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功效与作用:清热解毒;利湿;通经。主治肺热咳嗽;咽喉肿痛;咯血;赤白痢疾;黄疸;闭经;月经不调;阃疬结核;小儿疽积;湿疹癣疮;毒蛇咬伤。
使用方法:外用:适量,捣敷;研末撒或调敷。内服:煎汤,10~30克,鲜品加倍;或捣汁饮。 各家论述 全草:用于感冒,百日咳,赤白痢。《新华本草纲要》
摘录于:《中华本草》
狼杷草
拼音名:Lang Pa Cao
英文名:Bur Beggarticks
别名:乌阶,乌杷,郎耶草,切才曼巴,叉子草,狼反映草,小鬼叉,豆渣草,老蟹叉,田边菊,鬼叉,针包草,引钱包,引线包,狼耻草。
中药狼杷草为菊科植物狼把草,矮狼杷草的全草。8~9月除保留种植株外,割取地上部分,晒干或鲜用。
原形态
狼杷草,一年生草本,高20~150厘米。茎圆柱或具钝棱而稍呈四方形,绿色或带紫色,无毛,上部分枝。叶对生,下部的较小,不分裂,边缘具钝齿,通常于花期枯萎;中部叶具柄,柄长0.8~2.5厘米,有狭翅;叶片长椭圆状披针形,长4~13厘米,不分裂或近披针形,顶生裂片较大,两端渐狭,具锯齿;上部叶较小,披针形三 裂或不裂。头状花序单生,具较长的花序梗;总苞盘状,外层苞片5~9枚,线形或匙状倒披针形,先端钝,叶状,具经级毛,内层苞片褐色,有纵条纹,具稼明或淡黄色的边缘;托片线状披针形,背面有褐色条纹,边缘透明;无舌状花,筒状花两性,冠檐4裂;花药基部钝,先端有椭圆形附属器,花丝上部增宽。瘦果扁,楔形或倒卵状楔形,边缘有倒刺毛,先端芒刺通常2枚,两侧有倒刺毛。花,果期8~-10月。
矮狼杷草,本变种与正种的区别为:植株高10~20厘米;叶为披针形兴发裂的单叶或3~5裂,两侧裂片披针形,顶生裂片长圆状披针形,边缘具不整齐的粗齿。瘦果楔状条形,长5~8毫米,先端宽约2毫米,边缘光滑或仅具纤细的疏刺毛,先端芒刺2~3枚,有倒刺毛。
药材性状
茎略呈方形,由基总值发枝,节上生根,表面绿色略带紫红色。叶对生,叶柄具狭翅,中部叶常羽状分裂,裂片椭圆形或矩圆状披针形,边缘有锯齿;上部叶3裂或不分裂,头状花序顶生或腋生;总苞片披针形,叶状有睫行民;花黄棕色,无舌状花。气微,味微苦。
鉴别方法
茎横切面:表皮为1列细胞,其外方无角质层。皮层由数列薄壁细胞疏松排列而成,多间隙。无限外韧型维管束排列成环状,韧皮纤维束小,纤维 壁微木化。 髓部宽广,髓细胞含有淀粉粒。
叶片横切面:上下表皮细胞长方形或类方形,上表皮细胞较大;栅栏组织1列,细胞圆柱形;海绵组织发达,均占叶肉3/5且细胞间隙较大。
药理作用
全草浸剂给动物注射,有镇静,降压及轻度增大心跳振幅的作用;内服可利尿,发汗。
性味与归经
味甘;微苦;性凉。
功效与作用
清热解毒;利湿;通经。主治肺热咳嗽;咽喉肿痛;咯血;赤白痢疾;黄疸;闭经;月经不调;阃疬结核;小儿疽积;湿疹癣疮;毒蛇咬伤。
使用方法
外用:适量,捣敷;研末撒或调敷。内服:煎汤,10~30克,鲜品加倍;或捣汁饮。
各家论述
全草:用于感冒,百日咳,赤白痢。《新华本草纲要》
摘录于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