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拼音 | Ba dou
|
维药名 | 旦德
|
别名 | 丹的《回回药方三十六卷》,艾比 萨拉厅、吐胡米 比旦吉尔 其尼、加马里 库台《明净词典》。
|
考证 | 《注医典》载:“巴豆,是一种树果实的种子;多产于中国,亦产于印度等国,印度巴豆比中国巴豆小,药力差,一般药用中国巴豆;种子淡黄褐色,仁白色,中央有子叶,外皮和子叶有毒,故去掉外皮和子叶,才能使用。”《药物之园》载:“巴豆,是一种树果实的种子;树高几米,果实为蒴果,内有种子3枚,仁子新鲜时白色,日久变为黄色或黑色,有外皮,中央有子叶,有毒,新鲜时白色或蓝色,干后变为黄黑色;主产于中国。”根据上述维吾尔医本草所述药物特征和实物对照,与现代维吾尔医所用巴豆一致。
|
中药材基原 | 为大戟科植物巴豆的种子。
|
动物矿物植物形态 | 巴豆 Croton tiglium 1.
常绿乔木,高6~10m。幼枝绿色,被稀疏星状柔毛或几无毛;二年生枝灰绿色,有不明显黄色细纵裂纹。叶互生;叶柄长2~6cm;叶片卵形或长圆状卵形,长5~13cm,宽2.5~6cm,先端渐尖,基都圆形或阔楔形,近叶柄处有2腺体,叶缘有疏浅锯齿,两面均有稀疏星状毛,主脉3出;托叶早落。花单性,雌雄同株;总状花序项生,上都着生雄花,下部着生雌花,亦有全为雄花者;花梗细而短,有星状毛;雄花绿色,较小,花萼5裂,疏生细微的星状毛,萼片卵形,花瓣5,反卷,内面密生细的绵状毛,雄蕊15~20,着生于花盘边缘上,花盘盘状;雌花花萼5裂,无花瓣,子房圆形,3室,密被短粗的星状毛,花柱3枚,细长,每枚再2深裂。蒴果长圆形至倒卵形,有3钝角。种子长卵形,3枚,淡黄褐色。花期3~5月。果期6~7月。
多为栽培植物;野生于山谷、溪边、旷野,有时亦见于密林中。
我国产于福建、广西、广东、四川、云南、台湾、湖南、湖北等地,国外印度、孟加拉国、缅甸、斯里兰卡等地亦有分布。
|
栽培与养殖 | |
采收加工 | 8~9月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后,除去果壳,收集种子,晒干。
|
药材鉴别 | 种子呈椭圆形或卵形,略扁,长1~1.5cm,直径6~9mm,厚4~7mm,表面灰棕色至棕色,平滑而少光泽。种阜在种脐的一端,为一细小突起,易脱落。合点在另一端,合点与种早间有种脊,为一略隆起的纵棱线。横断面略呈方形,种皮薄而脆,剥去后,可见种仁,外包膜状银白色的外胚乳。内胚乳肥厚,淡黄色,油质。中央有菲薄的子叶2枚。胚根细小,朝向种阜的一端。气无,味微涩,有持久辛辣感。
果实横切面:外果皮为1列表皮细胞,有气孔及厚壁性多细胞的星状毛;中果皮外侧为十余列薄壁细胞,石细胞单个或成群散在,维管束周围细胞有时含草酸钙方晶或簇晶,中部有4~7列纤维状石细胞,呈带状环列,内侧有6~8列径向延长的长圆形厚壁细胞,壁孔少;内果皮为3~5层纤维状厚壁细胞交叠排列。种皮表皮细胞由1列径向延长的长方形细胞组成,径向壁呈不规则锯齿状弯曲;其下为1列厚壁性栅状细胞,胸腔线形,外端略膨大;向内为数层切向延长的不规则形薄壁细胞,其间散有螺纹导管;内表皮细胞颓废状。胚乳细胞类圆形,充满糊粉粒和脂肪油,另含草酸钙簇晶,子叶细胞多角形。
粉末特征:浅黄棕色。厚壁性多细胞星状毛,直径129~210(~525)μm,由5~15个厚壁性细胞排列呈放射状,细胞层纹明显,胸腔线形,近基部略膨大,并具孔沟,基部细胞5~8个。石细胞类圆形,长方形或纤维状,壁孔、层纹均明显,类圆形石细胞直径25~63μm,长方形及纤维状石细胞长约77μm,宽17~45μm。种皮细胞碎片表面观多角形,内含黄棕色物质。栅状细胞棕红色,长约225μm,直径约21μm,壁厚,胸腔线形,一端略膨大。纤维状厚壁细胞直径约20μm,壁孔和层纹均明显。胚乳细胞类圆形,内含众多糊粉粒和脂肪油滴及草酸钙簇晶。
理化鉴别 取本品约0.5g,研碎,加乙醚10ml,浸泡2h,并时时振摇,滤过,滤液置试管中挥干后,加盐酸羟胺的甲醇饱和溶液0.15ml及0.1%麝香草酚酞指示液1滴,再加氢氧化钾的甲醇饱和溶液至显蓝色后,再多加4滴,加热至沸腾,冷却,加稀盐酸调节pH至2~3,加入10%三氧化铁溶液3滴及氧仿1ml,振摇,下层溶液显紫红色。
|
