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头蓟_藏名:江采尔那保永哇

品名
藏名:江采尔那保永哇
汉语拼音
JUTOUJI
拉丁名
Cirsium souliei (Franch.) Mattf.
英文译名
保护品种
中药材基原
为菊科植物聚头蓟的全草。
动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粗,直立。无茎或几无茎。叶矩圆状披针形或窄披针形,长6.5~28cm,宽2.5~6.5cm,顶端急尖或钝尖,具刺,基部渐狭,有柄,羽状浅裂或深裂,裂片长卵形或卵形,基部有小裂片,顶端和边缘具小刺,上面绿色,下面淡绿,两面疏被长柔毛。头状花序无梗或近无梗,数个集生于莲座状叶丛中,直径2.5~3.5cm,总苞宽钟形,总苞片披针形,长2.2~3cm,顶端有长尖刺,边缘自中部或自基部起有小刺,最内层的顶端软:花冠紫红色,长1.7~2.4cm,花冠管长9~15mm,檐部长7~75mm。瘦果长椭圆形,长3~4mm,淡灰黄色,冠毛污白色,羽状,长1.5~2cm。
动植物资源分布
分布于西藏、青海、甘肃、四川。
动植物生态环境
生于海拔3200~4800m的山坡草地、水沟边湿地、灌丛中和云杉林缘。
药用动植物的栽培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
花期采集全草,洗净晒干。
药用部位
以全草入药。
生药材鉴定
性状鉴别:叶片卷缩成团,多破碎,草质,完整者矩圆状披针形,具刺,叶片羽状深裂,裂片缘具小刺,两面具毛,上面绿色,下面淡绿色。头状花序无梗,枯黄色,完整者数个集生于叶丛中,具长尖刺,花冠紫色,冠毛羽状污白色。气微,味微苦。
显微鉴别:叶横切面:叶表皮细胞长方形或类方形,外被厚的角质层和较多的非腺毛。栅栏组织细胞2列,短柱状,垂周壁细波状弯曲;海绵组织细胞5~7层,胞壁平直,细胞间隙大。主脉向下突起,上面略隆起,上下表皮内均有厚角细胞;主脉维管束2~3个,外韧型。
粉末鉴别:棕黄色,非腺毛由8~30多个细胞组成,极长均碎断;顶端1~3细胞细长,皱缩扭曲,直径3.5~8μm,下部细胞长方形,长柱形,个别呈缢缩状,直径25~80μm,壁薄,合浅黄棕色物。叶碎片表皮细胞表面观呈多角形或长多角形;上表皮细胞垂周壁厚4~ 7μm,较平直,有时呈念珠状增厚;下表皮细胞垂周壁浅波状弯曲,厚约3μm;上下表皮具角质纹理、气孔、毛茸以及草酸钙晶体。不定式或不等式气孔类圆或长圆形,直径26~32μm,副卫细胞4~5。苞片厚壁细胞黄色,呈卵圆形或火焰状,直径23~38μm,长50~88μm,壁厚5~12μm,木化,孔沟明显,层纹隐见,胞腔大。苞片上表皮细胞表面观呈长条形,直径7~16μm,垂周壁略增厚,约2.5~7μm,含棕黄色物质;下表皮细胞类长方形,垂周壁念珠状增厚,细胞间散列同一方向的厚壁细胞(短硬毛)。草酸钙晶体无色或黄绿色,方形或不规则形,直径4~19μm,散在或含于叶表皮细胞之内。花粉粒类球形,直径37~45μm,萌发孔3,表面具密集的短刺突。冠毛为多列性单细胞分枝毛,细胞细长,先端斜尖,壁薄,直径10~ 15μm。果皮石细胞成片或单个散在,淡黄色,呈不规则形、类长方形、长菱形,长25~112μm,直径20~31μm,壁厚6~11μm,木化,孔沟稀疏,层纹不明显。导管为网纹、螺纹、具缘纹孔导管,直径12~51μm。分泌道纵断面易察,含棕黄色分泌物;周围分泌细胞长方形、长圆形,内含分泌物。
理化性质
炮制方法
中药剂型
药物作用与药理效应
药代动力学
毒理学
药物筛选
新药的临床评价
实验动物的品种
方剂组成
药物和剂量
药物配伍
药性
味甘、涩,性温。 《藏药配方新编》:味甘、涩,性温。 《新编藏医学》:味甘、涩,性温。 《藏医百科全书》:味甘、涩,性温。
归经
功效
催吐诸病。
性味分类
主治
治不消化症、培根病、疮疖、痈疽。
用法用量
配方偶用,6~9g。
用药忌宜
不良反应及治疗
选方
考证
详见江察尔那保果巴(飞廉)的记载。本品为江采尔黑者无茎的一种,实物特征是无茎,叶裂被刺,铺散地面,花序无梗,数个集生于莲座状叶丛中,花紫红色,总苞密被尖刺,果实着生羽状冠毛,可随风飞扬。藏医常用品种。云南(迪庆)、青海、甘孜州用黄冠菊Xanthopappus  subacaulis  Winkl.,除花色外(黄冠菊花黄色),其他与无茎的相符。
药物应用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