并,结聚癖块,阻塞真阳,一线未绝,非是不足以相当而战必克。如瘫痪证,先哲多用之,盖为其寒湿之所结聚,顽痰死血,非是不可以开道路,令流气破积之药得以奏绩耳。《本草求真》:草乌头,《本经》治恶风洗洗汗出,但能去风而不能回阳散寒可知。乌附五种,主治攸分:附子大壮元阳,虽偏下焦,而周身内外无所不至;天雄峻温不减于附,而无顷刻回阳之功;川乌专搜风湿痛痹,却少温经之力;侧子善行四末,不入脏腑;草乌悍烈,仅堪外治。此乌,附之同类异性者。至于乌喙,禀气不纯,服食远之可也。张寿颐:草乌头《本经》谓主中风恶风洗洗,盖仍以外感寒风而言,洗洗读作洒洒,仍是洒浙恶风之候,而后世乃谓可治恶风,以恶字作如字读,岂古人之真旨?要知毒风厉风等症,皆是血热成毒,似此大热大毒之物,胡可妄投,此盖误读古书之谬。惟果是寒湿寒痰,涸阴冱寒,坚凝结聚之症,始可用为佐使,引到病所,以开坚积耳。《本经》:主中风,恶风,洗洗出汗,除寒湿痹,咳逆上气,破积聚寒热。《别录》:消胸上痰,冷食不下,心腹冷疾,脐间痛,肩胛痛不可俯仰,目中痛不可久视,又堕胎。主风湿,丈夫肾湿阴囊痒,寒热历节掣引腰痛,不能行步,痈肿脓结。《药性论》:能治恶风,憎寒,冷痰包心,肠腹XIU痛,痃癖气块,益阳事,治齿痛,主强志。治男子肾衰弱,阴汗,主疗风温湿邪痛。《药类法象》:治风痹血痹,半身不遂,行经药也。《纲目》:治头风喉痹,痈肿疔毒。主大风顽痹。《东医宝鉴》:治风湿麻痹疼痛,发破伤风汗。《纲目拾遗》:追风活血,取根入药酒。《贵州民间方药集》:治麻痹症。又为伤科要药。杨清叟:凡风寒湿痹,骨内冷痛,及损伤入骨,年久发痛,或一切阴疽肿毒,并宜草乌头,南星等分,少加肉桂为末,姜汁热酒调涂,未破者能内消,久溃者能去黑烂。二药性味辛烈,能破恶块,逐寒热,遇冷即消,遇热即溃。

摘录于:《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

草乌头

拼音名:Cao Wu Tou

英文名:Kusnezoff Monkshood Root,Common Monkshood

别名:堇,芨,乌头,乌喙,奚毒,金鸦,五毒根,耗子头,即子,鸡毒,毒公,耿子,土附子,草乌,竹节乌头。

中药草乌头为毛茛科植物乌头(野生种),北乌头等的块根。当年晚秋或次年早春采收,将地下部分挖出,剪去根头部洗净,晒干。

原形态

乌头,多年生草本,高60~120厘米。块根通常2个连生,纺锤形至倒卵形,外皮黑褐色;栽培品的侧根(子根)甚肥大,直径达5厘米。茎直立或稍倾斜,下部光滑无毛,上部散生贴伏柔毛。叶互生,革质,有柄;叶片卵圆形,宽5~12厘米,3裂几达基部,两侧裂片再2裂,中央裂片菱状楔形,先端再3浅裂,裂片边缘有粗齿或缺刻。总状圆锥花序,花序轴有贴伏的柔毛;萼片5,蓝紫色,外被微柔毛,上萼片盔形,长15~18毫米,宽约20毫米,侧萼片近圆形;花瓣2,无毛;雄蕊多数,花丝下半部扩张成宽线形的翅;心皮3~5个,离生,密被灰黄色的短绒毛。蓇葖果长圆形,具横脉,花柱宿存,芒尖状。花期6~7月。果期7~8月。

北乌头,多年生草本,高70~150厘米。块根常2~5块连生,倒圆锥形,长2.5~5厘米,外皮黑褐色。茎直立,光滑。叶互生,有柄;叶片近于革质,全形为卵圆形,长6~14厘米,宽8~9厘米,3全裂,裂片菱形,再作深浅不等的羽状缺刻状分裂,最终裂片线状披针形或披针形,先端尖,二面均光滑,或有时微被毛。总状花序,或有时为紧缩的圆锥花序;花萼5,紫蓝色,上萼片盔形,长1.5~2厘米,,侧萼片长1.4~1.7厘米;花瓣2,无毛,有长爪,距长1~4毫米;雄蕊多数,无毛;子房5个,稀有3~4个,无毛,花柱与子房等长。蓇葖果长1~2厘米。种子有膜质翅。花期7~8月。果期8~9月。

