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观念
是中医诊疗疾病的一种思想方法。把人体内脏和体表各部组织、器官之间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认为四时气候、地土方宜、环境等因素的变化,对人体生理、病理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既强调人体内部的协调、完整性,也重视人体和外界环境的统一性。用这种从整体出发,全面考虑问题的思想方法贯串于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而不是单从局部的变化着眼,这就叫“整体观念”。例如在变证方面,或从局部症状出发考虑全身:如头痛一证,不仅须从局部及其对周身的影响加以分析,并应考虑全身脏腑气血等诸种因素对头痛所产生影响。又如疮痈,究竟是单纯的邪毒侵入局部,还是与患者的“下消”病有关系。或从全身症状出发考虑局部:如小儿在冬春季节发热,医生往往注意其咽喉部有无“乳蛾”或其他咽喉病。又如患者有低热、黄疸等全身症状,又诊得右胁有阵发性隐痛或绞痛,疼痛间歇时如常人,即应考虑是胆部疾病。在治疗用药方面:须协调阴阳。如肾阳过盛,肾阴不足,以致发生阳亢现象,须“壮水制火”;或肾阴过盛,肾阳虚衰,发生阴寒现象,须“益火消阴”。麡间接治疗。各脏之间有相互联系,某脏病可用治另一脏的方法来解决。如“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麢表里互治。如肺与大肠为表里,肺有寒痰而咳嗽,大肠寒结而大便秘,须用紫菀等袪寒痰而通寒结,大便自通。)从五脏治五官。五脏与五官有密切关系,如肝开窍于目,补肝可以治疗眼病的虚证,清肝可以治疗眼病的实证。在针灸方面如“上病下取”、“下病上取”,“阳病治阴”、“阴病治阳”,还有“以右治左”、“以左治右”等方法。必须理解整体和局部的相互之间关系,以期尽可能防止认识和处理疾病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近期更新
- 滋阴
- 滋阴利湿
- 滋养肝肾
- 助阳解表
-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 诸热之而寒者取之阳
- 逐水
- 中满者泻之于内
- 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
- 治求其属
- 治未病
- 正治
- 治病必求于本
- 燥湿
- 燥者濡之
- 增液泻下
- 再逆
- 阴病治阳
- 运脾
- 因其衰而彰之
- 因其重而减之
- 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 因其轻而扬之
- 益气生津
- 逸者行之
- 益气解表(补气解表)
- 异病同治
- 益火之原。以消阴翳
- 一逆
- 以毒攻毒
- 养血润燥
- 养阴解表(滋阴解表)
- 养阴润燥
- 养血解表
- 虚则补之
- 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
- 阳病治阴
- 醒脾
-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
- 辛凉解表
- 辛温解表
- 辛寒生津
- 辛开苦泄(开泄)
- 泻心
- 辛寒清气
- 泻火熄风(清热熄风)
- 泻肝(清肝火、清肝泻火)
- 小逆
- 泄卫透热
- 消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