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佐金平木

    是肃肺以抑肝的方法。肝气上沖于肺,肺气不得下降,出现两胁窜痛、气喘不平、脉弦等症。须用肃肺法使肺气下降,肝气也得疏畅。用桑白皮(吴茱萸汁炒)、苏梗、杳仁、批把叶等药。...

  • 滋阴平肝潜阳

    是治疗阴虚而肝阳上亢的方法。肝阴虚或肾阴虚,都能发生肝阳上亢。出现头痛,头昏晕,耳鸣耳聋,情绪容易激动,面部烘热,口燥咽干,睡眠不足,舌质红,脉细弦数。滋肝肾之阴,用熟地、枸杞...

  • 滋阴熄风

    是以滋阴为主,消除因阴虚而动风的方法。在热性病晚期,热伤真阴,表现为身热不甚,但羁留不退,手足心热、面红、虚烦不眠、咽干口燥、心慌神倦,甚或耳聋,手足蠕动或抽搐、舌干绛少...

  • 滋阴

    又称“育阴”,“养阴”,“补阴”或“益阴”,是治疗阴虚证的方法。阴虚证,表现为干咳咳血,潮热盗汗,口干咽燥,腰痠遗精、头晕目眩,手足心烦热等症。可选用天门冬、麦门冬、石斛、...

  • 滋阴利湿

    是治疗邪热伤阴,小便不利的方法。患者口渴要喝水,小便不利,或有咳嗽呕恶,心烦不能安眠,用猪苓汤(猪苓、茯苓、泽泻、阿胶、滑属)。心烦不能安眠是阴伤的现象,阿胶能补血养阴,与其...

  • 滋养肝肾

    是滋肾阴以润养肝阴。此法多用于肾阴亏肝木旺的证候,如头目眩晕,眼干发涩,耳鸣额红,口干,五心烦热,腰膝痠软,男子遗精,妇女月经不调,苔少而舌质红,脉细弦数。可用干地黄、山茱萸、...

  • 助阳解表

    由助阳药与解表药组成,治疗阳气虚的外感症,出现头痛、恶寒重、发热轻、无汗、手足不温、喜盖衣被、精神衰倦、嗜睡、面色苍白、说话的声音低微、脉沉无力、舌苔淡白等症。...

  •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是唐、王冰对于“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的注语。后又简称为“壮水制阳”、“滋水制火”、“滋阴涵阳”。是用滋阴壮水之袪,以抑制亢阳火盛的意思。假如用寒凉药治疗热证而...

  • 诸热之而寒者取之阳

    语出《素问·至真要大论》。用辛热药治寒证,但寒反而更严重,这不是属于外感寒邪的寒证,而是肾阳(真阳)不足的虚寒,所以应该温补肾阳。参见“益火之原,以消阴翳”条。...

  • 逐水

    指“寒下”之法。是治疗水肿实证的方法。使用泻水作用峻烈的药物(如牵牛、甘遂、芫花、大戟、商陆等),泻出大量水份。...

  • 中满者泻之于内

    语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满,指气阻滞于内而胸腹胀满;泻,是指调利其气,使胀闷消失。例如气与痰湿阻滞中脘,胸腹胀满,可用“和胃理气”法。或饮食积滞而引起脘腹胀痛,可采...

  • 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

    语出《素问·至真要大论》。用苦寒药治热证,但热反而严重,这不是有余的热证,而是肾阴(真阴)不足的虚热,所以应该滋补肾阴。参见“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条。...

  • 治求其属

    《素问·至真要大论》:「求其属也。」这个“属”指证候与治法的联系。辨别病人的一系列症状属于那一个脏的证候,从而确定治法。例如:病人怕冷,手足凉,腰脊痠痛,阳萎早泄,苔淡白...

  • 治未病

    麠有预防的含意。例加《素问遗篇·刺法论》有内服药预防疫病的方法。麡有早期治疗的意义。古代医家说中风有预兆,如头目眩晕,大拇指和次指麻木,或口眼和肌肉不自主地跳动,过...

