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草网
搜索

地牯牛

别名:砂挼子,倒行狗子,睡虫,地拱,沙猫,沙谷牛,沙牛,蚁狮,金沙牛

功效与作用:通淋;截疟;软坚消症;拔毒去腐。主治砂淋;疟疾;疟母;腹腔症块;瘰疬结核;阴疽久溃不倒敛。

使用方法:内服:研末,1.5~5克(或3~10只)。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撒。 各家论述 《生草药性备要》:治瘰疬,初起消散,破烂拔毒埋口。《本草求原》:通窍利水。治淋,炒研同白糖汤下。《民间常用草药汇编》:退疮管。《陆川本草》:治小儿风痰,痉挛,砂淋,敷疔疮。《四川中药志》:治症块,疟母,大便闭结不通,退竹木刺及铁沙入肉。

摘录于:《中华本草》

地牯牛

拼音名:Di Gu Niu

英文名:antlion

别名:砂挼子,倒行狗子,睡虫,地拱,沙猫,沙谷牛,沙牛,蚁狮,金沙牛。

中药地牯牛为蚁蛉科动物黄足蚁蛉的幼虫。春,秋季捕捉,鲜用,或用沸水烫死,晒干或烘干。

原形态

黄足蚁蛉,体长32毫米,翅展73毫米。身体瘦长,似晴蜓。头宽于前胸,两复眼褐色,头黑色,口器黄色,触角棒状黑色,柄节黄色。前胸黄色,背面有两条宽的褐色纵带,前胸有黄色长毛。中后胸黑色,明显大于前胸。足黄色,并有黄色长毛翅透明,有淡彩色的反光,翅膜质柔弱。前后翅形状大小和翅脉相似,翅脉黄色。腹部暗褐色。幼虫形似蜘蛛,体长6~18毫米,土黄色至污白色,有黑褐色花纹,身上有散生和丛生的黑褐色硬毛,头部有1对钳状的颚,无翅,胸足3对,腹部较大。

药材性状

虫体呈圭黄色及污褐色,多为半透明的躯壳,内脏部分极少,体上有黑褐色的花纹。

性味与归经

味辛;咸;性平;有毒;归膀胱经。

功效与作用

通淋;截疟;软坚消症;拔毒去腐。主治砂淋;疟疾;疟母;腹腔症块;瘰疬结核;阴疽久溃不倒敛。

使用方法

内服:研末,1.5~5克(或3~10只)。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撒。

各家论述

  • 《生草药性备要》:治瘰疬,初起消散,破烂拔毒埋口。
  • 《本草求原》:通窍利水。治淋,炒研同白糖汤下。
  • 《民间常用草药汇编》:退疮管。
  • 《陆川本草》:治小儿风痰,痉挛,砂淋,敷疔疮。
  • 《四川中药志》:治症块,疟母,大便闭结不通,退竹木刺及铁沙入肉。

摘录于

《中华本草》

“地牯牛”图片

地牯牛图片

上一篇:蝇虎 下一篇:灯蛾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