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猬皮
别名:猬皮,仙人衣
功效与作用:化瘀止痛;收敛止血;涩精缩尿。主治胃脘疼痛;反胃吐食;便血;肠风下血;痔漏;脱肛;遗精;遗尿。
使用方法:内服:煎汤,3~10克;研末,1.5~3克;或入丸剂。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用药宜忌 孕妇慎服。 各家论述 《本草经疏》:猬皮治大肠湿热血热为病,及五痔阴蚀下血,赤白五色血汁不止也。阴肿痛引腰背,腹痛疝积,皆下焦湿热邪气留结所致,辛以散之,苦以泻之,故主之也。《本经逢原》:猬皮,《本经》主五痔阴蚀,取其锐利破血也,酒煮治阴肿痛引腰背,取其筋脉能收纵也。《神农本草经》:主五痔阴蚀下血,赤白五色血汁不止,阴肿痛引腰背,酒煮杀之。《名医别录》:疗腹痛疝积,烧为灰,酒服之。《药性论》:主肠风泻血,痔病有头,多年不瘥者,炙末白饮下方寸匕;烧末吹主鼻衄。6.孟诜:烧灰酒服治胃逆,又煮汁服止反胃。《本草备要》:泻,凉血。《本经逢原》:除目中翳障。《随息居饮食谱》:煅研服,治遗精。
摘录于:《中华本草》
刺猬皮
拼音名:Ci Wei Pi
英文名:Hedgehog Hide,Hedgehog Skin
别名:猬皮,仙人衣。
中药刺猬皮为刺猬科动物刺猬,达乌尔猬,大耳猬的皮。多在春,秋季捕捉,捕后杀死,剥皮,刺毛向内,除去油脂,残肉等,用竹片将皮撑开悬放在通风处,阴干。
原形态
刺猬,体形肥短,体长16~27厘米,体重400~900克。头守而吻尖,眼小,耳短,其长度不超过周围的刺长。体背面及两侧密生尖刺,刺粗而硬,四肢短小,爪较发达,尾短。刺猬脸部色较深为褐色。全身的尖刺颜色变异较大,大致可分为:一为纯白色,为数较少。一为基部白色或土黄色,中间棕色或黑褐色,尖端又为白色,因而整个体背呈土棕色。腹面及四肢有细而硬的白毛。四足浅褐色,尾上也覆有白毛。
达乌尔刺猬体形较刺猬小,体长17.5~25厘米。耳较长,超过其周围尖刺之长。刺短而细,棕褐色与白色相间,无纯白色尖刺。体背为浅棕褐色,体侧及腹面长有粗硬的污白色毛。
大耳猬,体形较小,体长17~23厘米。吻部甚尖,耳大,耳长为37~50毫米,耳尖钝圆,显然超过其周围的尖刺。躯体背面覆有硬刺构成的甲胄,由头部耳后方开始,往后一直伸展到尾基部之前。体背部的尖刺为暗褐色与白色相间,也有少数全白色的刺。尾极短为棕褐色。为荒漠,半荒漠地带典型的种类。
药材性状
干燥的皮呈多角形板刷状或直条状,有的边缘卷曲呈筒状或盘状,长3~4厘米。外表面密生错综交插的棘刺,棘长1.5~2厘米,坚硬如针,灰白色,黄色,灰褐色不一。腹部的皮上有灰褐色软毛。皮内面灰白色或棕褐色。具特殊腥臭气。
药理作用
刺猬皮有止血作用和促进平滑肌蠕动作用。
性味与归经
味苦;涩;性平;归胃;大肠;肾经。
功效与作用
化瘀止痛;收敛止血;涩精缩尿。主治胃脘疼痛;反胃吐食;便血;肠风下血;痔漏;脱肛;遗精;遗尿。
使用方法
内服:煎汤,3~10克;研末,1.5~3克;或入丸剂。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用药宜忌
孕妇慎服。
各家论述
- 《本草经疏》:猬皮治大肠湿热血热为病,及五痔阴蚀下血,赤白五色血汁不止也。阴肿痛引腰背,腹痛疝积,皆下焦湿热邪气留结所致,辛以散之,苦以泻之,故主之也。
- 《本经逢原》:猬皮,《本经》主五痔阴蚀,取其锐利破血也,酒煮治阴肿痛引腰背,取其筋脉能收纵也。
- 《神农本草经》:主五痔阴蚀下血,赤白五色血汁不止,阴肿痛引腰背,酒煮杀之。
- 《名医别录》:疗腹痛疝积,烧为灰,酒服之。
- 《药性论》:主肠风泻血,痔病有头,多年不瘥者,炙末白饮下方寸匕;烧末吹主鼻衄。6.孟诜:烧灰酒服治胃逆,又煮汁服止反胃。
- 《本草备要》:泻,凉血。
- 《本经逢原》:除目中翳障。
- 《随息居饮食谱》:煅研服,治遗精。
摘录于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