药材性状

乌头 母根纺锤形至倒卵形,长2~5厘米,直径1~2.5厘米。表面灰褐色,有纵皱纹及突起的点状须根痕,顶端有残留茎基。子根较光滑,稍有细纵纹,具数个瘤状突起的侧根,顶端无残茎而具芽痕。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灰白色,有不规则的环纹。气微,味辛辣,麻舌。

北乌头 母根不规则长圆锥形,略弯曲,长2~7厘米,直径0.6~1.8厘米。顶端常有残茎和少数不定根残基;有的顶端有一枯萎的芽,一侧有一圆形或扁圆形不定根残基。表面灰褐色或黑棕褐色,有纵皱缩纹,点状须根痕和数个瘤突状侧根。子根与母根形相似,表面较光滑。质硬,难折断,断面灰白色或暗灰色,有裂隙,形成层环纹多角形或类圆形,髓部较大或中空。气无,味辛辣,麻舌。

以个大,质坚实,断面灰白色者为佳。

药理作用

镇痛作用:用电刺激鼠尾法实验,小鼠腹腔注射草乌70%乙醇浸剂,有明显的镇痛作用,其0.19,0.095,0.048克/千克的镇痛效力均分别超过吗啡12,6,3毫克/千克的镇痛效力。但上述剂量有毒性反应,且草乌的治疗指数(3.91)远比吗啡(48.58)为小。小鼠热板法实验表明,北草乌碱,次乌头碱亦有镇痛作用。

局部麻醉作用:北草乌碱在动物身上有局部麻醉作用。

5种草乌生物碱诱发心律失常作用的比较:大鼠体重201±25克,共48只,雌雄兼用,每个剂量组为8只,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钠40~45毫克/千克麻醉后,记录呼吸频率心电图Ⅱ导程。从股静脉内给药,每药各用小鼠半数致死量的1/14。至发生心律失常前这一段时间称为潜伏时间,诱发心律失常起至恢复窦性心律止,称为维持时间。AC组(乌头碱组),静脉注射l9毫克/千克,诱发大鼠心律失常呈室性早搏,室上性或室性心动过速。呼吸频率受到明显的抑制,呈不规则腹式呼吸,待心律转为窦性时,而呼吸仍未完全恢复。MA组(中乌头碱组),静脉注射l6mg/千克,发生心律失常的类型与AC组相似。诱发心律失常的潜伏时间显着缩短,维持时间较AC组显着延长。对呼吸呈现严重抑制状态。剂量减为10和5毫克/千克,则诱发心律失常潜伏时间分别为0.6±0.1和2.1±1.1分钟,维持时间分别为33±9和11±2分钟。BA组(北草乌头碱组),静脉注射剂量为30mg/千克,诱发心律失常的潜伏时间较AC组显着缩短,维持时间较AC组和MA组明显延长,出现心律失常的类型与AC组相似。HA(次乌头碱)和DA(去氧乌头碱)组,HA组诱发心律失常虽较AC组为快,但维持时间显着较AC减少。DA组,8只鼠中有7只观察15分钟不出现心律失常,只有1只出现。综合实验结果,小鼠的急性毒性MA>AC>BA>HA>DA,而诱发大鼠心律失常作用强度(维持时间),其顺序为BA>MA>AC>HA>DA。其中以BA诱发心律失常作用最强,而对呼吸抑制较弱。北草乌头碱还能诱发小鼠心律失常,作用亦较AC为强,P<0.01。又可诱发清醒免的心律失常,静脉注射BA10mg/千克。结果使6兔均诱发心律失常,潜伏时间为1.3±0.4分钟,维持时间为16±5分钟。流涎和呼吸暂时性抑制,5~10分钟消失。BA还能使大鼠血压过性下降,但很快就回升。

草乌总生物碱和乌头碱对几种药物引起心电图变化的影响:总碱和乌头碱有增强肾上腺素对兔心肌的作用,一种是由原来只产生窦性心律减慢增强为产生室性自动性异位节律的程度,总碱组在6只动物中出现3只,乌头碱组的6只动物中出现4只。两组其它4只动物,合并用药后,则产生室性自博心律或结性心律,它们同属被动性异位心律,是对肾上腺素增强作用的另一种表现。

