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衮巴_藏名:热衮巴

品名
藏名:热衮巴
汉语拼音
REGUNBA
拉丁名
1.Pomatosace filicula Maxim.;2.Corydalis mucronifera Maxim.
英文译名
保护品种
中药材基原
为报春花科植物羽叶点地梅和罂粟科植物扁柄黄堇的全草。
动植物形态
1.羽叶点地梅:一年生或二年生多毛草本,高3~16cm。主根纺锤形,长2.5~7.5cm,径3mm,须根稀少,稍肉质,褐色。叶多数,旋叠状着生在极度缩短的茎上;叶片长条状长圆形,呈微斜至斜生奇数羽状深裂至全裂,长2~5cm,宽2~10mm,裂片6~10对,长三角形,对生或互生,全缘或稀具不规则的裂齿,叶背主脉隆起;叶柄长5~30mm,微具翅,延伸至基部逐渐消失。花葶2~21枝,腋生,长4~13cm,伞形花序紧缩多花,集生于葶顶。小花粉红色,10~15朵,径约5mm;苞片5~10,钻状披针形,长4mm,宽1mm,边缘膜质;花萼钟状,筒长3mm,5裂,裂齿三角形,高1mm;花冠筒状,略短于花萼,裂片5,复瓦状排列,扇形或长圆形,喉部紧缩呈环状;雄蕊5,贴生于花冠管之中部与裂片对生,花药黄色,卵形内向,隐藏在花冠筒内,心皮多数,子房上位,1室,圆球形至卵球形,花柱短于子房,柱头头状;特立中央胎座呈“Ⅰ”字形圆柱状。蒴果卵球形,长5mm,宽4mm,在茎部约1.5mm处环裂,裂盖半球形,上具宿存花柱;果梗长4mm。种子5~11,深褐色,不规则椭圆形多面体,外被半透明膜质蜂窝状花纹,胚乳粉质。
2.扁柄黄堇:植株矮小几无茎,茎从基部分枝,密集丛生,铺散地面。主根单一圆柱形,黄棕色,粗2~4mm,长约8cm。基生叶长3~5cm,具长的扁叶柄,宽约2mm,微具鞘,叶片轮廓三角形,心形或顶二裂,长1cm,宽约1.2cm,叶片二回三裂,密被白色毛状的膜质皱摺,裂片顶端具短尖;茎生叶稍短,与基生叶同型。总状花序长1~2cm,顶生或腋生,花小细弱,四朵聚生于缩短的茎顶,短于叶。苞片倒长卵形、扇形或菱形,长10mm,宽3mm,长于花梗,端细裂,小裂片又1~2裂,具尖头和被毛;萼片2,三角形,细小膜质,具不规则的1~2浅裂;花梗长6mm,着生于花瓣裂片基部;花瓣黄色,瓣4,2轮,外轮一对花瓣,背部略呈兜状突起,一端具距:距筒细长,约占瓣片长的2/3,末端上翘,几与花裂片等长,裂片端部呈囊状,密腺体贯穿距长1/2,内轮2片分离,瓣片稍阔展,具一条浅鸡冠状突起,且一侧有一囊状物,爪细长;雄蕊6,二束,基部扩大成半圆形,与内部二片花瓣对生,柱头前端扁平呈铲状,横向三裂,间或其中一裂又分裂,具3~4个头状突起;果实宽卵形,端钝平,长4mm,宽2mm,成熟时在果柄顶端下弯,包埋于苞片之中。种子肾形,4粒,黑褐色有光泽,具柄,2列,每2粒着生在同一胎座上,种皮半透明,脉纹较明显。
动植物资源分布
1.羽叶点地梅:产于西藏、青海、甘肃南部。 2.扁柄黄堇:分布于西藏、青海东南部、甘肃南部。
动植物生态环境
1.羽叶点地梅:生于海拔3200~4600m的河滩、高山草甸、高山沙石地、山坡草地及农耕地。 2.扁柄黄堇:生于海拔4000~5300m的高山砂砾地或流石滩地。
药用动植物的栽培
1.羽叶点地梅:花期6月,果期7~8月。
2.扁柄黄堇:花期7~8月。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
每年七、八月间,花期盛开季节,采集全草,洗净根部泥土,除去枯叶,晾干。
