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核炮制方法与饮片性状

  【药材来源】橘核为芸香科植物橘Citrus reticulata Blanco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成熟种子。果实成熟后,加工或食用橘子时,收集种子,洗净,干燥。

  【古代炮制方法】宋代和明代有炒法(《证类》、《普济方》)。清代增加了盐炒(《尊生》)、炒焦(《幼幼》)、青盐拌炒、酒炒、酒焙(《治裁》)和盐酒炒(《笔花》)等炮制方法。

  【现代炮制方法

  1、橘核: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干燥。用时捣碎。

  2、盐橘核:取净橘核,用盐水拌匀,闷润,至盐水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微黄色并有香气逸出时,取出晾凉。用时捣碎。橘核每100千克用食盐2千克。

  【饮片性状】橘核呈卵形,长0.8~1.2厘米,直径0.4~0.6厘米;表面淡黄白色或淡灰白色,光滑,一侧有种脊棱线,一端钝圆,另一端渐尖成小柄状;种皮薄而韧,内种皮菲薄,淡棕色,子叶2,黄绿色,有油性;气微,味苦。盐橘核表面淡黄色,多有裂纹,略有咸味。

  【炮制目的】橘核味苦,性平。归肝经、肾经。具有理气,散结,止痛的功能。

  生品理气散结作用较强,可用于乳痈。盐制能引药下行,增强理气止痛作用,常用于疝气疼痛。

  【应用选择

  1、生用乳痈:用本品研细末,以25%酒精调湿,摊于纱布上敷患处,干后即换;若病情较重者,可另用橘核加酒煎服,能行气散结,用于乳痈早期有效。

  2、制用疝气疼痛:常与小茴香(盐炒)、肉桂、川楝子、青皮(醋炒)、延胡索(醋制)等同用,能散寒行气,消肿止痛,用于寒疝,睾丸肿痛,如茴香橘核丸(《中国药典》)。

  【现代研究】采用化学及热刺激法对橘核不同炮制品的镇痛作用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橘核有较强的镇痛作用,且盐炙后作用增强。对橘核生品与盐炙品分别进行抗炎、镇痛、小肠推进等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橘核生品与盐炙品均有较明显的镇痛、抗炎作用和促进小鼠小肠推进运动作用。

  【】文献摘录:“腰肾冷痛小肠疝气,去壳炒研酒服良”(《辑要》)。

  【总结】橘核炮制方法简单,历代均以炒法为主,清代出现的酒制法近代已不复用。保留下来的炒法和近代新出现的麸炒法现在也基本不用,现今常用的盐炙法似系清代的盐炒法演变而来。

  本品虽能行气散结,但现在临床上已少用于乳痈或胁肋疼痛,几为治疗疝气的专药,故盐橘核较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