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壳麝香
【名称】 毛壳麝香
【类别】 Moschus
【拼音】 MAO QIAO SHE XIANG
【别名】 当门子、脐香、四味臭、臭子、腊子、香脐子
【药用部位】 分泌物
【药材性状】 毛壳麝香:为扁圆形或类椭圆形的囊状体,直径3~7cm,厚2~4cm。开口面的皮革质,棕褐色,略平,密生白色或灰棕色短毛,从两侧围绕中心排列,中间有1小囊孔。另一面为棕褐色略带紫的皮膜,微皱缩,偶显肌肉纤维,略有弹性,剖开后可见中层皮膜呈棕褐色或灰褐色,半透明,内层皮膜呈棕色,内含颗粒状、粉末状的麝香仁和少量细毛及脱落的内层皮膜(习称“银皮”)。
【产地】 四川、西藏、云南
【采收加工】 野麝多在冬季至次春猎取。猎获后,割取香囊,将毛剪短,阴干。
【性味归经】 温;辛;归心、脾经
【功能主治】 开窍醒神,活血通经,消肿止痛。用于热病神昏,中风痰厥,气郁暴厥,中恶昏迷,经闭,瘕瘕,难产死胎,心腹暴痛,痈肿瘰疬,咽喉肿痛,跌扑伤痛,痹痛麻木。
【用法用量】 内服:入丸、散,0.03~0.1g,不入汤剂。外用:适量,研末掺、调敷或入膏药中敷贴。
虚脱证禁服。本品坠胎,孕妇禁内服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