棘针
别名:白棘,赤龙爪,棘刺。 中药棘针为鼠李科植物酸枣的棘刺。常年均可采,晒干
功效与作用: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主治痈肿;喉痹;尿血;腹痛;腰痛。
使用方法:内服:煎汤,3~6克;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汁涂;或研末蓄鼻。 药材处方 《干金方》治诸恶肿失治有脓: 烧棘针作灰,水服之,经宿头出。《古今录验方》治丁肿: 曲头棘刺四百枚,橘皮三两。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半升,服一合。涂肿上亦得。《圣惠方》治肾脏冷气卒攻,脐腹疼痛拘撮甚者: 槟榔一分(两),棘针钩子一合(微炒)。上药,捣粗罗为散,都作一服,以水一大盏,煎至五分,又入好酒半中盏,更煎三,五沸,去滓,不计时候,稍热分为二服。 《圣惠方》治头风疼痛: 倒钩棘针四十九个(烧存性),丁香一个,麝香一皂子。为末,随左,右塞鼻。《外台》治尿血: 刺针二升。水三升,煮取二升,分三服。《圣惠方》吹鼻散治小儿一切疳: 棘针,瓜蒂等分。捣细罗为散,每用黍粒大,吹入鼻中,日二度佳。《圣惠方》治小儿喉痹: 棘针烧灰,水服半钱。《子母秘录》治小儿天风口噤,乳不下: 白棘烧末,水服一钱匕。《普济方》治倒睫拳毛: 木鳖子二个(令炒),木贼一百二十节,地龙二条(去土),赤龙爪一百二十个。上为细末,摘去倒睫,每日以纸捻蘸药之,一日三,五次。《小品方》腐棘刺漱汤治齿虫: 腐烂棘针二百枚(即是枣木刺朽落地者)。 以水二升,煎取一升含之,日四,五度,以瘥为度。 各家论述 《本草述》:《准绳》治溲血,有鹿茸丸,用棘刺逐队于诸补剂中,且有桂,附,是则《别录》所云疗丈夫虚损云云,非无据也。第如《本经》之治,似以溃脓止痛决刺结为先者,得非此味补益,乃有为之前导而致其功乎?是则行而补者,在诸药味中,或未有如斯之兼善也。惟是白棘,棘针,在《别录》主治,若有稍别,更当以寇氏之说明之。《本经》:主心腹痛,痈肿,溃脓,止痛。《别录》:决刺结,疗丈夫虚损,阴痿,精自出。补肾气,益精髓。疗腰痛,喉痹不通。
摘录于:《中华本草》
棘针
拼音名:Ji Zhen
英文名:Spine of Common Jujube,Spine of Chinese Date
别名:白棘,赤龙爪,棘刺。
中药棘针为鼠李科植物酸枣的棘刺。常年均可采,晒干。
原形态
酸枣,落叶灌木,稀为小乔木,高1~3米。老枝灰褐色,幼枝绿色;于分枝基部处具刺1对,1枚针形直立,长达3厘米,另1枚向下弯曲,长约0.7厘米。单叶互生;托叶针状;叶片长圆状卵形至卵状披针形,先端钝,基部圆形,稍偏斜,边缘具细锯齿。花小,2~3朵簇生于叶腋;花萼5裂,裂片卵状三角形;花瓣5,黄绿色,与萼片互生,雄蕊5,与花瓣对生;花盘明显,10浅裂;子房椭圆形,埋于花盘中,花柱2裂。核果肉质,近球形,成熟时暗红褐色,果皮薄,有酸味。花期6~7月,果期9~10月。
性味与归经
味辛;性寒;归心;肝经。
功效与作用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主治痈肿;喉痹;尿血;腹痛;腰痛。
使用方法
内服:煎汤,3~6克;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汁涂;或研末蓄鼻。
药材处方
- 《干金方》治诸恶肿失治有脓: 烧棘针作灰,水服之,经宿头出。
- 《古今录验方》治丁肿: 曲头棘刺四百枚,橘皮三两。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半升,服一合。涂肿上亦得。
- 《圣惠方》治肾脏冷气卒攻,脐腹疼痛拘撮甚者: 槟榔一分(两),棘针钩子一合(微炒)。上药,捣粗罗为散,都作一服,以水一大盏,煎至五分,又入好酒半中盏,更煎三,五沸,去滓,不计时候,稍热分为二服。
- 《圣惠方》治头风疼痛: 倒钩棘针四十九个(烧存性),丁香一个,麝香一皂子。为末,随左,右塞鼻。
- 《外台》治尿血: 刺针二升。水三升,煮取二升,分三服。
- 《圣惠方》吹鼻散治小儿一切疳: 棘针,瓜蒂等分。捣细罗为散,每用黍粒大,吹入鼻中,日二度佳。
- 《圣惠方》治小儿喉痹: 棘针烧灰,水服半钱。
- 《子母秘录》治小儿天风口噤,乳不下: 白棘烧末,水服一钱匕。
- 《普济方》治倒睫拳毛: 木鳖子二个(令炒),木贼一百二十节,地龙二条(去土),赤龙爪一百二十个。上为细末,摘去倒睫,每日以纸捻蘸药之,一日三,五次。
- 《小品方》腐棘刺漱汤治齿虫: 腐烂棘针二百枚(即是枣木刺朽落地者)。 以水二升,煎取一升含之,日四,五度,以瘥为度。
各家论述
- 《本草述》:《准绳》治溲血,有鹿茸丸,用棘刺逐队于诸补剂中,且有桂,附,是则《别录》所云疗丈夫虚损云云,非无据也。第如《本经》之治,似以溃脓止痛决刺结为先者,得非此味补益,乃有为之前导而致其功乎?是则行而补者,在诸药味中,或未有如斯之兼善也。惟是白棘,棘针,在《别录》主治,若有稍别,更当以寇氏之说明之。
- 《本经》:主心腹痛,痈肿,溃脓,止痛。
- 《别录》:决刺结,疗丈夫虚损,阴痿,精自出。补肾气,益精髓。疗腰痛,喉痹不通。
摘录于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