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叶风毛菊_藏名:扎赤哇毛卡
品名 | 藏名:扎赤哇毛卡
|
汉语拼音 | HEYEFENGMAOJU
|
拉丁名 | 1.Saussurea graminea Dunn.;2.S.eopyg- maea ahand.-Mazz.;3.S.lancifoliaHand.-Mazz.
|
英文译名 | |
保护品种 | |
中药材基原 | 为菊科植物禾叶风毛菊、矮丛风毛菊、披针叶风毛菊的干燥地上部分。
|
动植物形态 | 1.禾叶风毛菊:多年生草本,高10~20cm。根茎分枝,颈部被纤维状残存叶柄,黑褐色,自颈部常生出不育枝和花茎。茎直立,单一或数条丛生,密被白色绢状绒毛。叶窄线形,基部叶长8~15cm,宽1.5~2mm,先端渐尖,基部稍宽呈鞘状,边缘内卷,上面疏被绢状柔毛或几无毛,下面密被白色绒毛;茎生叶少数,较短。头状花序单生于茎顶,直径1.5~2cm;总苞钟状,长16~18mm,总苞片被密或疏的绢状长柔毛,外层卵状披针形,顶端长渐尖,反折,内层线形,直立,紫色,花紫色,长约13mm,全部管状,花冠顶端5状。瘦果圆柱形,长3~4mm,冠毛淡褐色,外层短,糙毛状,内层羽毛状。 2.矮丛风毛菊:多年生丛生草本,高5~40cm。根颈密褐色叶柄。茎单一,直立,紫褐色,被白色绢状毛。基生叶片线形,长2.5~15cm,先端钝,全缘常反卷,基部鞘状,表面光滑无毛,背面密被白色绒毛,不育枝的叶丛长可达18cm,宽1~2mm;茎生叶与基生叶相同,但较小。头状花序单生,总苞圆锥状半圆形,径1~2.5cm;总苞片多层,外层披针形至卵状披针形,先端长渐尖,背面被白色粗毛,花时脱落,内层披针形,长1.5~2cm,密被白色粗毛;小花管状,蓝紫色,长1~1.5cm,管部长5~10mm;花药基部具棉毛;花托托片短,约为外层总苞片长的一半;冠毛2列,外列短,白色,内列羽状,褐色,长约1cm。 3.披针叶风毛菊:多年生草本,高3~5cm。具细长分枝的根茎,其根颈部四周被褐色纤维状枯存叶柄。茎很短或近无茎,被白色蛛丝状毛。茎下部叶长而密集,长3~7cm,宽约2mm,全缘,先端急尖,基部楔形,下延成柄,长约3cm,表面光滑无毛,背面密被白色绒毛;茎最上部叶远远超出花序(至少高出1倍)。头状花序顶生,径约1cm;总苞钟状,长1.5~2cm,总苞片4层,不等长,先端钝,外层绿色,卵状三角形,内层紫褐色,线状长圆形,疏被白色柔毛;托片白色,锥状,长10~15mm;花两性,紫红色,长约1.2cm,全部管状,管部与檐部等长;花药蓝紫色,基部具尾;冠毛白色,2列,外列粗毛状,长约3mm,或退化为短的膜片,内列羽毛状,长约10mm。瘦果光滑。 |
动植物资源分布 | 1.禾叶风毛菊:分布于西藏、四川、甘肃及云南。
2.矮丛风毛菊:产于青海、西藏、四川、甘肃。
3.披针叶风毛菊:产于青海和四川西部。
|
动植物生态环境 | 1.禾叶风毛菊:生于海拔3000~4500m的高山草坡。
2.矮丛风毛菊:生于海拔3400~5000m的高山草地、山坡草地、砾石坡、灌丛。
3.披针叶风毛菊:生于海拔4200m的山顶草甸,碎石地。
