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旁其,天台乌药,鳑魮,鸡骨香,白叶柴,矮樟,矮樟根,铜钱柴,土木香,鲫鱼姜。 中药乌药为樟科植物乌药的根。冬春季采挖根,除去细根,洗净晒干,称“乌药个”。趁鲜刮去棕色外皮,切片干燥,称“乌药片”
功效与作用:行气止痛;温肾散寒。主治胸胁满闷;脘腹胀痛;头痛;寒疝疼痛;痛经及产后腹痛;尿频;遗尿。
使用方法:内服:煎汤,5~10克,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用药宜忌 气虚及内热证患者禁服;孕妇及体虚者慎服。 药材处方 《医学发明》天台乌药散,行气疏肝,散寒止痛,治寒凝气滞的小肠疝气,少腹引控睾丸而痛,偏坠肿痛,痛经。《景岳全书》暖肝煎,用于肝肾阴寒,小腹疼痛,疝气等。《济生方》四磨汤,行气降逆,宽胸散结,治七情所伤,肝气郁结所致胸膈烦闷,上气喘急,心下痞满,不思饮食。《赤水玄珠》乌药顺气散,行气宽胸,治七情忧思所致的胀满痞塞之证。《沈氏尊生方》排气饮,行气消滞,治产后逆气,食滞胀痛。《妇人良方》缩泉丸,温肾祛寒,缩尿止遗,主治下元虚冷,小便频数,小儿遗尿。《医方集解》五磨饮子,顺气行滞。《证治准绳》六磨汤,顺气行滞,调理肝脾,通便导滞,治情志失和,肝脾之气郁结导致大便秘结,欲便不得,嗳气频作胸胁痞满,腹中胀痛,纳食减小。《医林改错》膈下逐瘀汤,祛瘀软坚,兼调脾胃,治气血凝结,脉络阻塞,血瘀日甚所致腹部积块,硬痛不移,面黯消瘦,纳减乏力,时有寒热,月事不行。 各家论述 《本草抬遗》:主中恶心腹痛,宿食不消,天行疫瘴,膀胱肾间冷气攻冲背膂,妇人血气,小儿腹中诸虫。《日华子本草》:治一切气,除一切冷,霍乱及反胃吐食,泻痢,痈疖疥癫,并解冷热。王好古:理元气。《纲目》:治中气,脚气,疝气,气厥头痛,肿胀喘息,止小便数及白浊。《本草通玄》:理七情郁结,气血凝停,霍乱吐泻,痰食稽留。《玉楸药解》:破瘀泄满,止痛消胀。《本草衍义》:乌药,和来气少,走泄多,但不甚刚猛,与沉香同磨作汤,治胸腹冷气,甚稳当。《纲目》:乌药,辛温香窜,能散诸气,故《惠民和剂局方》治七情郁结,上气喘急用四磨汤者,降中兼l,滞中带补也,《朱氏集验方》治虚寒小便频数缩泉丸,取其通阳明,少阴经也。《本草经疏》:乌药,辛温散气,病属气虚者忌之。世人多以香附同用,治女人一切气病,不知气有虚有实,有寒有热,冷气,暴气用之固宜,气虚,气热用之,能无贻害耶。《药品化义》:乌药,气雄性温,故快气宣通,疏散凝滞,甚于香附。外解表而理肌,内宽中而顺气。以之散寒气,则客寒冷痛自除;驱邪气则天行疫瘴即却;开郁气,中恶腹痛,胸膈胀满,顿然可减;疏经气,中风四肢不遂,初产血气凝滞,渐次能通,皆藉其气雄之功也。《本草述》:按乌药之用,耳食者本于寇氏'走泄多'一语,以为专于辛散而已,如海藏谓其'理元气',何以忽而不一绎也?如止于辛散,安得宿食能化,血痢能止,便数能节,症结能消,头风虚肿之可除,腹中有虫之可尽,妇人产后血逆及血海作痛之可疗,小儿积聚蛔虫及慢惊昏沉之可安,即《日华子》亦谓其功不能尽述者,是其徒以辛散为功乎?盖不等于补气之剂,亦不同于耗气之味,实有理其气之元,致其气之用者。使止以疏散为能,而不能密理致用,可谓能理气乎?丹溪每于补阴剂内入乌药叶,岂非灼见此味,于达阳之中而有和阴之妙乎?达阳而能和阴,则不等于耗剂矣。香附血中行气,乌药气中和血,离血而行气,是谓之耗,不谓之理,盖气本出于阴中之阳,达于阳中之阴也。《本草新编》:乌药,产妇虚而胎气不顺者,切不可用,用则胎立堕。人以为顺气用之,谁知乌药能顺胎气之实,而不顺胎气之虚乎?不独胎气,凡气虚者,俱不能顺,惟血虚而带郁滞者之耳。《本草求真》:乌药,功与木香,香附同为一类,但木香苦温,入脾爽滞,用于食积则宜;香附辛苦,入肝,胆二经,开郁散结,每于优郁则妙;此则逆邪横胸,无处不达,故用以为胸腹逆邪要药耳。