总碱和乌头碱均可对抗氯化钙引起的T波倒置,给总碱后氯化钙的用量增加3.5倍,给乌头碱后氯化钙的用量增加到4.3倍,P<0.05。总碱和乌头碱能增强毒毛旋花子甙6对豚鼠心脏的毒性。经显着性测验,总碱用药组与对照组之间最小致死量的差别是显着的。乌头碱和总碱在同一剂量下都有程度不同的增强毒甙6对心脏的毒性作用。总碱和乌头碱还能对抗垂体后叶制剂对兔引起的ST段位移,经显着性测验,除总碱组在给药后10s的以外都有显着性差别(P<0.05)。总碱还有抗组胺作用。

炮制品的药理作用药典规定草乌的炮制方法用清水制,实验比较了用高压蒸制法代替清水制法。经半数致死量测定和高体蛙心试验证明,二种炮制方法和生草乌比均能降低毒性。从镇痛试验和维生素C含量测定表明,二种炮制方法和生草乌比较均能保持疗效。二种不同炮制方法不论在毒性或疗效方面差别不大,且用薄层层析比较,二者化学成分是相同的。但高压法较药典法优点有总生物碱含量高,原药材损失少,方法简便,周期缩短。

药材毒性

草乌70%酒精浸剂小鼠腹腔注射的半数致死量为0.38克/千克。草乌经6小时水煎后,小鼠腹腔注射的半数致死量为41.59±2.118克/千克。中乌头碱小鼠腹腔注射的半数致死量。为0.22毫克/千克,乌头碱小鼠腹腔注射 半数致死量。为0.27毫克/千克,北草乌头碱小鼠腹腔注射的半数致死量。为0.42毫克/千克,次乌头碱小鼠腹腔注射的半数致死量为1.01毫克/千克,脱氧乌头碱小鼠半数致死量为1.90毫克/千克。

鉴别方法

块根横切面:乌头 后生皮层为1~2列金黄色细胞;皮层细胞7~8列,呈长条形,切向延长,其间有少数石细胞散列;内皮层细胞较小。形成层环状,母根上段类圆形,中段类四角形,下段类圆形;子根上段,中段均为多角形,下段不规则形。韧皮部可见异型维管束。木质部导管1~2列,径向排列。中央为髓部。

北乌头 后生皮层为7~8列棕黄色木栓化细胞;皮层为6~8列细胞;皮层内侧有单个散在或2~5个成群的石细胞;内皮层明显。韧皮部宽广,常有不规则裂隙,筛管群随年可见;母根近形成层处的筛管群外围有韧皮纤维群,并有少数石细胞,近内皮层处变有少数石细胞,形状与皮层石细胞同;子根则无纤维及石细胞。形成层环呈不规则多角形或类圆形,上,中,下三段相似。木质部导管1~4列或数个相聚,位于形成层角隅的内侧,有的内含棕黄色物。髓部较大。薄壁细胞充满淀粉粒。

粉末特征:乌头石细胞近无色或淡黄绿色,类长方形,类方形,多角形或一边斜尖,直径49~117μm,长113~280μm,壁厚4~13μm,壁厚者层纹明显,纹孔较稀疏。淀粉粒单粒球形,长圆形或肾形,直径3~22μm;复粒由2~15分粒组成。导管淡黄色,主为具缘纹孔导管,直径29~70μm,末端平截或短尖,穿孔位于端壁或侧壁,有的导管分子纵横连接或粗短扭曲。此外,有后生皮层细胞,纤维等。

北乌头 石细胞无色,与后生皮层相连结的显棕色,类方形,类长方形,类圆形,梭形或长条形,直径20~234μm,长至465μm,壁厚薄不一,厚者层纹明显,纹孔细,有的含棕色物。淀粉粒单粒类圆形,直径2~23μm;复粒由2~16分粒组成。后生皮层细胞棕色,表面观类方形或长多角形,壁不均匀增厚,有呈瘤状突入细胞腔。

理化鉴别 取草乌头粉末0.5克,加乙醚10毫升与氨试液0.5毫升,振摇10分钟,滤过。滤液置分液漏斗中,加硫酸液(0.25摩尔/L)20毫升,振摇提取,分取酸液适量,用水稀释后用分光亮度计测定,在231nm与275nm的波长处有最大吸收。

取草乌头粗粉1克,加乙醚15毫升与氨试液1毫升,浸渍1h,时时振摇,滤过。取滤液5毫升,蒸干,残渣加7%盐酸羟胺甲醇溶液5滴与0.1%麝香草酚酞甲醇溶液1滴,滴加氢氧化钾饱和的甲醇溶液至显蓝色后,再多加2滴,置60℃水浴上加热1~2分钟,用冷水冷却,滴加稀盐酸调节Ph至2~3,加三氯化铁试液和氯仿各1滴,振摇,下层认显紫色。

