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斛_藏名:布胁
品名 | 藏名:布胁
|
汉语拼音 | SHIHU
|
拉丁名 | Dendrobium nobile Lindl.
|
英文译名 | |
保护品种 | |
中药材基原 | 为兰科植物石斛的茎。
|
动植物形态 | 茎直立,丛生稍扁,上部微弯曲上升,高10~60cm,粗达13mm,具槽纹,基部变狭。叶矩圆形,近革质,长8~11cm,宽1~3cm,顶端二圆裂。总状花序具1~4朵花;总花梗长约1cm,基部被鞘状膜质苞片;花大,下垂,直径达8cm,白色,顶端紫色;萼片矩圆形,萼囊短,长约5mm;花瓣椭圆形与萼片等大,唇瓣宽卵状矩圆形,比萼片略短,宽达28mm,具短爪,两面被毛,唇盘上面具1紫斑;蕊柱长6~7mm;花药2室,花粉块4。蒴果。
|
动植物资源分布 | 分布西藏(墨脱)、四川、云南、广东、广西;尼泊尔、不丹、印度东北部、缅甸、泰国、越南也有。
|
动植物生态环境 | 生于海拔800~1000m的山坡常绿阔叶林中树上或路边岩石上。
|
药用动植物的栽培 | 花期5~6月。
|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 | 全年均可采收,以春末夏初或秋季为好。鲜用除去泥沙;干用者蒸透或烤软后,除去粗皮,晒干或烘干。
|
药用部位 | 以茎入药。
|
生药材鉴定 | 性状鉴别:茎扁圆柱形,微波状弯曲,直径7~12mm。表面金黄色而带绿,有光泽,具纵沟及纵纹,环节稍膨大,节上有互生的花序柄痕及残存膜质叶鞘,节间折断面较疏松,有短纤维状维管束外露。味苦。 显微鉴别:茎横切面:表皮为1列细小扁平细胞,外被厚的角质层,黄色,易与细胞分离。皮层为6~8列类圆形薄壁细胞。中柱宽广,散有多数有限外韧型维管束,韧皮部为数个细胞组成,外侧有维管束鞘纤维束,呈半环状,壁甚厚,木质部导管1~3个,壁较薄,有木纤维,有时木质部内侧也有纤维束。维管束周围的薄壁细胞有时木化并具壁孔;有少数粘液细胞,内含草酸钙针晶束,针晶长50~150μm。 粉末鉴别:灰黄绿色。束鞘纤维多成束或散离,几无色或淡黄色,呈长梭形或细长,末端长尖,边缘整齐或稍波状弯曲,直径8~33μm,壁厚3~10μm,微木化,纹孔稀少,单斜纹孔或相交十字形,偶见具缘纹孔,孔沟隐约可见或显见,有的一边稀疏,一边较多;纤维束周围的细胞较小,排列成纵行,壁稍厚,内含类圆形硅质块,直径3~15μm。草酸钙针晶多成束,存在于薄壁细胞中,针晶较粗大,完整者长约至170μm,直径约2.5μm。表皮细胞断面观呈类长方形,壁稍厚,角质层黄色或金黄色,厚8~15μm;表面观呈长多角形或类多角形,直径17~56μm,壁厚2~3μm,垂周壁连珠状增厚,角质层表面有网状裂纹,有的角质层碎离。木纤维多成束;常与导管、木薄壁细胞连结,无色或淡黄色,细长,末端 尖或圆钝,直径6~38μm,壁厚2~4μm,纹孔较多,点状、斜裂缝状、十字状或人字状,有具缘纹孔,孔沟较粗。导管主为网纹及梯纹导管,少数为网状具缘纹孔导管,直径12~45μmm。木薄壁细胞常与木纤维连结,呈长条形,末端斜尖或钝圆,有的一端稍平,直径9~30μm,壁厚2~3μm,木化,纹孔类圆形而密,大小不一,孔沟明显。薄壁细胞甚大,多破碎,直径22~50μm,壁稍厚,纹孔类圆形而大,孔沟明显。气微,味微苦后甘,嚼之有粘性。 |