摘录于:《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
乌药
拼音名:Wu Yao
英文名:Combined Spicebush Root,Root of Combined Spicebush
别名:旁其,天台乌药,鳑魮,鸡骨香,白叶柴,矮樟,矮樟根,铜钱柴,土木香,鲫鱼姜。
中药乌药为樟科植物乌药的根。冬春季采挖根,除去细根,洗净晒干,称“乌药个”。趁鲜刮去棕色外皮,切片干燥,称“乌药片”。
原形态
乌药,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达4~5米。根木质,膨大粗壮,略成念珠状。树皮灰绿色。小枝幼时密被锈色短柔毛,老时平滑无毛;茎枝坚韧,不易断。叫互生,革质,椭圆形至广倒卵形,长3~8厘米,宽1.5~5厘米,先端渐尖或尾状渐尖,基部圆形或广楔形,全缘,上面绿色,有光泽,除中脉外,均光滑无毛,下面灰白色,被淡褐色长柔毛,后变光滑,叶脉3条,基出,极明显;叶柄短,有短柔毛。伞形花序腋生,几无总梗;小花梗长1.5~3毫米,被毛,簇生多数小花;花单性,雌雄异株,黄绿色;花被6片,大小几相等,广椭圆形,雄花有雄蕊9枚,排成3轮,最内一轮的基部有腺体,花药2室;雌花有退化雄蕊多枚,子房上位,球形,1室,胚珠1枚。核果近球形,初绿色,成熟后变黑色。花期3~4月。果期10~11月。
药材性状
乌药个,根纺锤形或圆形,略弯曲,有的中部收缩呈连珠状,习称“乌药珠”,长5~15厘米,直径1~3厘米。表面黄棕色或灰棕色,有细纵皱纹及稀疏的细根痕。质极坚硬,不易折断,断面黄白色。气芳香,味微苦,辛,有清凉感。
药理作用
挥发油的兴奋作用:内服时,有兴奋大脑皮质的作用,并有促进呼吸,兴奋心肌,加速血循环,升高血压及发汗的作用。局部外用使局部血管扩张,血循环加速,缓和肌肉痉挛性疼痛。
抑菌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甲型溶血性链球菌,伤寒杆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均有抑制作用。
对消化道的影响:有报导乌药对胃肠平滑肌有双重作用,此外,乌药能增加消化液的分泌。
止血作用:体外实验证明,乌药干粉能明显缩短家兔血浆再钙化时间,促进血凝及良好的止血作用。
其它作用:用乌药长期喂大鼠,可使体重增加,并对小鼠肉瘤-180有抑制作用。其龙脑可发汗,兴奋,镇痉,驱虫等。
鉴别方法
乌药片为横切圆形薄片,厚1~5毫米,或更薄,切面黄白色至淡棕黄色而微红,有放射状纹理和年轮。质脆。以个大,肥壮,质嫩,折断面香气浓郁者为佳;质老,不呈纺锤形的直根,不供药用。
显微鉴别:根(直径1.4厘米)横切面:木栓层为5~6列木栓细胞,多破裂。皮层狭窄,散有较多的椭圆形油细胞,内含黄色挥发油滴。韧皮部常有单个纤维及油细胞散在。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占根的绝大部分,年轮明显;导管呈径向稀疏排列;木纤维发达,根中央尤甚;木射线宽1列细胞;油细胞少见。乌药薄壁细胞含淀粉粒,有的含黄色内含物。
粉末特征 黄白色。淀粉粒单粒类球形,长圆形或卵圆形,直径4~39μm,脐点叉状,人字状或裂缝状;复粒由2~4个分粒组成。木纤维淡黄色,直径20~30μm,壁厚约5μm,有单纹孔。韧皮纤维无色,长梭形,直径15~17μm,壁极厚,孔沟不明显。具缘纹孔导管直径约至68μm,具缘纹孔排列紧密。油细胞长圆形,含棕色分泌物。射线细胞壁稍增厚,纹孔较密。
薄层层析:取乌药粉末适量,用挥发油测定器提得挥发油。吸取一定量,加少量醋酸乙酯稀释,供点样用,以龙脑,β-蒎烯为对照品,分别点样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己烷-乙酸乙酯(85:15)展开15厘米。喷以5%香草醛浓硫酸试液。样品色谱在与对照品色谱的相应位置显相同的色斑。
