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病治阴
语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患阳热盛的病,损伤了阴津,治疗应滋阴。例如:温病日久末癒,身热面赤,口干舌燥,甚则齿黑唇裂,手足心热超过手足背热,脉虚大,用甘润滋阴之剂,宜用加减复脉汤(炙甘草、干地黄、白芍、麦冬、阿胶、麻仁)。疾病的症状在阳经,而针刺阴经。例如:足阳明胃经有病变而呕吐,可刺内关(手厥阴心包经穴)、太沖(足厥阴肝经穴)。
上一篇: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
下一篇:养血解表
近期更新
- 滋阴
- 滋阴利湿
- 滋养肝肾
- 助阳解表
-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 诸热之而寒者取之阳
- 逐水
- 中满者泻之于内
- 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
- 治求其属
- 治未病
- 整体观念
- 正治
- 治病必求于本
- 燥湿
- 燥者濡之
- 增液泻下
- 再逆
- 阴病治阳
- 运脾
- 因其衰而彰之
- 因其重而减之
- 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 因其轻而扬之
- 益气生津
- 逸者行之
- 益气解表(补气解表)
- 异病同治
- 益火之原。以消阴翳
- 一逆
- 以毒攻毒
- 养血润燥
- 养阴解表(滋阴解表)
- 养阴润燥
- 养血解表
- 虚则补之
- 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
- 醒脾
-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
- 辛凉解表
- 辛温解表
- 辛寒生津
- 辛开苦泄(开泄)
- 泻心
- 辛寒清气
- 泻火熄风(清热熄风)
- 泻肝(清肝火、清肝泻火)
- 小逆
- 泄卫透热
- 消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