药用部位
以全草入药。
生药材鉴定
性状鉴别:1.羽叶点地梅:本品为干燥全草,主根长圆锥形或细圆柱形,多弯曲,长2.5~7.5cm,直径约3mm,表面黄棕色至紫褐色,具纵条纹及支根痕。地上部分皱缩成团状,被白色细柔毛。叶多数,基生,黄褐色;完整叶片长条形,奇数羽状深裂至全裂;叶柄淡绿色至紫色;质薄而脆,多碎断。花茎多数,多长于叶,顶端集生多数小花呈头状;花粉红色或黄白色,筒状。果实卵球形,下部包被于盘状宿存的萼筒内;成熟果皮纸质半透明,由下部盖裂,裂盖顶有细刺状宿存花柱。种子小,颗粒状,棱角明显,种皮棕褐色至黑褐色。气微,味辛、微苦、微涩。
2.扁柄黄堇:本品皱缩成团状。主根单一,细圆柱形,长短不一,粗2~4mm,外表黄棕色至红棕色,有明显的纵纹及点状突起的侧根痕,质硬,易折断,断面平整,外围灰黄色,有散在小孔,内部橘黄色,中心灰黄色,紧缩呈圆形,根头部膨大,具棕黄色叶柄残基。叶片破碎萎缩,湿展后可见茎生叶具长而扁的叶柄,叶轮廓三角形,羽状细裂,密被白色的膜质皱折。花黄色细弱;苞片倒长卵形,先端细裂成线状,具尖头,被毛,外轮花瓣基部呈囊状,内轮花瓣具鸡冠状突起;雄蕊6个二束;柱头扁平呈铲状,横向三裂,间或又一裂。果实宽卵形,种子圆肾形,4粒,黑褐色有光泽。气微,味极苦。
显微鉴别:1.羽叶点地梅根的横切面:表皮为1列扁长方形细胞。皮层为3~5列厚角细胞。韧皮部宽,外围散在筛管群并具明显裂隙,内侧薄壁细胞整齐排列成环层。形成层不明显。木质部类圆形,细胞呈放射状排列,中心无髓。
2.羽叶点地梅根的中上部及根茎(直径3~5mm)横切面:木质部的圆形逐渐变成“8”字形及至多束,中心具髓或部分成空腔。
3.羽叶点地梅花茎(直径1.5mm)横切面:边缘具波齿状弯曲。表皮1列,角质层,有细刺状突起,气孔多分布于表皮突出处,表皮具腺毛与非腺毛。皮层薄壁细胞数个相围形成明显的气腔。环管纤维成光整的环。外韧型维管束多为8个,环列,束间以宽阔的髓线相隔。木质部导管成群,切向排列,少数为两群并列,直径8~20μm。髓部宽广,细胞间隙大,有的形成气腔。
4.羽叶点地梅叶的表皮:脉上层表皮细胞长方形至狭长方形,平行排列;脉间区表皮细胞无定形至分枝状,胞壁波状弯曲,壁均较薄,仅在弯曲处有点状增厚。气孔不定式,在脉上与脉间区表皮上均有分布,气孔周围的表皮细胞有的含黄绿色透明物质。表皮毛有腺毛与非腺毛,且多集中分布于脉上。
5.羽叶点地梅叶横切面:主脉部上表皮内侧的薄壁细胞内含叶绿体,维管束外韧型,木质部导管径向并列呈新月形,韧皮薄壁细胞呈马蹄形包围在导管群的两侧和外沿。
6.羽叶点地梅果实横切面:呈圆形。外层果皮为1列薄壁细胞,内含色素块,外被角质层,微木化。中层为1列栅状细胞,外弦壁特增厚并木化。内层为数列薄壁细胞。种子数个,最外层为1列近方形薄壁细胞,内含圆球形淀粉粒,中层为数列薄壁细胞,内含无色透明方晶,其内为一层色素细胞胚乳类三角形,胚乳薄壁细胞中多有核,胚乳中心具胚。果实中央部位为胎座轴,呈多角形,其凹陷处与各种脐相连通。
7.扁柄黄堇根横切面:轮廓长圆形或类圆形,边缘有不规则深凹陷。皮层外侧为栓化细胞层。外侧皮层细胞挤压变形成条状或破碎成裂隙,内侧皮层细胞壁呈波状弯曲。中柱椭圆形,外圈为色素细胞环。木质部二束扇形,其间由初生木质部导管连接。
8.扁柄黄堇茎横切面:圆形或长圆形,边缘有不规则深凹陷。表面1层,细胞类圆形、类方形或不规则形,镶嵌连接,壁较厚。皮层与髓部薄壁细胞不规则形,壁波状弯曲。外韧维管束9~16个,大小不等,形状多样,环列于基本组织中。