薄层色谱:取草乌头粉末1克,加10%氨溶液1毫升后,用乙醚10毫升冷浸24h,滤过。滤液挥干,残渣用二氯甲烷洗入1毫升容量瓶中定容,作为样品溶液。另以乌头碱,中乌头碱,次乌头碱,用二氯甲烷配制成1毫克/1毫升的对照品溶液。在高效硅胶GF254板上点样品及对照品溶液各4μl,以环已烷-乙酸乙酯-二乙胺(8:1:1)展开,挥去溶剂,以碘蒸气熏后,供试品色谱中与对照品色谱相应位置处,各斑点均现紫污色。

性味与归经

味辛;苦;性热;大毒;归心;肝;脾经。

功效与作用

祛风除湿;温经散寒;消肿止痛;主治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头风头痛;中风不遂;心腹冷痛;寒疝作痛;跌打损伤;瘀血肿痛;阴疽肿毒;麻醉止痛。

使用方法

内服:煎汤,3~6克;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醋,酒磨涂。

用药宜忌

阴虚火旺,各种热证患者及孕妇禁服。

各家论述

  • 《药性论》:乌喙,其气锋锐,通经络,利失节,寻蹊达径而直抵病所。
  • 《纲目》:草乌头,射罔,乃至毒之药,非若川乌头,附子人所栽种,加以酿制,杀其毒性之比,自非风顽急疾,不可轻投,甄权《药性论》言其益阳事,治男子肾气衰弱者,未可遽然也。此类止能搜风胜湿,开顽痰,治顽疮,以毒攻毒而已,岂有川乌头,附子补右肾命门之功哉?
  • 《本草述》:草乌头类,洵为至毒之药,第先圣用毒药以去病,盖期于得当也。如草乌辈之用,固沉寒痼冷,足以相当,或寒湿合并,结聚癖块,阻塞真阳,一线未绝,非是不足以相当而战必克。如瘫痪证,先哲多用之,盖为其寒湿之所结聚,顽痰死血,非是不可以开道路,令流气破积之药得以奏绩耳。
  • 《本草求真》:草乌头,《本经》治恶风洗洗汗出,但能去风而不能回阳散寒可知。乌附五种,主治攸分:附子大壮元阳,虽偏下焦,而周身内外无所不至;天雄峻温不减于附,而无顷刻回阳之功;川乌专搜风湿痛痹,却少温经之力;侧子善行四末,不入脏腑;草乌悍烈,仅堪外治。此乌,附之同类异性者。至于乌喙,禀气不纯,服食远之可也。
  • 张寿颐:草乌头《本经》谓主中风恶风洗洗,盖仍以外感寒风而言,洗洗读作洒洒,仍是洒浙恶风之候,而后世乃谓可治恶风,以恶字作如字读,岂古人之真旨?要知毒风厉风等症,皆是血热成毒,似此大热大毒之物,胡可妄投,此盖误读古书之谬。惟果是寒湿寒痰,涸阴冱寒,坚凝结聚之症,始可用为佐使,引到病所,以开坚积耳。
  • 《本经》:主中风,恶风,洗洗出汗,除寒湿痹,咳逆上气,破积聚寒热。
  • 《别录》:消胸上痰,冷食不下,心腹冷疾,脐间痛,肩胛痛不可俯仰,目中痛不可久视,又堕胎。主风湿,丈夫肾湿阴囊痒,寒热历节掣引腰痛,不能行步,痈肿脓结。
  • 《药性论》:能治恶风,憎寒,冷痰包心,肠腹XIU痛,痃癖气块,益阳事,治齿痛,主强志。治男子肾衰弱,阴汗,主疗风温湿邪痛。
  • 《药类法象》:治风痹血痹,半身不遂,行经药也。
  • 《纲目》:治头风喉痹,痈肿疔毒。主大风顽痹。
  • 《东医宝鉴》:治风湿麻痹疼痛,发破伤风汗。
  • 《纲目拾遗》:追风活血,取根入药酒。
  • 《贵州民间方药集》:治麻痹症。又为伤科要药。
  • 杨清叟:凡风寒湿痹,骨内冷痛,及损伤入骨,年久发痛,或一切阴疽肿毒,并宜草乌头,南星等分,少加肉桂为末,姜汁热酒调涂,未破者能内消,久溃者能去黑烂。二药性味辛烈,能破恶块,逐寒热,遇冷即消,遇热即溃。

摘录于

《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

“草乌头”图片

草乌头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