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草网
搜索

密陀僧_维药名:买代斯堂

汉语拼音
Mi tuo seng
维药名
买代斯堂
别名
木尔达尔散吉、木尔达敬格、木日达日桑《药物之园》。
考证
《药物之园》载:“密陀僧,是一种矿石样物质,可由除了铁以外的矿物提炼制成,多由铅、锡等矿物经烧焦后提炼而成;以黄色,无杂物,光泽,量重者为佳品。”根据上述维吾尔医本草所述药物特征和实物对照,与现代维吾尔医所用密陀僧一致。
中药材基原
为硫化物类方铝矿族矿物方铝矿提炼银、铅时沉积的炉底,或为铅熔融后的加工制成品。一氧化铅(PbO)矿物,即密陀僧。
动物矿物植物形态
方铅矿Galenite 晶体结构属等轴晶系;对称型m3m,常是立方体晶形,有时以八面体与立方体聚形出现。通常成粒状、致密块状集合体。铅灰色;条痕灰黑色;金属光泽。硬度2~3;解理平行{100}完全。相对密度7.4~7.6。具弱导电性和良检波性。 方铅矿是自然界分布最广的铅矿物,并常含银。形成于不同温度的热液过程,其中以中温热液过程最主要,经常与闪锌矿一起形成铅锌硫化物矿床。 中国方铅矿产地很多,其中以甘肃厂坝、青海锡铁山、湖南水口山、广东凡口、云南金顶等地最著名。
栽培与养殖
采收加工
本品的加工采收入法有几种,简易方法为:将铅用火溶化,溶液中塞入铁棒,搅拌,使部分铅粘于铁棒上,铁棒放在水中冷却,重复多次,将铁棒上的一氧化铅刮下来即可。
药材鉴别
本品为不规则块状,有的为厚板状,一面微突起,另面稍弯;金黄色或淡灰黄色,带有绿色调;条痕淡黄色。外表面粗糙而常脱落成较平滑面,对光照之闪闪发光。体重,质硬脆,可砸碎,断面不平坦,层纹明显,可层层解离;具银星样光泽。本品几不溶于水,易溶于硝酸,在醋酸中亦溶解,露置空气中则缓慢吸收二氧化碳,变成碱式碳酸铅。气微。 理化鉴别(1)本品易溶于硝酸,通入硫化氢得黑色沉淀。 (2)加热到300~450℃时,氧化为红色的四氧化三铅,温度再高,又得氧化铅。 (3)取本品粉末约0.5g,加入10ml稀硝酸,即成为乳黄色液体,滤过。滤液照下述方法试验。①取滤液1ml,加碘化钾试液1滴,即生成黄色沉淀,遇热溶解,冷后析出黄色结晶。(检查铝盐)②取滤液3ml,加铬酸钾试液2ml,即生成黄色沉淀。此沉淀溶解于2mol/L氢氧化钠试液,不溶解于2mol/L氨水或2mol/L稀硝酸试液。(检查铅盐)
化学成分
主要含氧化铅(PbO);尚含少量砂石、金属铅、二氧化铅(PbO2)等夹杂物以及微量铝、锑、铁、钙、镁等[1]。
药理作用
2%密陀僧膏在试管中对共心性毛癣菌、堇色毛癣菌、红色毛癣菌及铁锈色小芽孢菌呈抑制作用,在4%浓度时,对絮状表皮癣菌、石膏样毛癣菌、足跖毛癣菌、趾间毛癣菌、许兰黄癣菌及其蒙古变种等均有抑制作用[1]。外用时可减轻炎症。
密陀僧能与蛋白质结合为蛋白化铝,有收敛作用,可减少黏液分泌,保护溃疡面,用于溃疡、湿疹、肠炎、下痢等[2]。
小鼠静脉注射密陀僧煎剂的LD50为6.81g/kg,中毒表现为反应迟钝、震颤、肝充血[3]。
性味
四级干寒,味咸、辛,有毒。 1.《拜地依药书):“偏寒,清洗者药性为寒。” 2.《药物之园》:“偏热、自二级末至三级干。”
功效
生干生热,祛风散结,除腐生肌,愈合伤口,排脓燥湿,止痒,止汗。
主治
主治湿热性或血液质性疾病,如各种化脓性湿疮、湿疹,疮疡糜烂,伤口不收日,烧伤,疥癣,脚癣,皮肤瘙痒,狐臭,汗斑等皮肤病等。
用法用量
有剧毒,不可内服。清洗去毒后,根据病情外用适量。入软膏、散剂、洗剂、敷剂等制剂。
注意事项
若误服本品少量,可引起中毒,超过2g导致死亡。中毒时可引起尿闭、腹胀、气憋、舌根抽缩、咽堵等症状,有时会引起肠穿孔。应立即催吐进行解毒,以莳萝汁、无花果汁洗胃,以热水服用3g没药,食羊羔肉饮汤,或饮老公鸡汤,皮肤外模以黑酒制做的醋和涂油脂,若有便秘者可以润便药物灌肠。
代用药
若本品缺货,可用金银落代。
附方
制剂
买日合米 买代斯堂 软膏 密陀僧80g,蜀葵子、腺毛车前子、荨麻子、金盏花、胡芦巴、亚麻子各28g,芝麻油160g。先将密陀僧研成细粉;种子类药物浸泡在适量温开水中过一昼夜,取其黏液;芝麻油倒人锅里,加入密陀僧粉,温火加热,并不断搅拌,芝麻油发黑时离火。待原后加入种子黏液,再用火煎沸1次,搅拌即可。性平。功能消炎退肿,软坚散结,愈合创伤,缓解疼痛等。主治各种炎肿,疥疮、痈肿,淋巴结核等。外用,根据病情取适量外敷于患处。(《拜地依药书》)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7.2263
[2]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等.中药志(第四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1.269
药理
[1]陈永贵,等.天津医药杂志.1964,6(11):965
[2]郭晓在,等.有毒中药大辞典.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1992.528
[3]岳旺,等.中国中药杂志.1989,14(2):106
维药名出处
《注医典》
参考
《中华本草》民族药卷:维吾尔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