化学成分 | 种子含巴豆油34%~57%,蛋白质约18%。巴豆油中含巴豆油酸(crotonic acid),巴豆酸(tiglic acid),由棕榈酸、硬脂酸、油酸、巴豆油酸、巴豆酸等组成的甘油酯[1~3],巴豆醇(phorbol)及16种巴豆醇双酯化合物[4~6],即巴豆醇-12-十四烷酸酯-13-乙酸酯(phorbol-12-myristate-13-acetate),巴豆醇-12-癸酸酯-13-乙酸酯(phorbol-12-caprate-13-acetate),巴豆醇-12-月桂酸酯-13-乙酸酯(phorbol-12-laurate-13-acetate),巴豆醇-12-棕榈酸酯-13-乙酸酯(phorbol-12-palmitate-13-acetate),巴豆醇-12-a-甲基丁酸酯-13-月桂酸酯(phorbol-12-a-methylbutyrate-13-laurate),巴豆醇-12-a-甲基丁酸酯-13-癸酸酯(phorbol-12-a-methylbutyrate-13-caprate),巴豆醇-12-乙酸酯, 13-月桂酸酯(phorbol-12-acetate-13-laurate),巴豆醇-12-乙酸酯-13-癸酸酯(phorbol-12-acetate-13-caprate),巴豆醇-12-巴豆酸酯-13-癸酸酯(phorbol-12-tiglate-13-caprate),巴豆醇-12-巴豆酸酯-13-辛烯酸酯(phorbol-12-tiglatc-13-caprylenate,巴豆醇-12-a-甲基丁酸酯-13-辛烯酸酯(phorbol-12-a-methylbutyrate-13-capry-lenate),巴豆醇-12-巴豆酸酯-13-月桂酸酯(phorbol-12-tiglate-l3-laurate),巴豆醇-12-巴豆酸酯-13-丁酸酯(phorbol-12-tiglate-l3-butyrate),巴豆醇-12-丁酸酯-13-月桂酸酯(phorbol-12-buty-rate-13-laurate),巴豆醇-12-苯甲酸酯,13-苯甲酸酯(phorbol-12-benzoate-13-benzoate),巴豆醇-4-甲氧基-12-十四酸酯-13-乙酸酯(phorbol-4-methoxy-12-myristate-13-acetate)[4~6]和4-去氧-4α-巴豆醇(4-deoxy-4α-phorbol)的三酯化合物等。种仁还含一种毒性球蛋白称巴豆毒素(crotin)[7],从中分离得到巴豆毒素(croin Ⅱ、Ⅰ),其分子量分别为40KD和15KD,等电点分别为8.0和6.7[8],辅致癌剂(co carcinogen)C-3,巴豆苷(crotono-side),巴豆生物碱异鸟嘌呤(isoguanlne)[9,10],β-谷甾醇(β-sitos-tero)[11],氨基酸及酶等[1]。
|
药理作用 | 1.对消化道的作用 口服巴豆油半滴至1滴,即能产生口腔、咽及胃部灼热感,并有催吐作用。至肠内遇碱性肠液水解后释出巴豆油酸,刺激肠黏膜使之发炎,分泌增加,促进蠕动,经0.5~3h产生剧烈腹泻,伴有剧烈腹痛和里急后重[1]。巴豆煎剂0.8×10-5浓度对离体兔肠肌表现明显的兴奋作用。此作用不被阿托品所拮抗[2]。巴豆油酸给动物灌胃可引起肠蠕动增加,肠黏膜充血,甚至肠坏疽[3]。 胆瘘兔实验表明,巴豆水剂由耳静脉给药能中等程度增加胆汁和胰液的分泌[4]。 2.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体外试验巴正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杆菌、白喉杆菌、铜绿假中胞菌等均有一定的抑菌作用[5~7]。在以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感染小鼠的同日或前1日一次性皮下注射5%巴豆油(液体石蜡稀释)的实验组动物比单独注射病毒的动物死亡率低,生存时间延长[8]。巴豆浸出液可杀灭钉螺,以仁最强,内壳次之,外壳无效[9]。 3.抗肿瘤作用 巴豆提取物对小鼠肉瘤S180实体型和腹水型、小鼠宫颈癌U14实体型和腹水型以及艾氏腹水癌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10]。巴豆注射液在试管内有杀瘤细胞作用。巴豆醇二酯对小鼠淋巴细胞性白血病P388有一定的抑制作用[11]。