理化性质 | |
炮制方法 | |
中药剂型 | 汤剂,膏剂。
|
药物作用与药理效应 | 1.对平滑肌作用:本品浸膏对家兔肠管小剂量兴奋,大剂量呈抑制作用;对离体兔肠有抑制作用,而对豚鼠离体子宫可使收缩;对心脏具抑制作用。 2.其他作用:石斛碱有升高血糖,降低血压,减弱心力,抑制呼吸以及弱的退热止痛作用,大剂量可致惊厥,安密妥钠可以对抗。 |
药代动力学 | |
毒理学 | |
药物筛选 | |
新药的临床评价 | |
实验动物的品种 | 兔,豚鼠。
|
方剂组成 | |
药物和剂量 | |
药物配伍 | 方一:诃子、藏菖蒲、小米辣、石斛。母黄牛尿。
方二:天冬、蒺藜、石斛、白葡萄、白茅根、大米、柏子等、白糖、蜂蜜。
方三:多腺悬钩子、甘草、茜草、小檗、紫檀香、柏子、石斛、小豌豆、白糖等。
方四:冰片、石灰华、红花、丁香、肉豆蔻、小豆蔻、草果、白檀香、肉桂、马兜铃、石斛、干姜、黑矾,白糖。
方五:石灰华、红花、丁香、獐牙菜、马兜铃、哇夏嘎、木棉花瓣及花丝、荜茇、沙棘果膏、藏黄连、香旱芹、石斛。
|
药性 | 味甘,性凉、轻。
|
归经 | |
功效 | 止呕清热。
|
性味分类 | |
主治 | 热症、诸病之呕吐症。
|
用法用量 | 常配方用,6~12g。
|
用药忌宜 | |
不良反应及治疗 | |
选方 | 方一:诃子、藏菖蒲、小米辣、石斛。母黄牛尿调服,主治大便干燥。 方二:天冬、蒺藜、石斛、白葡萄、白茅根、大米、柏子等。煎汤,加白糖、蜂蜜内服。可治赤巴转化的尿闭症。 方三:多腺悬钩子、甘草、茜草、小檗、紫檀香、柏子、石斛、小豌豆、白糖等。制成软膏。晾冷涂擦。可治血转化的垢病(痹疠之一种)。 方四:冰片、石灰华、红花、丁香、肉豆蔻、小豆蔻、草果、白檀香、肉桂、马兜铃、石斛、干姜、黑矾,白糖调服,可治骨痹。 方五:石灰华、红花、丁香、獐牙菜、马兜铃、哇夏嘎、木棉花瓣及花丝、荜茇、沙棘果膏、藏黄连、香旱芹、石斛。主治肺病咯吐脓血。 |
考证 | 《晶珠本草》记载:“石斛止呕吐,退培根之热。本品之名有乌西拉、布胁、札尕布尔、巴拉等。本品分为三种。生长在江河边滩地的,状如冰草,茎梢分三、四枝或五、六枝,根纵横,坚硬,气味芳香,为白石斛。生长在高山地区的,状如嫩竹,栓皮多层,有冰片气味,高地的医家称为孜吉。生长在印度的,气味如冰片、檀香。前两种性状相同,气味芳香,三种依次后者质佳。” 据查,石斛多附生在林中树上或林下岩石上,在江河滩地尚未见分布。据青海藏医习用品种调查所得的特征,布胁的一种原植物应为石斛及其邻近种。另二种不详。 |
药物应用鉴别 | 可作本品入药的原植物尚有:广东石斛Dendrobium wilsonii Rolfe、细叶石斛D. hancockii Rolfe、细基石斛D. moniliforme(L.) Sw.等。
