獐牙菜_藏名:蒂达
品名 | 藏名:蒂达
|
汉语拼音 | ZHANGYACAI
|
拉丁名 | 1.Swertia mussotii Franch.;2.S.diluta(Turcz.)Benth et Hook.f.(S.chinensis Franch.).
|
英文译名 | |
保护品种 | |
中药材基原 | 为龙胆科植物川西獐牙菜和当药的全草。
|
动植物形态 | 1.川西獐牙菜:一年生草本,高20~45cm。根单一或分枝,草质,黄色或棕黄色。茎直立,近四棱形,分枝繁多,淡绿色或淡黄色。叶对生,披针形至线形,茎下部着生者稍大,向上渐小,长4~25mm,宽2~6mm,顶端钝尖,基部渐狭,全缘,上面绿色,下面淡绿色,光滑无毛;叶脉三出,明显;无柄。聚伞花序顶生或腋生,排列成圆锥状;花梗细弱,长15~35mm;花萼绿色;4深裂至基部,裂片线状披针形,长3~7mm,顶端急尖,全缘,背面中脉明显;花冠紫色,4深裂至基部,裂片倒卵状长圆形、倒卵状披针形,顶端急尖,下部有2个长圆柱状腺洼,长为花冠裂片的1/3;雄蕊4,着生于花冠裂片基部,且与之互生,花丝短,约为裂片长的2/3,花药黄色,椭圆形;子房无柄,长椭圆形,与雄蕊近等长,花柱不明显,柱头两裂。蒴果长椭圆形,长6~15mm,成熟时顶裂,无柄。种子多数,细小,黄褐色,卵圆形。 2.当药:一或二年生草本,高20~40cm。根黄色。茎直立,多分枝,近方形,淡黄色,有时带暗紫色。单叶对生,无柄;下部叶片倒披针形,长2~5cm,宽3~10mm,先端尖,基部狭楔形。花顶生和腋生,集生成伞房花序式的圆锥花序;花梗细弱;花萼5深裂,裂片狭披针形,与花冠近等长;花冠白色,有紫色条纹,直径约1cm,5深裂近基部,裂片长圆状披针形,先端短尖,基部有二长圆形腺窝,边缘有流苏状毛,毛表面光猾;雄蕊5;柱头二瓣裂。蒴果卵圆形。种子近圆形。 |
动植物资源分布 | 1.川西獐牙菜:产于西藏东部、青海、甘肃南部、四川西部。
2.当药:产于青海、甘肃、四川;陕西、山西、内蒙古、吉林、河北、河南、山东、浙江等省区有分布;日本、朝鲜、蒙古、前苏联也有分布。
|
动植物生态环境 | 1.川西獐牙菜:生于海拔3200~4400m的河谷阶地、河滩灌木丛林,湿润草滩。
2.当药:生于山坡林下潮湿地和沟谷地边。
|
药用动植物的栽培 | 1.川西獐牙菜:花期7~3月,果期8~9月。 2.当药:花期10~11月。 |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 | 开花盛期采集全草,洗净根部泥土,除去枯叶,晾干。
|
药用部位 | 以全草入药。
|
生药材鉴定 | 性状鉴别:本品根呈圆柱状,表面淡黄色或土黄色,纤维质,易折断,断面不平整,类白色。茎近四棱形,粗细不等,有节,节上有腋生的对生枝,淡绿色至淡黄色。叶片多脱落破碎,完整叶片长1~5cm,长矩圆形或披针形,先端钝尖,基部渐狭,全缘。花皱缩,花冠4或5深裂,淡黄色至淡蓝色。气清香,味苦。 显微鉴别:1.川西獐牙菜根(直径2mm)横切面:木栓组织狭窄。皮层薄壁细胞呈切线向延长。韧皮部狭窄。形成层不明显。木质部由木纤维和导管组成,木纤维壁厚且木化。导管单个或2~5成群,作径向排列。中央为初生木质部,导管单个或2~3个成群,分散在薄壁组织中。 