  • 整体观念

    是中医诊疗疾病的一种思想方法。把人体内脏和体表各部组织、器官之间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认为四时气候、地土方宜、环境等因素的变化,对人体生理、病理有不同程度的...

  • 正治

    语出《素问·至真要大论》。是一般常规的治疗方法,即采用与疾病性质相反的方法和药物来治疗。例如:寒证用热药,热证用寒药,实证用攻法,虚证用补法等。正治法又称“逆治”,“逆...

  • 治病必求于本

    语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治疗疾病时必须追究疾病的根本原因,也就是探求其阴阳的偏盛偏衰。例如:病人头部昏晕而痛,肢麻,肉跳,虚烦,夜寐不安,面部烘热,口干,舌质红,脉弦而细,这...

  • 燥湿

    “苦温燥湿“:因中焦为寒湿所阻,胸闷呕吐、恶心、腹胀、大便清稀、苔白腻,用厚朴、半夏、白蔻仁、茯苓等。“苦寒燥湿”:因中焦为湿热所阻,腹痛腹胀,大便稀薄而热臭,舌苔黄腻,用...

  • 燥者濡之

    语出《素问·至真要大论》。津液枯燥的,可用滋润药。但燥有内燥、外燥的不同。例如燥热伤肺胃津液,属于内燥,用“养阴润燥”法;外感燥热伤肺,属于外燥,用“轻宣润肺”法。...

  • 增液泻下

    把增补津液药与寒下药同用,治疗热结津液亏的大便秘结,如病人正气不太虚,可以经得起攻下的,用增液承气汤(元参、连心麦冬、生地、大黄、芒硝)。...

  • 再逆

    指治疗上又犯了一次差错。...

  • 阴病治阳

    语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患阴寒盛的病,损伤了阳气,治疗应扶阳。例如:水肿的阴水,其肿常先见于下身,多身凉不渴,气色枯白,语言低怯,手足不温,小便清白,大便稀薄,脉沉迟,用温阳肾...

  • 运脾

    是治疗湿重困脾的方法。湿重的表现为胃部饱胀,饮食无味,恶心欲吐,口中淡而粘,头昏身倦,大便泄泻,或腹胀,四肢浮肿,小便少,舌苔白腻,脉濡。用苍朮,厚朴,陈皮,藿香,佩兰,白蔻仁,茯苓,泽泻等...

  • 因其衰而彰之

    语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衰,是病邪将尽而正气未恢复;彰,是扶助正气,使正气旺盛而病邪尽去。例如水肿病用逐水药后,肿势大体消退,可改用温阳健脾,如胃苓汤(苍尤、厚朴、陈皮...

  • 因其重而减之

    语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重,指病在里,病邪内结;减,指用泻下或其它攻削的方法治疗。例如腹中瘀血结块,当用“破血消症”药攻削,使它逐渐消除。...

  • 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制宜就是对于病证要按照季节、地区以及人体的体质年龄不同,而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法。麠因时制宜:四季的气候变化,对人体产生一定的影响,治疗也应注意气侯的特点。例如:夏季气候...

  • 因其轻而扬之

    语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轻,是病邪浮浅,病位在表;扬,是顺病势向外发泄。意思是病邪浮浅的表证,可以用向外发泄的“解表法”从汗解除。...

  • 益气生津

    是治疗气津两虚的方法。气津两虚,表现为汗出过多,津液耗伤,肢体倦怠,气短懒言,口干作渴,舌质红,舌干无津,脉象虚散。用生脉散(人参、麦冬、五味子)。...

  • 逸者行之

    语出《素问·至真要大论》。逸,是气血逆乱:行,是调理气血,使之恢复正常。例如:肝气横逆,两协窜痛,须用“疏肝”法行散,则胁痛自止。又如妇女下腹胀痛拒按,经血色紫黑有块,苔灰暗,脉...

  • 益气解表(补气解表)

    由补气药与解表药组成,治疗气虚感冒,出现头痛恶寒发热,咳嗽唾痰、鼻涕粘稠,胸膈满闷,脉弱无汗等症。用参苏饮(党参、苏叶、葛根、前胡、薑半夏、陈皮、桔梗、茯苓、木香、枳壳...

