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草网
搜索

香薷_蒙药名:协日-吉如格巴

汉语拼音
Xiang ru
蒙药名
协日-吉如格巴
别名
吉如格-斯日布,协日-吉如格,高娃-昂给鲁玛-其其格
考证
本品载于《无误蒙药鉴》。内称:“生于草坪、有泉水处。茎细长,叶绿色。状如荨麻叶,平展或扇状全缘。花穗如谷穗,象金塔,气香,味辛、涩。”并附植物形态图。上述植物生境、形态及附图特征与蒙医所认用的香薷的生境、形态相符。据文献记载及临床应用经验,认定历代蒙医药文献所载的吉如格-斯日布即协日-吉如格巴(香薷)。
中药材基原
为唇形科植物海州香薷的地上部分。
动物矿物植物形态
海州香薷 Elsholtzia splendens Nakai ex F.Maekawa 一年生草本,高30~50cm。茎直立,被短柔毛,基部以上多分枝,分枝开展。叶矩圆状披针形至披针形,长3~6cm,宽0.8~2.5cm,先端渐尖,基部狭楔形,边缘具稀疏的钩锯齿,上面被疏柔毛,下面沿脉上被疏柔毛,密布凹陷腺点;叶具柄,长5~15mm。轮伞花序,并由多数组成顶生的穗状花序,偏向-侧;苞片近圆形或宽卵形,长约5mm,宽6~7mm,先端具尾状芒尖;花萼钟状,长2~2.5mm,外面被灰白色短柔毛,萼齿5,三角形,近相等,先端具刺芒状尖头,具缘毛;花冠玫瑰紫色,长6~7mm,外面密被柔毛,里面有毛环,上唇先端微缺,下唇开展,3裂,中裂片圆形,侧裂片截形或近圆形;雄蕊4,前对较长,均伸出,花丝无毛;花柱超出雄蕊。小坚果矩圆形,长1.5mm,黑棕色,具小疣。花期9月,果期10月。 生于暖温带及亚热带的山地林缘灌木丛,也散生于田野和路旁。分布于辽宁、河北、内蒙古、河南、山东、江苏、浙江、江西、广东等地。
栽培与养殖
采收加工
夏、秋季开花时割取地上部分,除去杂质晒干。
药材鉴别
化学成分
全草含挥发油1%,其中有香荆芥酚(carvaerol),麝香草酚(thymol),对-聚伞花素(P-cymene),γ-松油烯(γ-terpinene),α-石竹烯(α-caryophyllene),α-水芹烯(α-phellan-drene)等[1]。
药理作用
抗微生物作用  水煎剂1:20浓度对病毒ECHOll株有抑制作用;对流感病毒有一定灭活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链球菌、伤寒杆菌、福氏痢疾杆菌、白喉杆菌、脑膜炎双球菌有较强的抗菌作用。用本品制成的喉片用于流感的预防,收到迅速控制疫情或显著降低发病率的效果[1]。
炮制方法
性味
味苦、辛、涩,性温。效糙、燥、轻。
功效
杀虫,止糜烂,愈伤,祛巴达干。
主治
主治阴道虫,肛门虫,肠内寄生虫及皮肤寄生虫等诸虫疾。
用法用量
内服:煮散剂,3~5g;或入丸、散。
注意事项
附方
治中暑呕吐,虫症,胃痛 香薷、白扁豆各9g,厚朴6g。制成煮散剂。每次3~5g,每日2次,水煎服。(《内蒙古中草药》三味协日吉如格巴汤)
药物分类
植物药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等.中药志(第四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547 药理 (1)李广勋.中药药理毒理与临床.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1992.6
蒙药名出处
《无误蒙药鉴》、《蒙药学》
参考
《中华本草》蒙药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