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碎补_藏名:丹吾莱热

品名
藏名:丹吾莱热
汉语拼音
GUSUIBU
拉丁名
Drynaria baronii(Christ)Diels.
英文译名
保护品种
中药材基原
为水龙骨科植物中华槲蕨的根茎。
动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20~40cm,根状茎横走,粗状,肉质,密被红棕色鳞片,鳞片钻状披针形,边缘有睫毛。叶二型;营养叶较少,长圆状披计形,羽状深裂,无柄;孢子叶大型,有柄,柄长5~8cm,淡褐色,有狭翅直达基部;叶片长圆形,长15~30(40)cm,宽5~9cm,羽状深裂几至中轴,裂片长圆形至披针形,先端急尖或钝,边缘有细齿,叶脉网状,网眼清晰,下部几对裂片缩短或成耳形,中部裂片长4~6cm,上部裂片下面中脉两侧各着生1行圆形锈褐色的孢子囊群,无盖,横向开裂,裂后呈两半圆形。
动植物资源分布
产于西藏东部、青海、甘肃和四川,陕西和宁夏有分布。
动植物生态环境
生于海拔2500~3800m山坡林缘石上、山谷岩石的石缝中或附生于树干基部。
药用动植物的栽培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
叶枯黄时采根茎,去净叶和杂质,用火燎去毛茸(鳞片),刮去粗皮,晒干,备用。
药用部位
以根茎入药。
生药材鉴定
性状鉴别:根茎较平直而细长,表面淡棕色,黄绿色至暗棕色,残存鱼鳞状的痕迹及纵向的细纹理;两侧及上面具突起的圆形叶痕,少数有叶柄残基,下面残留有短的须根,质轻脆,易折断,断面黄绿色至淡棕色,有散在的维管束,成圆圈状排列。气微弱,味淡而微涩。
显微鉴别:根茎横切片:表皮细胞1列,细胞较小,壁薄,无细胞间隙;表皮上着生棕黄色鳞片,呈飞鸟状(丁字形),多细胞头多细胞柄;有时可见棕色石细胞团存在于表皮断开处。表皮内为基本薄壁组织,具细胞间隙,内含淀粉粒,多为单粒。维管束周韧型,约20~40个散在一环,内皮层稍呈木栓化,显淡黄色,凯氏点明显;中柱鞘位于内皮层内部,由一层类方形较大的薄壁细胞组成。韧皮部细胞较小(约3~5层),中间为淡黄色木质部。
粉末鉴别:黄白色,具败油气,味淡。置紫外灯下观察显黄色荧光,表皮细胞形小,可见淡棕色的鳞叶,由数列长方形略弯曲细胞组成,鳞片边缘由二细胞并生的茸状物亦有呈飞鸟状的。石细胞单个散在或2~3个成群,呈长方形、卵形或不规则形,直径20~25mm,壁均匀增厚,孔沟明显,薄壁细胞内含淀粉粒,单个散在,圆形或卵圆形,脐点点状或裂缝状,直径约45μm,复粒2~3粒组成。
理化性质
炮制方法
中药剂型
散剂。
药物作用与药理效应
由骨碎补中分离的多糖酸盐具有明显地抑制血清胆固醇升高的作用,并能减少家兔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
研究观察了该成分对动物肝、肾上腺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观察结果说明,高胆固醇血症家兔肝及肾上腺细胞内细胞器的损伤性变化是与细胞内胆固醇含量过多有关。细胞器的损伤性变化则影响细胞内胆固醇的转化与排出。观察结果可阐明肝及肾上腺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与高胆固醇血症间的关系。与造型组相比,给药组家兔肝细胞和肾上腺细胞内的线粒体膜完整,内部结构清晰,可看到内、外膜及板状嵴。粗面内质网结构完好。给药组家兔肾上腺细胞内的脂滴亦少于造型组。结果表明,给药组家兔的肝及肾上腺细胞器的结构明显好于造型组。
药代动力学
毒理学
药物筛选
新药的临床评价
实验动物的品种
兔。
方剂组成
药物和剂量
药物配伍
骨碎补,短穗兔耳草,哇夏,秦艽花,熊胆。
药性
微甘、凉,轻。
归经
功效
清热解毒。
性味分类
主治
肉食中毒、混合毒症。
用法用量
常配方用。
用药忌宜
不良反应及治疗
选方
骨碎补200g,短穗兔耳草150g,哇夏嘎100g,秦艽花100g,熊胆2g。共研细粉。功效止血。治咯血、外伤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一次2g,一日2次。
考证
据《晶珠本草》记载:丹吾莱热分三种:君莱热、后莱热、臣莱热。由于生境不同,君莱热又分为上中下三品。《图鉴》中说,中品生长在阳坡石崖缝隙中,叶状如火之舌苗,根如猴尾,味微甘。上品形同中品,生长在青杠树下,根被须毛,状如睡卧之黄鼠狼。下品生长在阴坡石崖、草甸、林丛之中,叶同中品而光滑柔韧、根青色粗而短,无黄色须毛,似盘卧之苍龙。
据考证,上品为髯毛鳞毛蕨,中品为骨碎补,下品为贯众。
药物应用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