  • 异病同治

    在一般情况下,异病异证是要用不同治法的。但也有几种不同的疾病,具有同一性质的“证”,可用同一种方法治疗。例如虚寒泄泻,或脱肛或子宫下垂,是不同的病证,但如果均表现为中气...

  • 益火之原。以消阴翳

    是唐、王冰对于“诸热之而寒者取之阳”的注语。后人简称为“益火消阴”、“扶阳退阴”。用扶阳益火之法,以消退阴盛的意思。假如用温热药治疗寒证而不见效反而严重时,那么...

  • 一逆

    指治疗上犯了一次差错。...

  • 以毒攻毒

    是使用有毒性的菜物治疗恶毒病症的方法。例如大枫子辛热有毒,入丸剂内服,能治麻疯;藤黄酸涩有毒,外敷能治痈疮;露蜂房甘平有毒,研末用猪油和涂,用以治疗头癣。...

  • 养血润燥

    是治疗血虚便秘的方法。面色苍白,盾爪不红润,时觉头眩,心悸,大便干结难下,舌质嫩而色淡,脉细数。用当归、生地、麻仁、桃仁、枳壳等药。...

  • 养阴解表(滋阴解表)

    由养阴药与解表药组成,治疗素体阴虚,感受外邪,出现头痛身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多、咳嗽心烦、口渴咽干,舌赤脉数等症。可用加减葳蕤汤(生玉竹、白薇、生葱白、豆豉、薄荷、...

  • 养阴润燥

    是治疗燥热之邪伤肺胃津液的方法。病人咽干口渴,午后身热,或干咳少痰,舌质红,脉细数。用沙参麦冬饮(沙参、玉竹、麦冬、甘草、冬桑叶、生扁豆、天花粉)。...

  • 养血解表

    由养血药与解表药组成,治疗阴血亏虚(病后血虚或失血后血虚)的感冒,出现头痛、身热、微恶寒、无汗等症,用葱白七味饮(葱白连根、豆豉、葛根、生薑、生麦冬、干地黄、甘澜水)。...

  • 虚则补之

    语出《素问·三部九候论》。证属于虚的,用补法治疗。虚证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等不同,补法也有补气、补血、补阴、补阳等不同的方法。参见“补法”各条。...

  • 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

    语出《难经·六十九难》。是利用五行相生,子母关系的学说,把五行「木、火、土、金、水」配合「肝、心、脾、肺、肾」,从五行、五脏的子母关系,说明一部分的治病法则,有补母、...

  • 阳病治阴

    语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患阳热盛的病,损伤了阴津,治疗应滋阴。例如:温病日久末癒,身热面赤,口干舌燥,甚则齿黑唇裂,手足心热超过手足背热,脉虚大,用甘润滋阴之剂,宜用加减复...

  • 醒脾

    是治疗脾气虚寒运化无力的方法。脾气虚寒,表现为食欲不振,食物不消化,有时嗳气,大便溏,有时腹隐痛喜热按,舌贸淡,脉弱等。用醒脾散(党参、白朮、茯苓、炙甘草、草果、木香、陈皮...

  •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

    语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意指由于中气虚而产生的形体虚弱,须用温气药补养中气,则脾能健运,营养增加,使肌肉形体逐渐丰满。参见“健脾”条。...

  • 辛凉解表

    指使用药物性味辛凉、发汗力弱但有退热作用的方法治疗表证。本法适用于怕冷轻微、发热较重或有汗的风热表证,麻疹初期疹未透出等症。如果风寒表证误用辛凉解表,可使病情加...

  • 辛温解表

    指使用药物性味辛温、发汗力强的方法治疗表证。本法适用于怕冷重而发热较轻、身体疼痛无汗的风寒表证,水肿早期上半身肿较显着,或兼怕风发热的风湿在表的骨节疼痛,外感风寒...

  • 辛寒生津

    是用辛寒药清胃热生津液的方法。例如口疮发作数日,口中有秽气,舌苔焦黄,脉大而虚,这是胃火盛而胃阴虚,宜用生石膏,知母、竹叶、元参等药。...

