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芦巴的鉴别方法

  【鉴定中药材名】胡芦巴

  【药材来源鉴定】本品为豆科植物胡芦巴Trigonella foenurn-graecum L.的干燥成熟种子。

  【药材历史考证】胡芦巴,原名葫芦巴,最早见载于后唐(公元926~929年)侯宁极《药谱》。《嘉祐本草》云:“葫芦巴,……出广州并黔州。春生苗,夏结子,子作细荚,至秋采。今人多用岭南者。”据以上本草所述考证,与现今药用胡芦巴相似。然而,《本草图经》曰:“葫芦巴生广州。或云种出海南诸番,盖其国莱菔子也。”并且附有“广州葫芦巴”图。观其图植物,为二回单数羽状复叶,末回复叶由7~13片小叶组成,与现今胡芦巴不同。此图也许是著作者未见其物,仅据当时不确切的传闻所绘。

  【植物形态鉴定】一年生草本,高40~80cm,全株有香气。茎直立,中空,多丛生,被疏毛。三出复叶互生,具柄;托叶与叶柄相连合,宽三角形,先端急尖,全缘;小叶柄长不及1mm;小叶片长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1~3.5cm,宽0.5~1.5cm,先端钝圆,基部楔形,上部边缘有锯齿,下部全缘,两面均生疏柔毛。花1~2朵生于叶腋,无梗,淡黄白色或白色;花萼筒状,长约7mm,被白色柔毛,萼齿披针形;花冠蝶形,基部带堇色,长1.3~1.8cm,旗瓣长圆形,翼瓣狭长圆形,龙骨瓣长方状倒卵形;雄蕊10,9枚合生,1枚离生;子房线形,花柱不明显;柱头小,向一侧稍弯。荚果条状圆筒形,长5.5~11cm,直径约0.5cm,先端成尾状,直伸或稍弯,被疏柔毛,具明显的网脉。种子10~20粒,长圆形,黄棕色。花期6~9月,果期8~11月。

  【药材性状鉴定】本品略呈斜方形或矩形,长3~4mm,宽2~3mm,厚约2mm。表面黄绿色或黄棕色,平滑,两侧各具深斜沟1条,相交处有点状种脐。质坚硬,不易破碎。种皮薄,胚乳呈半透明状,具黏性;子叶2,淡黄色,胚根弯曲,肥大而长。气香,味微苦。

  【药材显微鉴定】横切面:表皮栅状细胞1列,外壁及侧壁上部较厚,有细密纵沟纹,下部胞腔较大,光辉带位于细胞外侧1/3处,外被角质层。支持细胞1列,略呈哑铃状,上端稍窄,下端较宽,垂周壁现条状纹理。内胚乳细胞主为黏液细胞,壁甚厚。子叶细胞含糊粉粒及脂肪油滴。

  【生境分布】多为栽培,喜生于气候温和、耐干旱、肥沃和排水良好的土壤中。分布于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陕西、甘肃、新疆、河南、湖北、广东、广西、浙江、安徽、云南、贵州、四川等省区。

  【采集加工】夏季果实成熟时采割植株,晒干,打下种子,除去杂质。

  【饮片炮制

  1.胡芦巴:除去杂质,洗净,干燥。

  2.盐胡芦巴:取净胡芦巴,照盐水炙法炒至鼓起,有香气。用时捣碎。

  【性能功用】苦,温。归肾经。温肾,祛寒,止痛。用于肾脏虚冷,小腹冷痛,小肠疝气,寒湿脚气。内服:4.5~9g,水煎服。

  【附注】置干燥处贮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