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灰华_藏名:萨吉冈
品名 | 藏名:萨吉冈
|
汉语拼音 | SHIHUIHUA
|
拉丁名 | Calciosinter.
|
英文译名 | |
保护品种 | |
中药材基原 | 本品是碳酸盐类矿物石灰华。
|
动植物形态 | 本品呈粉状块,常见于石灰岩山洞中,或常沉积于泉水近旁、溪流河底。
|
动植物资源分布 | 分布于西藏、青海、甘肃、云南等省区。
|
动植物生态环境 | |
药用动植物的栽培 | |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 | 全年均可采挖,采集后除去泥沙及杂石,阴干备用。
|
药用部位 | 以碳酸盐类矿物石灰华入药。
|
生药材鉴定 | 性状鉴别:本品呈不规则块状,大小不一。白色或微黄色。藏药的石灰华粉末呈浅黄色,针状晶体较细,散在或成堆,长短不一,长3.5~10~28μm,体较轻,无光泽。捏之易成粉,有滑润感。无臭、味微甘。以色白、体轻、滑涧、味甘者为佳。
|
理化性质 | 理化鉴别:(1)取铂丝,用盐酸湿润后,蘸取本品,在无色火焰中燃烧,火焰即显砖红色。
(2)取本品约0.2g,滴加稀盐酸使溶解,加氨试液使呈碱性,加草酸铵试液,即发生白色沉淀,分离,所得沉淀不溶于醋酸,但溶于盐酸。
(3)取本品约0.5g,加稀盐酸,即泡沸,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此气体通入氢氧化钙试液中,即发生白色沉淀,继续通入过量二氧化碳,沉淀即溶解。
|
炮制方法 | |
中药剂型 | 散剂。
|
药物作用与药理效应 | |
药代动力学 | |
毒理学 | |
药物筛选 | |
新药的临床评价 | |
实验动物的品种 | |
方剂组成 | |
药物和剂量 | |
药物配伍 | 方一:八味石灰华散:石灰华、红花、白豆蔻、红耳鼠兔粪膏、印度獐牙菜、诃子、朱砂、荜茇、白糖。
方二:葡萄、石灰华、红花、甘草、香附、肉桂、石榴。
方三:黄葵子、诃子、石灰华、红花、丁香、沿沟草、甘草、铁砂。
方四:八味沉香散:黑沉香,肉豆蔻,广酸枣,石灰华,白芸香,川木香,诃子,木棉花丝。
|
药性 | 味甘,性凉。
《甘露之滴》:性凉、湿。
《藏药处方新编》:味甘,性凉。
《新编藏医学》:味甘,性凉。
《藏医百科全书》:味甘,性凉。
|
归经 | |
功效 | 清肺热,解毒。
|
性味分类 | |
主治 | 治疮伤炎症、热毒附骨、疫疠。
|
用法用量 | 常配方用,3~6g。
|
用药忌宜 | |
不良反应及治疗 | |
选方 | 方一:八味石灰华散:石灰华、红花、白豆蔻、红耳鼠兔粪膏、印度獐牙菜、诃子、朱砂、荜茇、白糖。共研细末,用于增盛热病。 方二:葡萄、石灰华、红花、甘草、香附、肉桂、石榴。共研细末内服,可治肺病、气喘。 方三:黄葵子、诃子、石灰华、红花、丁香、沿沟草、甘草、铁砂。共研细末,内服,用于清解肺、肝之热。 方四:八味沉香散:黑沉香15g,肉豆蔻20g,广酸枣30g,石灰华15g,白芸香10g,川木香20g,诃子20g,木棉花丝15g。以上共研细粉。1日2次,1次1勺。扩散伤热、骚热、心绞痛等。 |