  • 辛开苦泄(开泄)

    用辛味药发散表邪,用苦味药清泄里热。例如病人微恶寒,身热,头痛,汗少,口渴,咽痛,舌苔黄,脉浮数,用桑叶,菊花,蔓荆子等辛凉发散表邪,用连翘、大青叶、山豆根等清泄里热。用辛味药开通...

  • 泻心

    泻心,实际是泻胃火。因胃火盛而牙龈肿痛,口臭,嘈杂、大便秘结、舌红苔黄厚,脉数,可用泻心汤(大黄、黄苓、黄连)。但心火盛而迫血向上妄行,出现流鼻血,或大便秘结,小便赤涩,目赤肿痛...

  • 辛寒清气

    是用辛寒药清气分之热。患者高热,只恶热,不恶寒,大汗,面目赤色,呼吸气粗,说话的声音重浊,小便涩少,舌苔黄,脉浮洪而躁,用白虎汤(生石膏、知母、甘草、粳米)。...

  • 泻火熄风(清热熄风)

    是治疗热极生风(实热证)的方法。凡热性病由于高热而手足抽搐、两眼上翻、项强,甚至背反张如弓状,神志昏迷的,就叫“热极生风”。患者苔黄舌质红,脉弦数。可用钩藤、蚯蚓、全蝎...

  • 泻肝(清肝火、清肝泻火)

    是用苦寒泻肝火的药物以治疗肝火上炎的方法。肝的实火上升,出现头痛眩晕,耳鸣耳聋,面红目赤,口干苦,胁部疼痛,呕吐黄苦水,甚则吐血,急躁易怒,大便多便秘,苔黄、脉弦数。可用龙胆草...

  • 小逆

    在治疗上犯了较小的差错。...

  • 泄卫透热

    温病当邪热已到气分,出现身热不恶寒,心烦口渴,舌苔黄等症,但表又闭而无汗,这是卫分闭而不通,必须用辛凉透达药,使病人微微有汗,这是“泄卫”;使气分的热邪可以从表向外透散,这是“...

  • 消痰

    是攻伐浊痰留滞的方法。多用能损伤元气,体弱的须慎用。“消痰平喘”:痰饮伏于肺脏,发生喘嗽、痰多、胸部不舒、食欲不振,;用补益法可按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 先补后攻

    需要使用攻下法的疾病,但病人体质虚弱,一时不能接受攻下法,须先用补法,使体质增强,然后攻下。例加肝硬化腹水需要泻水,但病人身体较虚,食欲较差,须先培补脾胃,增加营养,待病人身体...

  • 先攻后补

    具有可用攻下法的症状,用攻下法后,大便已通,热退,但呼吸气短,手足稍凉,脉弱,这是气虚,用适量党参煎服补气。或热性病具有可用攻下法的症状,用攻下法后,大便通,热退,但病人汗出较多,脉...

  • 下者举之

    语出《素问·至真要大论》。下是下陷,举是升举。中气下陷的,应当用补中药升提。例如:中气虚而下陷,以致脱肛日久不癒,可以用补中益气药升举中气,于是脱肛可收。参见“补气”、...

  • 下法(泻下、攻下、通里、通下)

    是运用有泻下或润下作用的药物,以通导大便,消除积滞,荡涤实热,攻逐水饮的一类治法。分为寒下、温下、润下等。泻下药中除润下药较和缓之外,其余各类都较峻烈,年老及体弱者恨用...

  • 熄风

    指平熄内风的方法。内风表现为眩晕、震颤、高热、抽搐、小儿惊风和癫痫等症。用羚羊角、全蠍、娱蚣、僵蚕、蚯蚓等药。分为“滋阴熄风”、“平肝熄风”、“泻火熄风”、...

  • 下病上取

    《素问·五常政大论》,「病在下,取之上」。疾病的症状表现在下部,用针刺上部的穴位。例如:脱肛可刺头部的百会穴。疾病的症状表现在下部,用药物从上部治疗。例如:小便不利,由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