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草网

搜索

阳维脉

  阳维脉

  阳维脉“奇经八脉”之一,“维”有维系联络之意,阳维脉有“维系”人身阳经的功能。阳维脉联络各阳经,与阴维脉共同起溢蓄气血的作用。

  包含了金门(足太阳经)、阳交(足少阳经)、臑俞(手太阳经)、天髎(手少阳经)、肩井(足少阳经)、头维(足阳明经)、本神、阳白、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风池(足少阳经)、风府、哑门(督脉)共16个穴位。

  金门(足太阳经)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吸热后循膀胱经上行。

  功能作用:补阳益气,疏导水湿。

  归经:足太阳经郄穴。

  阳交(足少阳经)

  附注:阳维脉郄穴。

  穴义:胆经吸热上行的天部阳气在此交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纯阳之气。

  运行规律:一是吸湿冷缩并传于阳陵泉穴,二是外走阳维脉。

  功能作用:理气降浊。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臑俞(手太阳经)

  定位:在肩部,当腋后纹头直上,肩胛冈下缘凹陷中。

  解剖:在肩胛骨关节窝后方三角肌中,深层为岗下肌;有旋肱后动、静脉;布有腋神经,深层为肩胛上神经。

  配伍:配肩髃、曲池治肩臂疼痛。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0.5~1.5寸。

  作用:缓解治疗肩臂疼痛、瘰疬;舒筋活络,化痰消肿。

  附注:手、足太阳,阳维脉与阳跷脉交会穴。

  天髎(手少阳经)

  穴义:三焦经吸热上行的水气在此散热冷降。

  取穴方法:该穴位于人体的肩胛部,肩井穴与曲垣穴的中间,当肩胛骨上角处。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阳维脉传入的阳气及冷降后的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阳气由穴外汇入穴内后散热冷降为地部经水。

  功能作用:收引天部湿浊。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主治病症:颈项强痛,缺盆中痛,肩臂痛,胸中烦满,热病无汗,发热恶寒等。 伤科疾病:颈椎病,落枕,冈上肌腱炎,肩背部疼痛。

  作用:缓解治疗肩臂疼痛、颈项强痛、肩关节周围炎、胸部烦满等。

  功效:收引天部湿浊。

  肩井(足少阳经)

  定位: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上,前直对乳中。

  解剖:有斜方肌、肩胛提肌;浅层布有锁骨上神经及颈浅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深层有颈横动、静脉或属支和肩胛背神经的分支。

  功能作用:疏导水液。

  功效:祛风清热,活络消肿。

  治法:寒则通之或先泻后补或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主治:肩背痹痛、上肢不遂、颈项强痛等肩颈上肢部病证;瘰疬;乳痈,乳汁不下;难产,胞衣不下。

  操作:直刺0.3—0.5寸,深部正当肺间,慎不可深刺。

  头维(足阳明经)

  取穴: 取头维穴时一般采用正坐或仰靠、仰卧姿势,此穴在头侧部发际里,位于额角发际点向上一指宽,嘴动时肌肉也会动之处(当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开4.5寸)。

  按摩:用双手中部指腹按揉并做环状运动,每次5分钟。

  功效:指压头维可以治疗脸部痉挛、疼痛等面部疾病。

  本神

  功能作用:吸湿降浊。

  治法:寒则点刺出血或久留针或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定位:前发际上0.5寸,神庭穴旁开3寸,神庭穴与头维穴连线的内2/3与外1/3的交点处。

  解剖:在额肌中;布有眶上动、静脉和眶上神经以及颞浅动、静脉额支。

  主治:头痛,眩晕;癫痫,小儿惊风,中风;不寐。

  操作:平刺0.5—0.8寸。

  临床运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脑血管病、神经衰弱、小儿大脑发育不全等。

  配伍:配神庭、印堂主治不寐;配颅息、内关主治胸胁痛。

  阳白

  位置:阳白穴位于面部,瞳孔直上方,离眉毛上缘约二厘米处。

  按摩阳白穴位的作用与好处:1、缓解治疗眼睛疲劳、目眩、目痛、外眦疼痛、雀目、眼睛疾患等。

  2、缓解治疗三叉神经痛、面瘫、头痛等。

  3、抗老除皱、治疗痤疮等。

  头临泣

  穴义:胆经经气在此冷降为寒湿水气并由天部降落地部。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大部分化雨冷降归地,小部分吸热后 循胆经上行目窗穴。

  功能作用:降浊升清。

  治法:寒则点刺出血或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目窗

  附注:足少阳、阳维之会。

  穴义:胆经气血在此。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阳热风气。

  运行规律:一是循胆经上行正营穴,二是外走阳维脉。

  功能作用:补气壮阳。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正营

  位置:正营穴属于足少阳胆经穴。正营穴位于人体的头部,当前发际上2.5寸,头正中线旁开2.25寸(目窗穴后 1寸处)。

  作用:缓解治疗头痛、头晕、目眩、齿痛等

  功用:平肝明目、舒筋活络、吸湿降浊、疏风止痛、平肝熄风

  承灵

  穴义:头之天部的寒湿水气由此汇入胆经。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凉湿水气。

  运行规律:散热吸湿冷降并交于脑空穴。

  功能作用:吸湿降浊。

  附注:足少阳、阳维之会。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脑空

  穴义:胆经经气在此冷降归地,天部气血为空虚之状。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降水云气。

  运行规律:大部分水气化雨冷降,小部分水气下传风池穴。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或点刺出血,热则泻针出气。

  附注:足少阳、阳维之会。

  风池(足少阳经)

  主治:头痛、头重脚轻、眼睛疲劳、颈部酸痛、落枕、失眠、宿醉。

  配伍:配合谷穴、丝竹空穴治偏正头痛;配脑户穴、玉枕穴、风府穴、上星穴治目痛不能视;配百会穴、太冲穴、水沟穴、足三里穴、十宣治中风;配风池穴、血海穴、百虫窝穴治疗荨麻疹。

  针灸法:针尖微下,向鼻尖方向斜刺0.5~0.8寸,或平刺透风府穴;可灸。

  风府

  作用:缓解治疗落枕、失眠、神经性头痛、项强、目眩、咽喉肿痛、流行性感冒、精神分裂症、癫痫、膝盖痛等。

  按摩风府穴的功效:散热吸湿。

  哑门(督脉)

  穴义:督脉阳气在此散热冷缩。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阳气。

  运行规律:散热缩合后横向传来于风俯穴。

  功能作用:收引阳气。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阳维脉主要病候

  阳维联络各阳经以归于督脉,阴维联络各阴经以归于任脉,当阳维脉经气出现异常,阴阳失去协调时就成病象。《难经·二十九难》:“阳维维于阳,阴维维于阴,阴阳不能自相维,则怅然失志,溶溶不能自收持。阳维为病,苦寒热。”因阳维分布头肩各部,故主寒热等表证。《脉经》卷二:“诊得阳维脉浮者,暂起目眩,阳盛实者,苦肩息,洒洒如寒”。

  阳维脉的经脉循行

  起于足跟外侧,向上经过外踝,沿足少阳经上行到髋关节部,经胁肋后侧,从腋后上肩,至前额,再到项合于督脉。

  联系腰脊、下肢、头肩。

上一篇:任脉 下一篇:带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