考证 | 请参见牛吉冈(竹黄)的记载。 萨吉冈,《晶珠本草》记载:西藏、康木之地皆产,大多产于洞穴中的风吹日晒不到的潮湿石岩上。用布包裹本品,挤压,流出青色汁液者,或光滑、细绵、无味者,质佳,风干备用。老化成石、坚硬、味咸者,质劣,不可入药用。《螺眼》记载:萨吉冈断面如破裂的马牙。《释诠》记载:萨吉冈色白,无味,光滑,绵细不碜牙者质佳。《释难》记载:萨吉冈色白,微透明,质轻,不碜牙,味淡,舌面上溶化时味如炒荞麦,口含良久味略甘者,质佳。质劣者无论何时也不能入药用。《祖先口述》记载:吉冈清肺热、疮热。真正的吉冈产于旺夏热杂那的竹子中。本品黄白色,无味。如今都把萨吉冈(石灰华)当作吉冈使用。《蓝琉璃》记载:吉冈的上品或真品虽未见过标本,但它产自旺夏热杂那的竹子中,黄灰色,无味。如今辨认的萨吉冈,色白,如碱花,有上、下两品。吉冈色白而无味者质佳。功效治一切肺病,止伤热病。 据查证,《晶珠本草》所载吉冈的上、中、下三品,按其来源可分为木(或竹)、水、砂三种吉冈,分别称为相吉冈(或牛吉冈)、曲吉冈、萨吉冈,萨吉冈又按是否石化分为质佳(上品)和质劣(下品)两种;萨吉冈的下品,因其老化成石、坚硬、味咸者,质劣,不可供药用。《祖先口述》和《蓝琉璃》所载吉冈分为上、下两品,上品产于旺夏热杂那的竹子中,下品为萨吉冈。 目前,藏医在临床应用中,吉冈下品(萨吉冈),在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地习用石灰华Calciosinter;西藏、青海部分地区使用滑石粉Talcum;内蒙古用石膏Gypsum fibrosum。石灰华系天然产的碳酸钙(CaCO(3))化合物,白色,粉末状、土状、块状,疏松多孔,与《晶珠本草》关于萨吉冈的记载相符。有认为石灰华应为曲吉冈,出萨吉冈不作药用。根据《晶珠本草》的记载,认为这种意见欠妥。 附竹黄:《晶珠本草》记载:吉冈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称为牛吉冈、相吉冈,产不窝拉纳斯、玛嘎达哈等地,似种植的竹子的心髓,色白,微有裂纹;状如滑石粉,光滑,油润,疏松,不沾手,用绸、布包裹也不漏出;含在口中,味淡不辨;口中久含,略有甘味。《释难》记载:吉冈产自窝拉纳斯,生于栽竹的洞穴中,轻而味淡,舌上含化无踪迹者,质佳。《形态比喻螺眼》记载:吉冈细如白米粉,有光泽,如同涂有白酥油。 中品称为曲吉冈,《释难》记载:产于参玛折达布热山的天然水域中,大块状,原生于盐碱土中,如同滑石粉,光润,细绵,色白,堆积在一起,颜色略变黄。《晶珠本草》记载:圣地雪山冈底斯山之侧为参玛之地,二十四地中的雅哇之地为折达布热(印地语),藏语称益达吉岗哇玛或益达吉庄都居巴,产于该地的曲吉冈,状如大自在佛的睾丸,从石岩上滚落,随水依山势而下,或状如大自在佛妃的阴核,洒在山沟。本品常由去雪山朝圣者带来,功效良好。《形态比喻螺眼》记载:曲吉冈如同麦粉,不碜牙。 下品称为萨吉冈,《晶珠本草》记载:西藏、康木之地皆产,大多产于洞穴中的风吹日晒不到的潮湿石岩上。用布包裹本品,挤压,流出青色汁液者,或光滑、细绵、无味者,质佳,风干备用。老化成石、坚硬、味咸者,质劣,不可入药用。《螺眼》记载:萨吉冈断面如破裂的马牙。《释诠》记载:萨吉冈色白,无味,光滑,细绵不碜牙者质佳。《释难》记载:萨吉冈色白,微透明,质轻,不碜牙,味淡,舌面上溶化时味如炒荞麦,口含良久味略甘者,质佳。质劣者无论何时也不能入药用。 《祖先口述》记载:吉冈清肺热、疮热。真正的吉冈产于旺夏热杂那的竹子中。本品黄白色,无味。