巴豆油乳剂给大鼠移植性皮肤癌内注射,能引起瘤体退化,并延缓皮肤癌的发展[12]。 4.促肿瘤发生作用 巴豆油有弱致癌性,并能增强某些致癌物质的致癌作用。小鼠每星期服1次巴豆油,共30星期,司引起前胃部乳头状瘤及癌,也可增加甲基胆蒽的致癌作用。单用致癌碳氢化物甲基胆蒽后,小鼠胃肿瘤发生率为15%,如加用巴豆油,则肿瘤发生率增至55%[13]。阈下浓度的甲基胆蒽涂抹小鼠背部皮肤引起皮肤肿瘤,但如再涂抹巴豆油42星期,则小鼠皮肤乳头状瘤的发生率达70%[14]。巴豆油中促癌的主要活性成分为12-O-十四烷酰巴豆醇-13-醋酸酯[15]。对巴豆促肿瘤发生的机制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时能与巴豆醇酯抑制细胞分化,能使鸟氨酸脱羧酶和纤维蛋白溶酶原活化剂活性升高等有着密切的关系[15]。 5.抗炎及对免疫功能的作用 巴豆霜1.5g/kg灌胃,对小鼠耳肿胀、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大鼠白细胞游走及对热疼痛反应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能明显减少小鼠胸腺和脾指数及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此外,对小鼠具有致突变性[16]。 6.其他作用 巴豆油中的活性成分可使血小板中cGMP浓度增加,导致血小板聚集[17]。巴豆油涂抹于大鼠皮肤可引起局部组胺释放[18]。 7.毒性 巴豆对皮肤黏膜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可产生急性接触性皮炎,较重者皮肤出现水肿、水泡、眼结膜炎等。人、畜误食后发生严重的口腔炎、咽喉炎、腹痛、水泻或黏液血便,发绀血压下降甚至休克[19,20]。巴豆和巴豆霜的主要活性成分是巴豆油,故巴豆霜过量服用,可出现同样毒性反应。人服巴豆油20滴可致死[1]。除钉螺外,巴豆浸出液对鱼、虾、田螺、蚯蚓等致物也有毒杀作用[9]。巴豆毒素(crotin)给家兔皮下注射的LD5O为50~80mg/kg[21]。巴豆油酸大鼠口服的LD50为1g/kg,豚鼠皮下注射的LD50为600mg/kg[22]。生巴豆泥糊小鼠口服LD50为1600mg/kg[23]。 |
性味 | 四级干热,味辛,有毒。
1.《注医典》:“大热。”
2.《药物之园》:“四级首干热。”
|
功效 | 生于生热,清除异常黏液质或异常黑胆质,祛寒消肿,消炎止痛,安神固发。
|
主治 | 主治湿寒性或异常黏液质性或异常黑胆质性疾病,如寒性炎肿,小关节疼痛,神经性斑秃等。
1.《注医典》:“生干燥湿,清除关节中异常黏液质等。”
2.《药物之园》:“攻污止痛,乌发等;治异常体液性关节疼痛,毛发早白等。”
|
用法用量 | 内服:62~125mg。外用:适量。可人汤剂。糖浆剂、敷剂、油剂等制剂。
|
注意事项 | 一般对热性气质者和体弱者不用,对寒性气质者和体质较强者在夏季要慎用。
|
代用药 | 若本品缺货时,可用蓖麻代。
|
附方 | |
制剂 | 艾比 旦德 小丸 去毒巴豆7g,盒果藤根皮、蛔蒿花、大黄各3.5g。先将巴豆去皮,去子叶,与其他药物研成细粉,用甜巴旦杏仁油制成0.3g的小丸即可。功能清除体内浓性异常体液,杀虫驱虫等。主治体内浓性异常体液增多,肠道生虫等。内服,每日2次,每次3~5小丸,用开水送服。(《医学大全》)
|
参考文献 | 化学成分 [1]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中草药有效成分的研究(第一分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2.378 [2]刈米达夫.植物成分的化学(日).1960:19 [3]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等.中药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2).59 [4]Hecker E.Pharmacognosy & Phytochemistry(Ed Wagner).1971.147 [5]Hecker E,et a1.Prog Chem Org Natual Prod,1974,31:377 [6]Kupchan S M,et a1.Science,1976,191:571 [7]Arroyo E R,et a1.J Med Chem,1965,8(5):672 [8]陈明晃,等.