2.茎(直径2mm)横切面:周边有四棱,由2~5列圆形薄壁细胞组成。表皮为1列类方形或类圆形细胞,外被角质层。皮层由4~8列椭圆形薄壁细胞组成,微呈切线向排列。内皮层显著并具凯氏点。维管束双韧型。韧皮部稍宽,筛管群明显。形成层不明显。木质部由木纤维和导管组成。木纤维径向排列,壁木化。导管多2~5个成群,多径向排列,壁木化。髓部宽广,髓细胞类圆形且大,中央部分破裂成腔。 3.叶横切面:表皮1列,上表皮细胞较大,外壁增厚。栅栏组织2列,近表皮的1列细胞稍延长。海绵组织中具气室。维管束分布海绵组织中,中脉下表面稍凸起,维管束双韧型。 粉末鉴别:黄绿色,味苦。色素块随处散在,绿色和黄绿色。木纤维甚多,成束散在,多已碎断,末端倾斜,纤维壁具斜纹孔。导管少见,具螺纹、梯纹和网纹,以梯纹导管为主,直径12~39μm。 |
理化性质 | 理化鉴别:取本品粗粉2g,加75%的乙醇20ml,回流提取,滤过,取滤液浓缩至10ml,供下列实验:
1.取滤液1滴,点于滤纸上,置紫外灯下观察,显淡橙黄色荧光,滴加1%乙酸镁甲酸液1滴,荧光明显加强,呈亮金黄色。
2.取滤液1滴,点滤纸上,烘干后,滴加1%三氯化铁乙醇液1滴,呈薄墨绿色。
|
炮制方法 | |
中药剂型 | 散剂。
|
药物作用与药理效应 | 1.对由CCl(4)引起的动物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川西獐牙菜粉剂、针剂及其主要成分齐墩果酸、SW-3(芒果甙)对CCl(4)引起的大白鼠SGPT的升高有降低作用。经病理组织形态观察,其对CCl(4)引起的肝损伤亦显示一定的保护作用。齐墩果酸为一降SGPT的有效成分,与同属植物青叶胆相似,但它不直接对SGPT有灭活作用。临床报道,曾以川西獐牙菜注射液治疗小儿急住黄疸型肝炎100例,依据黄疸消退,症状改善时间、GPT消退时间三项主要指标,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效果,治疗组临床治愈率84%(对照组为36%),好转率16%(对照组为63%),总有效率为100%,未见不良反应。 2.催眠作用:川西樟牙菜粉剂、针剂、齐墩果酸均能明显延长小鼠的睡眠时间;但SW-3在40mg/kg剂量水平时能明显缩短小鼠的睡眠时间。 |
药代动力学 | |
毒理学 | 小鼠一次口服粉剂91.78g(生药)/kg后,观察72小时,动物活动正常。注射剂按简化机率法测得小鼠腹腔注射LD(50)为46.5±2.7ml/kg(1ml=1g生药)。 当粉剂以10.4g、3.48g、2.8g/kg剂量,针剂以8ml、4ml、2ml/kg剂量分别给大鼠灌肠与腹腔注射,每天一次,连续33天给药后,从其生长曲线、体重、主要脏器的重量及显微组织结构看,均无明显变化。 |
药物筛选 | |
新药的临床评价 | |
实验动物的品种 | 小鼠,大鼠。
|
方剂组成 | |
药物和剂量 | |
药物配伍 | 方一:獐牙菜,红花,绿绒蒿,渣训,藏木香,哇夏嘎,波棱瓜子,牛黄。
方二:獐牙菜,红花,诃子、绿绒蒿、甘青青兰、嘎的、木香、紫檀香或降香,
红花,波棱瓜子,余甘予,滑石,藏木香。
方三:獐牙菜、榜嘎,藏小檗、帕力嘎、岩白菜。
|
药性 | 苦、寒。
|