如今都把萨吉冈(石灰华)当作吉冈使用。 《蓝琉璃》记载,吉冈的上品或真品虽未见过标本,但它产于旺夏热杂那的竹子中,黄灰色,无味。如今辨认的萨吉冈,色白,如碱化,有上、下两品。吉冈色白而无味者质佳。功效治一切肺病,止伤热病。 据查证,《晶珠本草》所载吉冈的上、中、下三品,按其来源可分为木(或竹)、水、砂三种吉冈,分别称为相吉冈(或牛吉冈)、曲吉冈、萨吉冈。萨吉冈又按是否石化分为质佳(上品)和质劣(下品)两种;萨吉冈的下品,因其老化成石、坚硬、味咸者,质劣,不可供药用。《祖先口述》和《蓝琉璃》所载吉冈分为上、下两品,上品产于旺夏热杂那的竹子中,下品为萨吉冈。 目前,藏医在临床应用中,吉冈上品认识一致,确认是竹黄(天竺黄),称为牛吉冈,意为树木的,质最佳。下品(萨吉冈)在青海、甘肃、匹川、云南等地大多习用石灰华,西藏、青海部分地区使用滑石粉;据川西主任藏医师旦增东珠介绍,因萨吉冈质次,藏医不用。中品(曲吉冈)不详。蒙医使用的“多吉冈”为石膏。认为石膏的外观形态和功效与吉冈有相似之处,且藏医区皆产,可作为本品入药,但不少藏医认为是错误的,因石膏的来源与上述记载不符。 竹黄的性状特征与上述《晶珠本草》等记载相似。但《释难》记载的上品吉冈能舌上含化,与竹黄不溶于水,有否矛盾?因竹黄舐之粘舌,有凉感,混悬于唾液,可能被理解为含化。 石灰华系天然产的碳酸钙(CaCO(3))化合物,白色,粉末状、土状、块状,疏松多孔,与《晶珠本草》关于萨吉冈的记载相符。 中品(曲吉冈)据上述记载颜色黄白色,产于水中,或随水依山势而下,散布于山沟,有人据此并结合功效考证为水中黄子,但也有人不同意。有待进一步考证。 |
药物应用鉴别 |
上一篇:胆矾_藏名:百完
下一篇:展毛翠雀_藏名:夏冈哇
近期更新
- 黑云母_藏名:浪采那保
- 红花岩黄芪_藏名:塞玛玛保
- 白花绿绒蒿_藏名:欧贝嘎保
- 黑沉香_藏名:阿尔那合
- 蜣螂虫_藏名:赛布尔
- 红沉香_藏名:阿玛尔
- 大花红景天_藏名:索洛玛保
- 儿茶_藏名:桑当加保
- 小叶鼠李_藏名:桑当赛保
- 碱毛茛_藏名:索登木巴
- 球果藤_藏名:萨摘切哇
- 白沉香_藏名:阿尔加
- 五脉绿绒蒿_藏名:欧贝莪保
- 蝽象_藏名:赛窝
- 蒲桃_藏名:萨摘琼哇
- 斑翅山鹑_藏名:仆巴
- 全缘绿绒蒿_藏名:欧贝赛保
- 草血竭_藏名:拉冈用哇
- 长耳鸮_藏名:森夏
- 藏紫草_藏名:芝莫合
- 巴豆_藏名:丹饶合
- 赤石脂_藏名:森德拉
- 藓生马先蒿_藏名:漏日莫保
- 核桃_藏名:达尔嘎
- 葡萄_藏名:根哲
- 百里香壮鹃_藏名:塔丽恩保
- 菥蓂_藏名:折嘎哇
- 羌活_藏名:志那合
- 狍_藏名:卡夏
- 黑果枸杞_藏名:旁那摘吾
- 川滇香薷_藏名:息柔莫保
- 耧斗菜_藏名:益毛代金
- 猪毛菜_藏名:达才尔
- 铅_藏名:夏尼
- 紫鑛_藏名:麻茹泽
- 裂叶独活_藏名:巴木保
- 青海沙蜥_藏名:木吾
- 鬼臼_藏名:噢莫色
- 岩鸽_藏名:普荣
- 紫菀_藏名:麦朵漏莫
- 螃蟹_藏名:德森
- 垂果大蒜芥_藏名:岗托巴
- 野韭_藏名:龙郭给孜
- 疣鼻天鹅_藏名:昂哇
- 尼阿洛_藏名:尼阿洛
- 藏雪鸡_藏名:公莫
- 广酸枣_藏名:娘肖夏
- 狐_藏名:哗
- 秦皮_藏名:达布桑
- 毛莲蒿_藏名:坎巴玛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