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榆炮制方法与标准

  【药材来源】地榆为蔷薇科植物地榆Sanguisorba afficinalisL或长叶地榆anguisorbaofficinalis L.var.longtfalia(Bert.) Yu et Li的干燥根。后者称“绵地榆”。春季将发芽时,或秋季植株枯萎后采挖,除去须根,洗净,干燥,或趁鲜切片,干燥。

  【古代炮制方法】唐代有炙制(《外台》)法。宋代有醋炒(《博济》)、炒制(《传信》)等方法。明代增加了煨制(《普济方》)、酒洗(《万氏》)、酒炒(《必读》)的方法。清代又增加了炒黑止血(《说约》)、酒拌后炒黑用(《逢原》)的炮制方法。

  【现代炮制方法

  1、地榆: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未切片者,洗净,除去残基,润透,切厚片,干燥。筛去碎屑。

  2、地榆炭:取地榆片,置炒制容器内,用武火加热,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棕褐色,喷淋少许清水,灭尽火星,取出,晾凉。

  【饮片性状】地榆为不规则的圆形厚片。表面紫红色或棕褐色,有排列成环状的小白点,或间有黄白色的条纹,周边暗紫红色或灰褐色,粗糙,有纵皱纹。质坚。气微,味微苦涩。

  地榆炭表面焦黑色,内部棕褐色。质脆,味焦苦涩。

  【质量标准】地榆含水分不得过14.0%,总灰分不得过10.0%,酸不溶性灰分不得过2.0%,稀醇浸出物不得少于23.0%,含鞣质不得少于8.0%,没食子酸不得少于1.0%。地榆炭稀醇浸出物不得少于20.0%,鞣质不得少于2.0%,没食子酸不得少于0.60%。

  【炮制目的】地榆味苦、酸、涩,性微寒。归肝、大肠经。具有凉血止血,解毒敛疮的功能。用于便血,痔疮出血,血痢,崩漏,水火烫伤,痈肿疮毒等。

  地榆生品以凉血解毒为主,用于血痢经久不愈,烫伤,皮肤溃烂,湿疹,痈肿疮毒等,地榆炒炭后,以收敛止血力胜,用于便血、痔疮出血、崩漏下血等,各种出血证均可选用。

  【应用选择

  1、生用

  (1)泻痢脓血:常与苍术、芍药、卷柏同用,具有凉血止痢的作用,用于泻痢脓血,乃至脱肛,如地榆芍药汤(《保命集》);若与甘草、砂仁同用,用于结阴便血,腹痛不已,如地榆甘草汤(《杂病源流犀烛》);若与炒黄连、侧柏叶、炙黄柏等同用,用于蛊痢下血,如鸡肝片,腹痛烦闷,如地榆汤(《总录》);若与黄芩、黄连、栀子仁等同用,用于伤寒,毒热不解,晚即壮热腹痛,便利脓血,如地榆散(《圣惠方》)。

  (2)赤白痢:常与樗树白皮、白术、当归同用,具有凉血解毒的作用,用于赤白痢,如地榆散(《圣惠方》);若与酸石榴皮、当归、秫米、薤白同用,用于产后赤白痢、腹痛不止,如地榆饮子(《圣惠方》)。

  (3)崩中漏血:常与柏叶、竹茹、漏芦等同用,具有凉血止血的作用,用于妇女崩中漏血不绝,如地榆汤(《千金翼方》);若与炒当归、龙骨、阿胶珠等同用,用于妊娠胎损,下血不止,腹中疼痛,如地黄散(《圣惠方》)。

  (4)热毒恶疮:常与金银花、乳香、没药等同用,具有解毒疗疮的作用,用于小儿面掀赤肿,以及虫、蛇、犬咬伤,亦可单味应用,如小儿面疮赤肿痛方(《总微》);若与苦参、大黄、黄芩等同用,用于瘾疹发疮,如地榆汤(《千金翼方》)。

  (5)烫伤:单用地榆末,麻油调敷,具有泻火解毒的作用,用于烫伤,可使渗出液减少,疼痛减轻,愈合加速(《中药学》)。

  (6)湿疹、皮肤溃烂:常与煅石膏粉、枯矾等同用,亦可单用生地榆煎浓液,纱布浸湿外敷(《中药学》)。

  (7)消化道出血:地榆50克、黄连10克,加水500毫升,煎取100毫升,频服,每次1~2匙,每日2剂,可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出血(《临床中药学》)。

  (8)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地榆70克,制成煎剂200毫升,每次100毫升,每日3次,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伴有出血者,效果良好(《中药学》)。

  (9)便血:常与槐花、生地、侧柏炭等同用,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属湿热熏蒸的便血。

  2、制用(炒炭)

  (1)痔疮出血:常与生地、黄芩(炒黑)、槐角(炒黑)等同用,具有凉血止血的作用,用于湿热侵入直肠,血络损伤,痔疮肿痛出血,如凉血地黄汤(《大成》);若与地黄(炒焦)、槐角(炒黄)、炒荆芥等同用,用于痔漏肿痛出血,如槐角地榆丸(《大成》)。