性味与归经
味辛;性温;归脾;胃,肝,肾,膀胱。
功效与作用
行气止痛;温肾散寒。主治胸胁满闷;脘腹胀痛;头痛;寒疝疼痛;痛经及产后腹痛;尿频;遗尿。
使用方法
内服:煎汤,5~10克,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用药宜忌
气虚及内热证患者禁服;孕妇及体虚者慎服。
药材处方
- 《医学发明》天台乌药散,行气疏肝,散寒止痛,治寒凝气滞的小肠疝气,少腹引控睾丸而痛,偏坠肿痛,痛经。
- 《景岳全书》暖肝煎,用于肝肾阴寒,小腹疼痛,疝气等。
- 《济生方》四磨汤,行气降逆,宽胸散结,治七情所伤,肝气郁结所致胸膈烦闷,上气喘急,心下痞满,不思饮食。
- 《赤水玄珠》乌药顺气散,行气宽胸,治七情忧思所致的胀满痞塞之证。
- 《沈氏尊生方》排气饮,行气消滞,治产后逆气,食滞胀痛。
- 《妇人良方》缩泉丸,温肾祛寒,缩尿止遗,主治下元虚冷,小便频数,小儿遗尿。
- 《医方集解》五磨饮子,顺气行滞。
- 《证治准绳》六磨汤,顺气行滞,调理肝脾,通便导滞,治情志失和,肝脾之气郁结导致大便秘结,欲便不得,嗳气频作胸胁痞满,腹中胀痛,纳食减小。
- 《医林改错》膈下逐瘀汤,祛瘀软坚,兼调脾胃,治气血凝结,脉络阻塞,血瘀日甚所致腹部积块,硬痛不移,面黯消瘦,纳减乏力,时有寒热,月事不行。
各家论述
- 《本草抬遗》:主中恶心腹痛,宿食不消,天行疫瘴,膀胱肾间冷气攻冲背膂,妇人血气,小儿腹中诸虫。
- 《日华子本草》:治一切气,除一切冷,霍乱及反胃吐食,泻痢,痈疖疥癫,并解冷热。
- 王好古:理元气。
- 《纲目》:治中气,脚气,疝气,气厥头痛,肿胀喘息,止小便数及白浊。
- 《本草通玄》:理七情郁结,气血凝停,霍乱吐泻,痰食稽留。
- 《玉楸药解》:破瘀泄满,止痛消胀。
- 《本草衍义》:乌药,和来气少,走泄多,但不甚刚猛,与沉香同磨作汤,治胸腹冷气,甚稳当。
- 《纲目》:乌药,辛温香窜,能散诸气,故《惠民和剂局方》治七情郁结,上气喘急用四磨汤者,降中兼l,滞中带补也,《朱氏集验方》治虚寒小便频数缩泉丸,取其通阳明,少阴经也。
- 《本草经疏》:乌药,辛温散气,病属气虚者忌之。世人多以香附同用,治女人一切气病,不知气有虚有实,有寒有热,冷气,暴气用之固宜,气虚,气热用之,能无贻害耶。
- 《药品化义》:乌药,气雄性温,故快气宣通,疏散凝滞,甚于香附。外解表而理肌,内宽中而顺气。以之散寒气,则客寒冷痛自除;驱邪气则天行疫瘴即却;开郁气,中恶腹痛,胸膈胀满,顿然可减;疏经气,中风四肢不遂,初产血气凝滞,渐次能通,皆藉其气雄之功也。
- 《本草述》:按乌药之用,耳食者本于寇氏'走泄多'一语,以为专于辛散而已,如海藏谓其'理元气',何以忽而不一绎也?如止于辛散,安得宿食能化,血痢能止,便数能节,症结能消,头风虚肿之可除,腹中有虫之可尽,妇人产后血逆及血海作痛之可疗,小儿积聚蛔虫及慢惊昏沉之可安,即《日华子》亦谓其功不能尽述者,是其徒以辛散为功乎?盖不等于补气之剂,亦不同于耗气之味,实有理其气之元,致其气之用者。使止以疏散为能,而不能密理致用,可谓能理气乎?丹溪每于补阴剂内入乌药叶,岂非灼见此味,于达阳之中而有和阴之妙乎?达阳而能和阴,则不等于耗剂矣。香附血中行气,乌药气中和血,离血而行气,是谓之耗,不谓之理,盖气本出于阴中之阳,达于阳中之阴也。《本草新编》:乌药,产妇虚而胎气不顺者,切不可用,用则胎立堕。人以为顺气用之,谁知乌药能顺胎气之实,而不顺胎气之虚乎?不独胎气,凡气虚者,俱不能顺,惟血虚而带郁滞者之耳。
- 《本草求真》:乌药,功与木香,香附同为一类,但木香苦温,入脾爽滞,用于食积则宜;香附辛苦,入肝,胆二经,开郁散结,每于优郁则妙;此则逆邪横胸,无处不达,故用以为胸腹逆邪要药耳。
摘录于
《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