9.扁柄黄堇叶表皮:两面皆具不定式气孔,上、下表皮细胞类同,多为长多角形,略呈平行排列,壁较厚,细胞内含众多砂晶和方晶,并多沿垂周壁排列。平周壁有环形或波条状纹理,表面分布大型乳突状或半圆形单细胞非腺毛。
粉末鉴别:1.羽叶点地梅的解离组织(粉末):非腺毛由2~10余个单列细胞组成,壁较厚,长756~1500μm,基部细胞直径约80μm,有的细胞含黄棕色透明物质或呈皱缩状,最顶端的常较细。腺毛由1球形腺头细胞与1(稀2)个小腺柄细胞组成,全长70~80μm,头部直径约50μm,内含红棕色透明物质。厚壁细胞狭长条形,长160~920μm,直径20~30μm,壁稍厚,木化,具圆形或斜缝形单纹孔。纤维线形,长至2000μm,直径10~20μm,壁厚木化,胞腔狭细。网纹导管多短小,纹孔密集,长80~200μm,直径20~50μm。淀粉粒圆球状,大小不等,层纹和脐点多不明显,单粒直径3~30μm,复粒多由2~3粒组成。
2.扁柄黄堇粉末:浅黄棕色,味苦。花粉类圆球形,表面近光滑,内含颗粒状物质,直径约28μm,萌发沟三条。花瓣顶端薄壁细胞分化成不规则的绒毛状,常见花粉粒附着。单细胞非腺毛易察,基部微膨大,胞壁略厚,表面光滑,长115~360μm,直径12~20μm,叶表皮碎片,细胞多角形,壁稍厚,常见大型环状、半环状、月牙形的毛疤痕,沿壁有晶体排列,副卫细胞多为5个。淀粉粒细小,单粒,卵圆形,脐点易见,多为“一”字形,层纹不清,直径3~8μm。导管为螺纹、网纹,直径25~78μm。草酸钙的晶体众多,方晶直径14~58μm,砂晶5~17μm。
理化性质
理化鉴别:1.取羽叶点地梅粉末1g,加水10ml,在60℃热水浴中提取10min,取上清液1ml,加5%α-萘酚乙醇液2滴,出现白色沉淀,摇匀。沿管壁缓缓加入0.5ml浓硫酸,在试液与硫酸的交界面很快形成紫红色环。(检查糖类、多糖和甙类) 2.取羽叶点地梅粉末1g,加甲醇10ml,在60℃热水浴中提取10min,取清液1ml,加浓盐酸3滴及镁粉少许,在水浴中加热,显红色(检查黄酮类);另取清液1ml,在水浴上蒸干,用1ml.冰醋酸溶解残渣,加入1ml醋酸酐-浓硫酸试剂(19∶1),呈污绿色。(检查植物甾醇及三萜成分)。 3.取粉末少许,行微量升华,至玻片有棕色油状物均匀分布时,镜检,可见众多无色或黄色,单心或复心的菊花形放射状结晶,直径100~500μm,久置,则结晶逐渐溶解。 4.荧光反应:取全草粗粉各2g,分别加水和70%乙醇30ml,在60℃热水浴中提取20min,过滤。各组滤液三等分,一份为原液,其他二份各用30%盐酸和15%氢氧化钠溶液数滴处理后,分别在滤纸上点样,于紫外分析仪(254nm)作荧光观察,并与原液在常光下作对照,其结果如下表。 水提取液:项目 荧光反应 对照 干粉末 有少许银白色颗粒状荧光 草绿色 原液 土黄色,边缘有淡蓝色环 浅棕褐色 酸处理 红棕色,边缘有淡蓝色环 浅橙红色 碱处理 亮黄色,边缘为淡黄环 浅棕黄色 醇提取液:原液 淡棕褐色 暗绿色 酸处理 红棕色 棕红色 碱处理 亮黄色,边缘有橙黄色环 黄绿色
炮制方法
中药剂型
散剂。
药物作用与药理效应
羽叶点地梅全草有镇静、镇痛、解热和抗炎等作用。
药代动力学
毒理学
药物筛选
新药的临床评价
实验动物的品种
方剂组成
药物和剂量
药物配伍
方一:余甘子,诃子,毛诃子,蒂达,藏红花,勒哲,藏木香,芫荽子,热衮巴,甘青青兰,薰倒牛,乌奴龙胆,木瓜。 方二:白花龙胆,石灰华,红花,丁香,秦皮,甘草,诃子,热衮巴,石榴,甘青青兰,木香,渣训膏.
