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草网
搜索

马勃_蒙药名:都力-莫古

汉语拼音
Ma bo
蒙药名
都力-莫古
别名
热沙芒,齐图胡日-莫古,希他森贵-纹素,乌力-莫古(通称)
考证
本品载于《无误蒙药鉴》。内称:“生于高原和草坪上,状如银瘤,成熟时里边成为黄棕色灰状物。”上述生境、形态特征与蒙医所沿用的马勃之形态特征相符,故认定历代蒙医药文献所载的热沙芒即都力-莫古(马勃)。
中药材基原
为马勃科植物脱皮马勃、大马勃、紫色马勃的干燥子实体。
动物矿物植物形态
1.脱皮马勃 LasiosPhaera fenzlii Reichb. 子实体近球形至长圆形,直径15~20cm。包被薄,易消失,外包被成块地与内包被脱离,内包被纸状,浅烟色,成熟后全部消失,遗留成团的孢体随风滚动。孢体紧密,有弹性,灰褐色,渐退成浅烟色,由孢丝及孢子组成;孢丝长,分枝,相互交织,浅褐色,径2~4.5μm;孢子褐色,球形,有小刺,直径4.5~5μm。 生于草地。分布于内蒙古、河北、陕西、甘肃、新疆、江苏、安徽、湖北、湖南、贵州等地。 2.大马勃 Caluatia gigantea(Batsch ex Pers.)Lloyd 子实体球形或近球形,直径15~20cm,或更大,不孕基都无或很小;包被白色,后变浅黄或淡青色,由膜状外被和较厚的内被所组成,初微具绒毛,渐变光滑,质脆,成熟后开裂成块而脱落,露出浅青褐色的孢体;孢子粉状,球形,光滑或有时具细微小疣,淡青黄色,直径3.5~5μm;孢丝长,与孢子同色,稍分枝,有稀少横隔,粗2.5~6μm。 生于旷野草地上。分布于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甘肃、青海、新疆、江苏等地。 3.紫色马勃 Caluatia lilacina (Mont.et Berk.)Lloyd 子实体陀螺形,直径5~12cm,不孕基部发达;包被薄,两层,上部常裂成小块,逐渐脱落,内部紫色,当孢子及孢丝散失后遗留的不孕基部呈杯状;孢子粉状,球形,直径4~5.5μm,上有小刺;孢丝很长,分校,有横隔,互相交织,色淡,粗2~5μm。 生于旷野草地上。分布于河北、青海、新疆、江苏、安徽、湖北、福建、海南、广西、四川等地。
栽培与养殖
采收加工
7~9月,当子实体刚成熟时采收,去净泥沙、晒干。本品在梅雨季节生长很快,4~5d即成熟,应注意适时收采,过早过迟均影响质量。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1)脱皮马勃 子实体呈扁球形或类球形,无不孕基部,直径15~20cm。包被灰棕色至黄褐色,纸质,常破碎呈块片状,或已全部脱落。孢体灰褐色或浅褐色,紧密,有弹性,用手撕之,内有灰褐色棉絮状的丝状物。触之则孢子呈尘土样飞扬,手捻有细腻感。气似尘土,无味。 (2)大马勃 子实体呈球形或近球形,直径5~12cm,不孕基部很小或无。残留的包被由黄棕色的膜状外包被和较厚的灰黄色的内包被所组成,光滑,质硬而脆,成块脱落。孢体浅青褐色,手捻有细腻感。 (3)紫色马勃 完整子实体呈陀螺形,或已压扁呈扁圆形,直径5~12cm,不孕基部发达。包被薄,2层,紫褐色,粗皱,有圆形凹陷,外翻,上部裂成小块或已部分脱落。孢体紫色。 均以个大、皮薄、饱满、松泡有弹性者为佳。 显微鉴别(1)脱皮马勃 孢子褐色,有小刺;孢丝长,有分枝,互相交织,浅褐色,粗2~2.5μm。 (2)大马勃 孢子淡青黄色,球形,光滑或有时具细小疣点;孢丝长,稍分枝,有稀少横隔,粗2.5~6μm。 (3)紫色马勃 孢子球形,直径4.5~5.5cm,有小利;孢丝长,分枝状,互相交织,粗2~5μm。
化学成分
大马勃子实体含α-淀粉酶(α-amylase)[1]及多种氨基酸(amino acid)[2]。 紫色马勃子实体含马勃菌酸(calvatic acid)[3]。
药理作用
1.止血作用  将马勃孢子撒于流血局部,可以止血,系机械的止血作用[1,2]。用马勃粉加45%乙醇配成4%混是剂,浸透纱布或用马勒制成絮垫,灭菌后用于小伤口出血。因它不为组织所吸收,故不能用于组织止血[3]。
2.抗菌作用  从紫色马勃的发酵液中提取的马勃菌酸有抗菌活性[4]。其培养液中的代谢产物,有抗菌和抗真菌活性[5]。水浸剂用试管稀释法,1:20时对铁锈色小孢子菌等有抑制作用[3]。
3.过敏反应  文献报道用马勃后曾引起过敏反应[6]。
炮制方法
性味
味辛,性平。
功效
止血,解毒,愈伤,燥湿。
主治
主治鼻觑,吐血,外伤出血,尿血,便血,月经淋漓,蛇咬伤,烧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煮散剂,3~5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本,干撒于伤面。
注意事项
附方
治月经淋漓,外伤出血 马勃、蜀葵花、红花、石韦、猪胆粉各等量。制成水丸。每次1.5~3g,每日1~3次,温开水送服。(《蒙医药方汇编》匝格道木-5)
药物分类
植物药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Kekos D,et a1.APPle Envirom Microbio1,1983,45(3):935 (2)王宁,等.食品科学,1985,61:10 (3)Umezawa H,et a1.J Antbiot,1975,28(1):87 药理 (1)丘晨波.中药新编.千顷堂书局,1955.200 (2)蒋中海,等.植物杂志,1990,10(1):19 (3)南京药学院.中草药学(中册).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76.21 (4)Hamaou,et a1.J Antibi
蒙药名出处
《无误蒙药鉴》
参考
《中华本草》蒙药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