1. 广东石斛:茎直立丛生,细圆柱形,高20cm以上,基部膨大。叶先端偏斜为二圆裂,基部鞘状紧抱茎。花生于上部具叶或无叶的茎节上,通常2朵并生,少为3朵,花较大,黄绿色,唇瓣长圆形,长3cm以上,基部上方收缢,裂片全缘,侧裂片短而呈圆耳状。中裂片长圆形。分布于西藏、四川、贵州、广东等省区。
2.细叶石斛:茎丛主,直立,圆柱形,长达80cm,粗2~10mm,表面具深槽,上部多分枝。叶通常3~6枚生于主茎和分枝的顶端,条形,长3~10cm,宽3~6mm,顶端二圆裂。总状花序具1~2花;花黄色;萼片矩圆形,顶端钝,花瓣近矩圆形,与萼片等长而略宽,顶端钝;唇瓣3裂,比萼片短,中裂片比侧裂片小,近肾形,上表面密被柔毛,侧裂片半圆形。附生于林下石上。分布于四川,云南、陕西、贵州。
3.细基石斛:茎丛生,圆柱形,长4~35cm,粗1.5~3mm,干后常青灰色或古铜色;叶矩圆状舌形,长1.5~7.5cm,宽1.5~5mm,顶端2圆裂或急尖而钩转。花期常无叶;总状花序具1~3(~6)花;总花梗长2~10mm;花苞片干膜质,淡白色带赤色环带;花黄绿色或白色带淡红色;中萼片矩圆形,侧萼片镰状,与中萼片近等长;萼囊近球形;花瓣卵状矩圆形,略短于萼片,但显著较宽;唇瓣卵状三角形,3裂,基部常具1个矩圆状胼胝体,侧裂片边缘常有细齿,内侧被毛,中裂片无毛,顶端急尖,附生于树上和石上。分布于西藏、四川、云南、陕西、湖北、广东、广西。
|
近期更新
- 黑云母_藏名:浪采那保
- 红花岩黄芪_藏名:塞玛玛保
- 白花绿绒蒿_藏名:欧贝嘎保
- 黑沉香_藏名:阿尔那合
- 蜣螂虫_藏名:赛布尔
- 红沉香_藏名:阿玛尔
- 大花红景天_藏名:索洛玛保
- 儿茶_藏名:桑当加保
- 小叶鼠李_藏名:桑当赛保
- 碱毛茛_藏名:索登木巴
- 球果藤_藏名:萨摘切哇
- 白沉香_藏名:阿尔加
- 五脉绿绒蒿_藏名:欧贝莪保
- 蝽象_藏名:赛窝
- 蒲桃_藏名:萨摘琼哇
- 斑翅山鹑_藏名:仆巴
- 全缘绿绒蒿_藏名:欧贝赛保
- 草血竭_藏名:拉冈用哇
- 长耳鸮_藏名:森夏
- 藏紫草_藏名:芝莫合
- 巴豆_藏名:丹饶合
- 赤石脂_藏名:森德拉
- 藓生马先蒿_藏名:漏日莫保
- 核桃_藏名:达尔嘎
- 葡萄_藏名:根哲
- 百里香壮鹃_藏名:塔丽恩保
- 菥蓂_藏名:折嘎哇
- 羌活_藏名:志那合
- 狍_藏名:卡夏
- 黑果枸杞_藏名:旁那摘吾
- 川滇香薷_藏名:息柔莫保
- 耧斗菜_藏名:益毛代金
- 猪毛菜_藏名:达才尔
- 铅_藏名:夏尼
- 紫鑛_藏名:麻茹泽
- 裂叶独活_藏名:巴木保
- 青海沙蜥_藏名:木吾
- 鬼臼_藏名:噢莫色
- 岩鸽_藏名:普荣
- 紫菀_藏名:麦朵漏莫
- 螃蟹_藏名:德森
- 垂果大蒜芥_藏名:岗托巴
- 野韭_藏名:龙郭给孜
- 疣鼻天鹅_藏名:昂哇
- 尼阿洛_藏名:尼阿洛
- 藏雪鸡_藏名:公莫
- 广酸枣_藏名:娘肖夏
- 狐_藏名:哗
- 秦皮_藏名:达布桑
- 毛莲蒿_藏名:坎巴玛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