药性
苦,寒。
归经
功效
清热,祛瘀血。
性味分类
主治
培根木布病、脉热病、大小肠热病、血病。
用法用量
常配方用。
用药忌宜
不良反应及治疗
选方
方一:余甘子200g,诃子90g,毛诃子80g,蒂达100g,藏红花70g,勒哲80g,藏木香70g,芫荽子80g,热衮巴100g,甘青青兰70g,薰倒牛60g,乌奴龙胆60g,木瓜70g。以上共研细粉,气微香,味微苦。清热凉血。用于血病、培根木布病、新旧热病等。
方二:白花龙胆300g,石灰华70g,红花70g,丁香70g,秦皮80g,甘草60g,诃子90g,热衮巴90g,石榴70g,甘青青兰40g,木香60g,渣训膏50g.以上共研细粉,气香,味微苦、涩,清热解毒,用于咽喉灼痛、吞咽困难。
考证
《晶珠本草》中记载:热衮巴生长在高山草甸。叶蓝色,碎裂,铺在地面。花小,白黄色,美丽。根单一,甚红。常有露状分泌物。气味芳香,味苦,性寒,此为上品。下品者,状同上述,但花白色,根灰白色,叶短,其形状似角茴香叶。干瘀血,解木保病肺热。《蓝琉璃》记载,热衮巴生于高山草甸,叶状与绿绒蒿的叶散开铺在地面相似,根单一,茎八枝,花黄色,有金色光泽,有露状分泌物,气味芳香,性寒味苦,治热病效果好。
药物应用鉴别
(1)本品为藏医常用药。但由于青藏高原地域辽阔,各地使用的热衮巴,其原植物很不一致。据查有三科四属共十三种。主要用于青海、甘南和川西等地区的为羽叶点地梅;主要用于西藏(拉萨、阿里、山南及日喀则等地)的为尼泊尔黄堇(矮紫堇)(Corydalis hendersonii);主要用于四川、云南的为扁柄黄堇(C.mucronifera)、粗梗黄堇(C.pachypodo)、多叶黄堇(C.polypbylla)、细果紫堇(C.stretacarpa);主用于青海、甘肃的为金球黄堇(C.chysosphaera)、雪白委陵菜(百里金梅)(Potentilla nivea)、无尾果(Coluria longifolia)。经考证,本品的正品原植物是羽叶点地梅和扁柄黄堇,其他均为地方习用品种。 (2)羽叶点地梅与分布在同一生境的西藏豆瓣菜Nasturtium tibeticum Maxim.,外形酷似,不易分辨,为避免混乱,现将二者主要区别检索如下: 1.伞形花序,花冠筒状,简口紧缩,雄蕊5,贴生于花冠筒之中部,花柱短于子房,柱头头状--羽叶点地梅 1.总状花序,花冠分离,雄蕊6,四强,子房约为花柱的1/4,柱头棒状,不裂或微二裂,顶端有冉毛。--西藏豆瓣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