|
药用动植物的栽培 | 1.禾叶风毛菊:花期7~8月,果期8~9月。 2.矮丛风毛菊。花期7~9月。 3.披针叶风毛菊:花果期7~9月。 |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 | 夏、秋季花期采收,洗净,晾干水气,切段,揉搓出香气,阴干。
|
药用部位 | 干燥地上部分入药。
|
生药材鉴定 | 性状鉴别:本品长短不等。茎圆柱形,中空,红棕色至黄褐色,直径2~4mm,有纵沟,被密或稀疏的白色绒毛,有的带黄棕色鞘状残叶柄。叶绿色,条形,边缘向背面反卷。长0。5~6cm,宽约1mm,叶背中脉明显突起,湿润展开,背面密被白色绒毛。头状花序,直径0.8~1.2cm,总苞数层。被密或稀疏白色长柔毛,外层卵状披针形,内层条形;花两性,紫红色,花冠长约15mm,先端5裂,基部联合成管状。瘦果圆柱形,棕褐色,具纵棱,先端有冠毛一撮,淡褐色,外层短,糙毛状,内层长,羽毛状。气清香,味苦。 显微鉴别:禾叶风毛菊茎(直径约2mm)的横切面:类圆形,边缘波状。表皮细胞1层,外壁较厚,长方形,方形,切向延长,有的可见细长的非腺毛,或其残基,非腺毛有的弯曲。表皮外被角质层。表皮下为厚角组织,由1~2层厚角细胞组成,较小,呈多角形或类圆形。皮层由薄壁细胞数层至十数层组成,类圆形,有的棱角处有厚角细胞数层。内皮层不太明显,为一列类长方形,多角形或不规则形的细胞,切向延长,有的含黄棕色物质,凯氏点有的可见。维管束外韧型,15~23个,断续排列成环,外侧有发达的中柱鞘 纤维束,木化,韧皮部有筛管群和韧皮薄壁细胞。形成层不太明显,有的有1~2层薄壁细胞。木质部导管径向排列成数行至十数行或不规则排列,木化,直径13~26μm。靠近髓部有维管束鞘纤维束,髓细胞类圆形,木化,有的有壁孔。中央有较大的髓腔。 粉末鉴别:禾叶风毛菊粉末:浅灰绿色。主要特征为:花粉粒众多,圆球形,极面观三裂回形,直径35~52μn,萌发孔3,萌发沟3,外壁较厚,表面有小刺状突起,膜孔有的呈泡沫状突起。瘦果冠毛多见,主轴为多细胞组成,直径55~245μm,有较多分枝,每分枝为1个单细胞毛,长529~975~1200μm,直径17~19μm,直,端尖,少微弯,茎部较宽,胞腔大。叶下表皮非腺毛较多,细长而扭曲,直径6~11μm,多碎断,壁较薄,胞腔较大。茎表皮细胞,表面观类长方形,有的细胞斜壁相接。花总苞片表皮,可见不等式气孔,副卫细胞4~6个,有的可见非腺毛脱落的圆形痕迹。导管多为螺纹或梯纹,偶见网纹,直径13~20μm。花瓣表皮细胞,表面观长方形,壁波状弯曲。此外随处可见毛的断节。 |
理化性质 | |
炮制方法 | |
中药剂型 | 散剂。
|
药物作用与药理效应 | |
药代动力学 | |
毒理学 | |
药物筛选 | |
新药的临床评价 | |
实验动物的品种 | |
方剂组成 | |
药物和剂量 | |
药物配伍 | 方一:禾叶风毛菊,蒂达,波棱瓜子,木香,洪连,角茴香。小檗皮,金腰子,饴糖。
方二:禾叶风毛菊、獐牙菜、高山紫堇、萹蓄。加入樟脑、麝香。
方三:禾叶风毛菊、香青、瓦苇、侧柏、地榆。
|
药性 | 苦,寒。
|
