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_维药名:哈木哈帕克
汉语拼音 | Hu lu
|
维药名 | 哈木哈帕克
|
别名 | 黑里亦《回回药方三十六卷》,开日依、克都依 台力合《明净词典》。
|
考证 | 《药物之园》载:“葫芦,是葫芦的果实;原植物是一种攀缘生长的植物,全株与黄瓜的原植物相似,但比黄瓜的茎和叶大而粗壮,被软毛;根细,微甜。分甜葫芦和苦葫芦两种,在这里指的是甜葫芦。”根据上述维吾尔医本草所述药物特征和实物对照,与现代维吾尔医所用葫芦一致。
|
中药材基原 | 为葫芦科植物葫芦的果实。
|
动物矿物植物形态 | 葫芦Lagenaria siceraria(Molina) Stand1.
一年生攀缘草本。茎、枝具沟纹,被黏质长柔毛,老后渐脱落、叶柄纤细,长16~20cm,被毛;顶端有2个腺体;叶片卵状心形或肾状卵形,长、宽均10~35cm,不分裂或3~5裂,先端锐尖,边缘有不规则的齿。基部心形,弯缺开张,半圆形或近圆形两面均被微柔毛,叶背及脉上较密;具5~7掌状腺。卷须纤细,初时有微柔毛,上部分二歧。雌雄同株,雌、雄花均单生;雄花花梗细,比叶柄稍长,花梗、花萼、花冠均被微柔毛,花萼筒漏斗状,长约2cm,裂片披针形,长5mm,花冠白色,裂片皱波状,长3~4cm,宽2~3cm,先端微缺而顶端有小尖头,5脉,雄蕊3,花丝长3~4mm,花药长8~10mm,长圆形,药室折曲;雌花花梗比叶柄稍短或近等长,花萼和花冠似雄花,花萼长2~3cm,子房中间缢缩,密生黏质长柔毛,花柱粗短,柱头3,膨大,2裂。果实初为绿色,后变白色至带黄色,果形变异较大,因不同变种和品种而异,有呈哑铃状,中间缢细,下部和上部膨大,下部大于上部,长数10cm,有的仅长10cm,有的呈扇球形、棒状或构状,成熟后果皮变木质。种子白色,倒卵形或三角形,顶端截形或2齿裂,稀圆,长约20mm。花期7~8月,果期8~9月。
我国各地均有栽培,亦栽培于国外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
栽培与养殖 | |
采收加工 | 秋末冬初采取老熟果实,切开,除去种子,鲜用,或晒干,用干品。小葫芦:秋季采取外壳呈黄色的老熟果实,用瓷片刮去外层薄皮后,鲜用,或晒干,用干品。
|
药材鉴别 | 果实呈哑铃状,中部缢细,上部和下部膨大。上部小,卵形,连于果柄;下部大,类球形,顶端有花柱基。表面黄棕色,较光滑。质坚硬。气微,味淡。
|
化学成分 | 种子含蛋白质(Protein)38.27%,油48.6%,糖5.2%。蛋白质的组成有18种氨基酸,包括所有必需氨基酸,棕榈酸(palmitic acid),棕榈油酸(palmitoleic acid),硬脂酸(stearlc acid),油酸(oleic acid)及亚油酸(linoleic acid)为油的主要脂肪酸。糖主要有鼠李糖(rhamnose),果糖(fructose),半乳糖(salactose),蔗糖(sucrose),棉子糖(raffinose)及水苏糖(stachyose)[1,2]。还含胰蛋白酶抑制剂(trypsminhibitor)LLTI-I、Ⅱ、Ⅲ[3]。 葫芦杂交种果实含22-脱氧葫芦苦素-D(22-deoxocucLirbitacin-D)及少量22-脱氧异葫芦苦素D(22-deoxoisocucurbitacin D)[4]。 |
药理作用 | 葫芦种子提取物具有胰蛋白酶抑制作用[1]。从其中分离出3种丝氨酸胰蛋白酶抑制剂,分别称为LLTI-l、LL-TI-Ⅱ、 LLTI-Ⅲ,三者对牛胰蛋白酶的Ki值分为3.6×10-11mol/L、6.5×10-11mol/L和3.0×10-11 mol/L[2]。
|
性味 | 二级湿寒,味淡。
|
