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著名医学家王冰的养生之术

王冰是唐代著名的医学家,号启玄子,又作启元子,活了95岁。曾做过太仆令,故称为王太仆。

他年轻时笃好养生之术,留心医学,潜心研究《素问》达12年之久。他通过分门别类、迁移补缺、阐明奥义,使得《素问》深奥的含义得以明白晓畅。

王冰对祖国医学理论的某些问题,具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说:“夫病之微小者,犹人火也,遇草而芮,得木而燔,可以湿伏,可以水灭,故逆其性气以折之攻之。病之大者,犹龙火也,得湿而焰,遇水而燔,不识其性,以水湿折之,适足以光焰诣天,物穷方止矣。识其性者,反常之理,以火逐之,则燔灼自削,焰光扑灭。”王氏认为人火与龙火是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火。前者属一般的火热,其性质属阳热而伤阴液,可以用寒凉药物治疗。

在论述水液的输布代谢时,他谈到了肺、脾二脏的重要作用,其注释尤其强调肺、脾、肾三脏在水液代谢方面的功能。他所提出的 “冲为血海,任主胞胎,二者相资,故能有子·”理论,为历代医家所遵奉。

他把各种疾病的病因病机概括为四类:“一者始因气动而内有所成;二者不因气动而外有所成;三者始因气动而病生于内;四者不因气动而病生于外。”所谓 “气动”,是指脏气的变乱,即把病变分作因气动和不因气动两类,而每类中又辨其为外感或内伤。这种分类方法将病因病机结合在一起,有别于三因学说,备受后世宣扬。

王冰在“治病求本,本于阴阳”的原则指导下,临证强调应明辨阴阳水火。对于真阴虚损者,主张“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对于阳气不足者,主张“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认为“寒之不寒,责其无水”,就是说用寒药治疗热证无效,就要考虑是否属于阴虚水亏所致的虚热;“热之不热,责其无火”,就是说用热药治疗寒证无效,就要考虑是否属于阳虚火衰的虚寒。

此外,他还就有关“正治、反治”问题加以探讨。如说:“逆者正治也,从者反治也。逆病气而正治,则以寒攻热,以热攻寒。虽从顺病气,乃反治法也。”对于五郁之病的治疗,王氏分别采用吐、汗、下、渗、泄等方法,使《素问》五郁治法更加明确具体。

《内经》一书系战国至西汉成书的中医理论典籍之一,是中医学理论的渊薮。王冰整理注释《黄帝内经素问》,在祖国医学史上功不可没。他所整理的《素问》传本成为后世医家研究该书的蓝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