  (2)脏毒下血:常与黄连、炒槐花、阿胶珠等同用,具有收敛止血的作用,用于脏毒下血,日久不止,肛门坠痛,痔疮焮肿,如脏连丸(《中药制剂手册》)。

  (3)崩漏下血:常与椿根皮等同用,具有收敛止血的作用,用于妇女崩漏下血,如椿皮饮(《吉林中医药》)。

  (4)崩漏:与乌梅炭60克,广三七、侧柏炭各30克同用,研末冲服,每次10~20克,0.5~2小时1次,至血止,用于非经期崩漏。

  (5)烫伤:单用地榆炭磨粉,用麻油调成50%软膏,治疗Ⅰ度~Ⅱ度烫伤55例,采取暴露疗法,每日涂敷创面数次,一般5~7天治愈,止痛效果亦好。

  【现代研究】地榆中含地榆苷Ⅰ,地榆苷Ⅱ,其苷元均为19-β-羟基乌索酸,糖为α-阿拉伯糖,地榆皂苷A、B、E,山萘素-3,7-二鼠李糖苷,槲皮素-3-半乳糖-7-葡萄糖苷,阿魏酸,没食子酸,鞣花酸,尚有Sauvissimoside Ri,Pomolic acid-28-O-β-D-glucopyranoside,地榆皂素,赤芍素,地榆素H-6,地榆素H-11,以及Fe、Zn、Cu、Mn、Cr、Mg、Ca、Ge等微量元素。

  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生地榆、地榆炭中微量元素含量,结果认为,生地榆中微量元素含量顺序为:Ca>Fe>Mg>Zn>Cu>Mn>Cr。而地榆炭为:Ca>Mg>Fe>Zn>Mn>Cu>Cr。炒炭后Ca的含量有较大提高,而Ca离子具有促进血液凝固作用,故地榆炭有增强止血的作用。据研究报道,生地榆鞣质含量为6.95%,炒炭后下降为1.25%。

  有关的实验也认为,炒炭使地榆中鞣质含量降低,但没食子酸的含量却明显增加。但有文献认为,尽管高温炒制,使地榆部分组织炭化,造成地榆中皂苷及鞣质成分的一定程度破坏,但也可能产生一些新的化合物或炒炭后使某些成分的含量增加。据悉,地榆炒炭后,致癌成分苯并(α)芘的含量明显增高,实验证明,苯并芘的含量低温长时间炒低于高温短时间炒,即文火炒炭者优于武火炒炭者。

  药理药效学的实验认为,地榆炭和生地榆粉均有缩短小鼠出血时间的作用,炭品缩短时间为45.5%,生品为31.9%。用毛细管法测定,二者均可缩短凝血时间,为25%。对烧伤、烫伤及伤口愈合的影响,地榆对烧伤、烫伤的实验动物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可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减少渗出,减少组织水肿,有收敛作用,形成保护膜,可防止烧伤早期休克,降低死亡率。地榆对伤寒杆菌、脑膜炎球菌、福氏痢疾杆菌、乙型链球菌、肺炎双球菌、大肠杆菌、枯草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其他尚有镇吐作用、抗炎作用、止泻作用、抗溃疡作用、保肝作 用、抗肿瘤作用及增强免疫的功能。

  不同炮制方法的地榆炭成品收得率及煎出率的比较,分别采用清炒法、砂炒法、烘烤法制备地榆炭,控制一定的温度和时间,以“存性”为度,结果认为其收得率,煎出率(干浸膏量)以烘烤法为最高,砂炒次之,清炒最低。实验认为,清炒、砂炒地榆炭,其温度以200℃为宜,清炒时间为8分钟,砂炒为5分钟较为合理。以地榆鞣质成分为指标,采用正交设计实验,对地榆的加工方法进行比较认为,饮片厚度、浸泡时间和浸泡水的温度直接影响其质量。合理的工艺为:将地榆加入4倍量水,常温泡洗15分钟,捞出润透,切2~3毫米薄片,晒干。该工艺之饮片,鞣质含量最高。据报道,测定不同制炭品中鞣质和可溶性钙的含量,同时考察不同饮片对小鼠出血、凝血时间及对家兔血小板聚集性的影响。发现地榆炭鞣质含量于150℃为最高,之后随着温度升高而含量降低,但可溶性钙含量则随温度升高而增加。几种炭品均有明显的缩短小鼠出血及凝血时间的作用。而凝血作用以175℃、220℃烘烤条件为佳。另有报道,采用正交试验法对地榆炭的加工工艺进行优选实验,结果表明,地榆炭  的最佳炮制条件为250℃炒制7.5分钟,该炮制品的鞣质含量及微量元素含量不但不减少,而且有一定程度的升高,药效实验证明具有明显的止血、抑菌作用。

  【

  1、近代炮制方法还有醋炒、酒炒、盐水炒等。

  2、文献摘录“地榆虽能止血,多用能伤中气,梢能行血,必当去之。多以生用,见火新功。”(《通玄》)“地榆除下焦热,治大小便血证。止血取上截切片炒用,其梢则能行血,不可不知。”(《纲目》)“下梢行血无功,止血上截炒过”(《遵生》)。

  【总结】地榆的古代炮制方法有炙制、醋制、炒制、煨制、酒制、制炭等法,炒法沿用历史最长,炒法自身的衍变,由宋、元、明的“炒”、“微炒”到清代和近代的“炒黑”、。炒炭”,均用于止血。现代沿用生品和炭品二种。生地榆凉血解毒,地榆炭收敛止血。实验证明,地榆炭的止血作用明显高于生品。地榆止血作用的主要活性成分为地榆鞣质类成分和微量元素钙离子,前者有收敛止血作用,后者有促进血液凝固的作用。有关研究认为,地榆制炭后(温度150℃、烘制为宜),鞣质类成分和钙离子含量均有所提高,初步揭示了地榆制炭后止血作用增强的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