功效 | 生湿生寒,调节异常胆液质,清热消炎,解郁除狂,清热利尿,润肠通便,安神催眠。
|
主治 | 主治干热性或胆液质性疾病,如发热,热性肝炎、热性脑膜炎,抑郁癫狂,小便不利,肠燥便秘,心烦失眠。
1.《注医典》:“清热止痛,利咽退肿,清热止咳,生湿解渴,消退伤寒等;治热性耳痛,咽喉炎肿,热性咳嗽,口渴难忍,急性伤寒等。”
2.《药物之园》:“清热除疟,生湿催眠,清肝黄疸,除烦安神,止泻通便等。治急性疟疾,干性失眠,肝热黄疸,心烦癫狂,腹泻,便秘等。”
|
用法用量 | 内服:3~5g。外用:适量。可入汤剂、糊剂(新鲜品)、油剂、散剂(干品)等制剂。
|
注意事项 | 本品对湿寒性或黏液质性气质者和胃寒者有害,矫正药为藿香、肉、热性药茶。亦可引起食滞或肠道阻滞,矫正药为沉香、丁香。
|
代用药 | 若本品缺货,可用菠菜、马齿苋代。
|
附方 | |
制剂 | 西热依 克都依 台力合 汁 生葫芦汁150ml,蜂蜜、胡桐泪、清泻山扁豆仁、刺糖各适量。先将刺糖浸泡在适量水中溶化,会渣取液,胡桐泪和清泻山扁豆仁研成细粉,与生葫芦汁、蜂蜜合并即可。功能软便通肠。主治中度便秘等。内服,根据病情服用。(《药物之园》)
|
参考文献 | 化学成分 [1]Joshi S S,et a1.C A,1978,89:160156w [2]Joshi S S,et a1.C A,1982,97:20754e [3]Hamato N,et a1.C A,1992,117:65336t [4]Enslin P R,et a1.C A,1967,67:11614n 药理 [1]Uzo gara S G, et a1.C A, 1987,107:76376a [2]Hamato N,et aL C A,1992,117:65336t |
维药名出处 | 《注医典》
|
参考 | 《中华本草》民族药卷:维吾尔药
|
上一篇:铅_维药名:库尔古顺
下一篇:玫瑰花_维药名:克孜力古丽
近期更新
- 附子_维药名:节得瓦尔其尼
- 石榴花_维药名:阿那尔 古丽
- 吕宋揪荚粉_维药名:坎比力
- 牛胆_维药名:卡拉 欧提
- 锁阳_维药名:也尔买地克
- 罂粟子_维药名:扩克那尔欧如合
- 曼阳罗叶_维药名:衣提洋克优普口密克
- 野苜蓿子_维药名:亚瓦比代欧如合
- 槟榔_维药名:福排力
- 马钱子_维药名:库其拉
- 大蓟_维药名:充 伙哈
- 酸藤果_维药名:白然格卡布力
- 西瓜子_维药名:塔吾孜 欧日格
- 鸡子壳_维药名:吐胡米 沙克里
- 小檗浸膏_维药名:如苏提
- 独行菜子_维药名:克孜力图地日
- 绵羊肉_维药名:葵 古西
- 淀粉_维药名:尼夏斯台
- 硝石_维药名:说热 开里密
- 全蝎_维药名:查洋
- 红花子_维药名:扎让杂 欧如合
- 毛诃子_维药名:白力勒
- 茜草_维药名:欧尔当
- 菟丝草_维药名:色日克月改
- 麟香草_维药名:阿沙
- 牛舌草花_维药名:高孜班 古丽
- 红宝石_维药名:亚库提
- 水龙骨_维药名:白斯法也及
- 罗勒_维药名:热依汗
- 多榔菊_维药名:代如乃吉
- 姜黄_维药名:则其外
- 斑蝥_维药名:阿拉 库鲁克
- 合欢皮_维药名:赛热斯
- 朱砂_维药名:星日福
- 欧烟堇_维药名:夏塔热印地
- 鸡油_维药名:托伙 也合
- 奶桃_维药名:那尔吉力
- 肉桂子_维药名:达尔亲 古丽
- 刺蒺藜_维药名:欧胡日提坎
- 莪术_维药名:布祖哈
- 亚麻子_维药名:孜合尔 欧日合
- 芫荽_维药名:优米哈克 苏提
- 胡萝卜_维药名:赛维则
- 大青叶_维药名:欧斯玛
- 冰糖_维药名:那瓦提
- 新疆圆柏实_维药名:阿日查梅维斯
- 沙龙子_维药名:赛坎库尔
- 高良姜_维药名:胡林江
- 鸡内金_维药名:托伙 塔西里克
- 牛黄_维药名:定孜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