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食同源”指,许多食物即药物,它们之间并无绝对的分界线,古代医学家将中药的“四性”、“五味”理论运用到食物之中,认为每种食物也具有“四性”、“五味”。“药食同源”是说中药与食物是同时起源的。《淮南子·修务训》称:“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可见神农时代药与食不分,无毒者可就,有毒者当避。
远古时期,人们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就发现了很多药食兼用之品。《神农本草经》中食物50余种,食物比药物同源于大自然,同样有四气五味归经理论,同样都有防治疾病作用,所以很多医家把食物与药物等同起来,如将牛肉与黄芪,羊肉与人参,海参、狗肉与红参,甲鱼、鸭肉、燕窝与西洋参,鸡肉与党参并列。把西瓜比作亲热名方“白虎汤”,甘庶比作益气滋阴的名方复脉汤,梨比作滋阴生津润燥的名方甘露饮。
药食同源是中医营养学有别于现代营养学最具特色的要点,现代营养学对食物的认识是微观的,根据使用中营养成分的种类,数量决定营养价值,并以此来调整机体营养不均衡的状态,而中医对食物的认识是宏观的、整体的,不以成分论其价值的高低,而是以性味之偏多应身体之不平衡状态,或以功效之用调节身体之偏。
掌握药食同源学说可以加深对食性和饮食宜忌的理解。理解需要明确的是,食物偏性小,或者很少有不良反应,治疗疾病起效相对缓慢,需长时间用才能见效,药物偏性大,作用,强有一定的不良反应,使用时计量要求严格,应谨慎从事。这就是所谓的药食同源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