归经 | |
功效 | 清热利胆。
|
性味分类 | |
主治 | 黄疸型肝炎、肝胆疾病。
|
用法用量 | 单用或配方。一次5~10g,一日三次。
|
用药忌宜 | |
不良反应及治疗 | |
选方 | 方一:獐牙菜18g,红花27g,绿绒蒿24g,渣训15g,藏木香12g,哇夏嘎9g,波棱瓜子6g。共研细粉,再加入牛黄细粉3g,混匀,治肝胆病,肝胆引起的发烧、胁肋疼痛,一次2~3g,每日1~2次。 方二:獐牙菜15g,红花12g,诃子、绿绒蒿、甘青青兰、嘎的、木香、紫檀香或降香各3g,红花11g,波棱瓜子1g,余甘予5g,滑石9g,藏木香6g。共研细粉,再加入牛黄细粉2g,混匀,治急性肝炎及肝肿大。一次1~1.5g,1日1~2次。 方三:獐牙菜、榜嘎各30g,藏小檗、帕力嘎、岩白菜各20g。共研粗粉。治黄疸型肝炎、胆囊炎。一次6~9g,一日2次,煎服。 |
考证 | 《味气铁鬘》记载:蒂达性凉效糙,治赤巴病。《甘露之滴》记载:蒂达燥、平,治血病,赤巴病。《如意宝树》称:蒂达清热,治热性赤巴病。让钧多杰说:蒂达清诸热。《晶珠本草》记载:蒂达清肝胆之热,治肝、胆之热证。蒂达依地产分为三种:印度蒂达,状如灌木,茎中空,壁薄而硬,有光泽,具节,味苦。尼泊尔蒂达比印度蒂达色淡而软。藏蒂达植株稍小,种类很多。《图鉴》说印度蒂达叶厚,黑绿色。尼泊尔蒂达叶微黄。 藏医所用本品大多从印度和尼泊尔进口,少用藏蒂达。据查证,藏蒂达包括龙胆科植物獐牙菜属和虎耳草科虎耳草属多种植物。 |
药物应用鉴别 |
上一篇:茜草_藏名:佐
下一篇:长叶绿绒蒿_藏名:木穹典元
近期更新
- 黑云母_藏名:浪采那保
- 红花岩黄芪_藏名:塞玛玛保
- 白花绿绒蒿_藏名:欧贝嘎保
- 黑沉香_藏名:阿尔那合
- 蜣螂虫_藏名:赛布尔
- 红沉香_藏名:阿玛尔
- 大花红景天_藏名:索洛玛保
- 儿茶_藏名:桑当加保
- 小叶鼠李_藏名:桑当赛保
- 碱毛茛_藏名:索登木巴
- 球果藤_藏名:萨摘切哇
- 白沉香_藏名:阿尔加
- 五脉绿绒蒿_藏名:欧贝莪保
- 蝽象_藏名:赛窝
- 蒲桃_藏名:萨摘琼哇
- 斑翅山鹑_藏名:仆巴
- 全缘绿绒蒿_藏名:欧贝赛保
- 草血竭_藏名:拉冈用哇
- 长耳鸮_藏名:森夏
- 藏紫草_藏名:芝莫合
- 巴豆_藏名:丹饶合
- 赤石脂_藏名:森德拉
- 藓生马先蒿_藏名:漏日莫保
- 核桃_藏名:达尔嘎
- 葡萄_藏名:根哲
- 百里香壮鹃_藏名:塔丽恩保
- 菥蓂_藏名:折嘎哇
- 羌活_藏名:志那合
- 狍_藏名:卡夏
- 黑果枸杞_藏名:旁那摘吾
- 川滇香薷_藏名:息柔莫保
- 耧斗菜_藏名:益毛代金
- 猪毛菜_藏名:达才尔
- 铅_藏名:夏尼
- 紫鑛_藏名:麻茹泽
- 裂叶独活_藏名:巴木保
- 青海沙蜥_藏名:木吾
- 鬼臼_藏名:噢莫色
- 岩鸽_藏名:普荣
- 紫菀_藏名:麦朵漏莫
- 螃蟹_藏名:德森
- 垂果大蒜芥_藏名:岗托巴
- 野韭_藏名:龙郭给孜
- 疣鼻天鹅_藏名:昂哇
- 尼阿洛_藏名:尼阿洛
- 藏雪鸡_藏名:公莫
- 广酸枣_藏名:娘肖夏
- 狐_藏名:哗
- 秦皮_藏名:达布桑
- 毛莲蒿_藏名:坎巴玛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