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风藤的鉴别方法

  【鉴定中药材名】青风藤

  【药材来源鉴定】本品为防己科植物青藤Sinomenium acutum(Thunb.)Rehd.et Wils.及毛青藤Sinomeniumacutum(Thunb.)Rehd.et Wils.var. cinereum Rehd.et Wils.的干燥藤茎。

  【药材历史考证】青风藤,原名清风藤,其始载本草《本草图经》曰:“清风藤,生天台山中。其茎苗蔓延木上,四时常有。彼土人采其叶入药,治风有效。”并附有“台州清风藤”图。李时珍《本草纲目》谓其又名青藤,并有附图。李时珍引《集简方》曰:“一切诸风,青藤膏:用青藤,出太平荻港上者,二三月采之……。”考天台山,即今浙江天台山。太平荻港,即今安徽繁昌荻港。再观以上二者所附之图中植物形态特征:藤本,叶互生,叶片为掌状5裂。据以上本草所载图文考证,与现今药用青风藤相似。安徽至今仍称本品为青藤。《本草纲目》和《中药志》第五册均将《本草图经》所载“四时常有”改作“四时常青”,曲解原义,误以为其原植物为常绿藤本。

  【植物形态鉴定

  1.青藤:多年生落叶木质藤本。枝条圆形,灰褐色,无毛,具纵细沟纹。叶互生,叶柄长6~10厘米,具细纵纹,基部有略膨大的关节,叶片广卵形或近圆形,长7~12厘米,宽5.5~12厘米,先端渐尖或钝圆,基部心形、截形或圆形,全缘或有3~7浅裂,上面无毛,下面无毛或微具疏短毛,基出脉5~7条,支脉网状。花单性,雌雄异株,圆锥花序腋生,雄花序长13~20厘米,雌花序8~20厘米,花序被黄色细柔毛;花梗长11~17毫米,密被细柔毛,基部有l枚三角形苞片,长约1毫米,背面密被细柔毛;花小,淡绿色,直径2~2.6厘米,雄花萼片6,淡黄色,背面被细柔毛,二轮排列,花瓣6,肉质,长约为萼片的1/2,雄蕊8~12,长约1.5毫米,顶孔开裂;雌花与雄花相似,具退化雄蕊9,子房上位,1室,心皮3,离生,花柱反曲。核果扁球形,蓝黑色,长5~6毫米,宽约4毫米,内果皮扁平,马蹄形。花期6~7月,果期8~10月。

  2.毛青藤与青藤主要区别特征:枝、叶均较粗大,较大的叶片一般长15~18厘米,宽13~16厘米。茎具短柔毛,幼枝更明显。叶上面具短绒毛,下面更密。雄花的雄蕊长约2.5~3毫米。

  【药材性状鉴定】本品呈长圆柱形,常微弯曲,长20~70厘米或更长,直径0.5~2厘米。表面绿褐色至棕褐色,有的灰褐色,有细纵纹及皮孔。节部稍膨大,有分枝。体轻,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灰黄色或淡灰棕色,皮部窄,木部射线呈放射状排列,髓部淡黄白色或黄棕色。气微,味苦。

  【药材显微鉴定】横切面:表皮细胞1列,被厚角质层,有的具有木栓细胞。皮层散有纤维及石细胞。中柱鞘纤维群新月形,其内侧常为2~5列石细胞,并切向延伸与射线中的石细胞群连接成环。维管束外韧型。韧皮射线向外渐宽,可见锥形或分枝状石细胞;韧皮部细胞大多颓废,有的外侧散有1~3个纤维,内侧有数列薄壁细胞。木质部导管单个散在或数个切向连接。环髓细胞壁稍厚,纹孔明显。薄壁细胞含淀粉粒及草酸钙针晶。粉末黄褐色或灰褐色。表皮细胞黄色或黄棕色,断面观类圆形或矩圆形,直径24~78um,被有角质层。石细胞淡黄色或黄色,类方形、梭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壁较厚,孔沟明显。皮层纤维微黄色或黄色,直径27~70um,壁极厚,胞腔狭窄。草酸钙针晶细小,存在于薄壁细胞中。

  【药材理化鉴定】取本品粉末2克,加70%乙醇20毫升,加热回流30分钟,放冷,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盐酸溶液(1~50)10毫升使溶解,滤过,滤液用氨试液调至碱性,加氯仿10毫升,振摇,分取氯仿层,蒸干,残渣加盐酸溶液(1~50)5毫升使溶解。取此溶液分置三支试管中,一管中加碘化铋钾试液2滴,即生成橙红色沉淀;一管中加碘化汞钾试液2滴,即生成淡黄色沉淀;另一管中加硅钨酸试液2滴,即生成灰白色沉淀。

  【生境分布】青藤生于山坡、路旁、沟谷及灌丛中。分布于陕西、河南、湖北、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区。毛青藤生于山坡、沟谷、林下及灌丛中;分布于陕西、甘肃、湖北、广东、江苏、安徽、贵州等省区。

  【采集加工】秋末冬初采割,扎成把或切长段,晒干。

  【饮片炮制】除去杂质,略泡,润透,切厚片,干燥。

  【性能功用】味苦、辛,性平。归肝经、脾经。祛风湿,通经络,利小便。用于风湿痹痛,关节肿胀,麻痹瘙痒。内服:6~12克,水煎服。

  【附注】置于燥处贮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