生物化学杂志,1993,9(1):104 [9]楼之岑,等.生药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5.107 [10]Joseph R,et a1.J Am Chem Soc,1339,61:350 [11]Mukherjee,et a1.Ind J Appl Chem,1969,32(3):211 药理 [1]Sollmann T.Manual of Pharmacology,8Ed.1957.214 [2]遵义医学院急腹症研究组.医药科技资料(遵义医学院).1974,(5):71 [3]三桥佐久司.千叶医学会杂志,1934,12(3):497 [4]Sato Ⅱ.CA.1937,3:1673877 [5]山东医学院微生物学教研组.山东医学院学报,1959,(8):42 [6]重庆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微生物学报,1960,8(1):52 [7]零陵地区卫生防疫站.湖南医药杂志,1974,(5):49 [8]何德,等.生理学报,1957,21(2):163 [9]周海月,等.中华新医学报,1952,3(6):457 [10]青岛币医药科学研究所肿瘤组.中医药研究参考,1979,(2):48 [11]Kupohan SM,et a1.Science,1976,191(4227):571 [12]Yarkoni E,et a1.CA.1980,92:1401t [13]Berenblum l,et a1.Cancer Res,1955,15(8):510 [14]纪志武,等.癌症,1989,8(5):350 [15]Marx J1.Science,1978,201(4355);515 [16]孙颂三,等.中药药理与临床,1993,9(3):36 [17]陈可冀.国外医学参考资料(中医中药研究分册), 1978(创刊号):11 [18]Hass H T A.Arch Exp Path Phartnakol,1942,199:656 [19]李鹤鸣.中华皮肤科杂志,1959,(6):385 [20]宋韶鸣.中华儿科杂志,1958,9(5):486 [21]Osol A,et a1.US Dispensatory,25Ed 1947.1417 [22]SPertor W S.Handbook of Toxicology,1956,(1):80 [23]王荺默.中医药国外资料摘译,1982,(2):40 |
维药名出处 | 《注医典》
|
参考 | 《中华本草》民族药卷:维吾尔药
|
巴豆_维药名:旦德
上一篇:洋甘菊根_维药名:巴不乃依力提孜 下一篇:蜀葵_维药名:阿克来里
近期内容
- 附子_维药名:节得瓦尔其尼 1594次
- 石榴花_维药名:阿那尔 古丽 1581次
- 吕宋揪荚粉_维药名:坎比力 1501次
- 牛胆_维药名:卡拉 欧提 1524次
- 锁阳_维药名:也尔买地克 1513次
- 罂粟子_维药名:扩克那尔欧如合 1602次
- 曼阳罗叶_维药名:衣提洋克优普口密克 1435次
- 野苜蓿子_维药名:亚瓦比代欧如合 1504次
- 槟榔_维药名:福排力 1463次
- 马钱子_维药名:库其拉 1671次
- 大蓟_维药名:充 伙哈 1470次
- 酸藤果_维药名:白然格卡布力 1507次
- 西瓜子_维药名:塔吾孜 欧日格 1624次
- 鸡子壳_维药名:吐胡米 沙克里 1464次
- 小檗浸膏_维药名:如苏提 1514次
- 独行菜子_维药名:克孜力图地日 1490次
- 绵羊肉_维药名:葵 古西 1423次
- 淀粉_维药名:尼夏斯台 1409次
- 硝石_维药名:说热 开里密 1757次
- 全蝎_维药名:查洋 1534次
热门内容
- 罗勒_维药名:热依汗2737次
- 欧白及_维药名:苏来甫2307次
- 奶桃_维药名:那尔吉力2258次
- 药喇叭根_维药名:其拉帕2174次
- 黑种草子_维药名:斯亚旦216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