归经 | |
功效 | 清热通络。
|
性味分类 | |
主治 | 赤巴病、脉病。
|
用法用量 | 多入丸、散剂。
|
用药忌宜 | |
不良反应及治疗 | |
选方 | 方一:禾叶风毛菊8g,蒂达10g,波棱瓜子8g,木香59,洪连5g,角茴香4g。小檗皮7g,金腰子10g,饴糖适量。以上八味,研成细粉。治赤巴热症,肤黄症。一次1~2g,一日3次。 方二:禾叶风毛菊、獐牙菜、高山紫堇、萹蓄。以上各药捣碎,每斤药加8斤水,熬至剩下2斤时过滤。加入樟脑、麝香各0.5g,混匀即可。治赤巴热症、胃肠热症。 方三:禾叶风毛菊、香青、瓦苇、侧柏、地榆。配制同方二。治胃肠出血。 |
考证 | 《晶珠本草》记载:“扎赤分为黑、白两种扎赤,即田生扎赤和山生扎赤。田生者称赛尔赤,山生者称哇毛卡。田生扎赤叶青色,花象蒲公英花而略小,株高约一扎,茎细软,折断后流乳白色汁液。山生扎赤叶细长,状如冈孜门穷的叶,茎长约一指,花紫色,状如贝治牙扎(长毛风毛菊)的花,叶撕裂有羊毛状白丝,揉搓时如艾叶。味苦,治赤巴病”。让钧多吉说:“扎赤分黑、白两种,养脉,治赤巴病”。《图鉴》中记载“田生扎赤生长在田梗地头。叶细,青色,光滑,花黄色,四瓣或多瓣,折断流乳状白液。味苦,功效治赤巴病”。 据查证,山生扎赤的原植物为禾叶风毛菊、矮丛风毛菊、披针叶风毛菊。田生扎赤的原植物为山苦荬、苦荬菜、细叶苦荬菜。 |
药物应用鉴别 |
上一篇:甘肃蚤缀_藏名:阿仲嘎保
下一篇:苏木_藏名:佐摸兴
近期更新
- 黑云母_藏名:浪采那保
- 红花岩黄芪_藏名:塞玛玛保
- 白花绿绒蒿_藏名:欧贝嘎保
- 黑沉香_藏名:阿尔那合
- 蜣螂虫_藏名:赛布尔
- 红沉香_藏名:阿玛尔
- 大花红景天_藏名:索洛玛保
- 儿茶_藏名:桑当加保
- 小叶鼠李_藏名:桑当赛保
- 碱毛茛_藏名:索登木巴
- 球果藤_藏名:萨摘切哇
- 白沉香_藏名:阿尔加
- 五脉绿绒蒿_藏名:欧贝莪保
- 蝽象_藏名:赛窝
- 蒲桃_藏名:萨摘琼哇
- 斑翅山鹑_藏名:仆巴
- 全缘绿绒蒿_藏名:欧贝赛保
- 草血竭_藏名:拉冈用哇
- 长耳鸮_藏名:森夏
- 藏紫草_藏名:芝莫合
- 巴豆_藏名:丹饶合
- 赤石脂_藏名:森德拉
- 藓生马先蒿_藏名:漏日莫保
- 核桃_藏名:达尔嘎
- 葡萄_藏名:根哲
- 百里香壮鹃_藏名:塔丽恩保
- 菥蓂_藏名:折嘎哇
- 羌活_藏名:志那合
- 狍_藏名:卡夏
- 黑果枸杞_藏名:旁那摘吾
- 川滇香薷_藏名:息柔莫保
- 耧斗菜_藏名:益毛代金
- 猪毛菜_藏名:达才尔
- 铅_藏名:夏尼
- 紫鑛_藏名:麻茹泽
- 裂叶独活_藏名:巴木保
- 青海沙蜥_藏名:木吾
- 鬼臼_藏名:噢莫色
- 岩鸽_藏名:普荣
- 紫菀_藏名:麦朵漏莫
- 螃蟹_藏名:德森
- 垂果大蒜芥_藏名:岗托巴
- 野韭_藏名:龙郭给孜
- 疣鼻天鹅_藏名:昂哇
- 尼阿洛_藏名:尼阿洛
- 藏雪鸡_藏名:公莫
- 广酸枣_藏名:娘肖夏
- 狐_藏名:哗
- 秦皮_藏名:达布桑
- 毛莲蒿_藏名:坎巴玛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