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分级诊疗应遵循中医院发展规律

近日,《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出台,部署加快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形成科学有序就医格局,提高人民健康水平,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意见》明确了两大方面工作举措:一方面,以强基层为重点完善分级诊疗服务体系,重点是是明确城市二、三级医院,县级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以及慢性病医疗机构等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功能定位。另一方面,建立健全分级诊疗保障机制,重点是完善医疗资源合理配置机制,制定不同级别、不同类别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标准,重点控制三级综合医院数量和规模。

 

分级诊疗的重点是“诊断”和“治疗”,其中“诊断”是第一位,患者患病后马上考虑的是自己得了什么病,这需要到医院就诊由医生采集病史,借助辅助检查结果,再以专业的知识与逻辑思维才能完成疾病的初步诊断,而不同级别与不同专业技术能力的医院诊断水平参差不齐,患者有时无法判断自己该到哪家医院就诊最合适,只能选择到级别最高的三甲医院就诊。

 

随之而来的是“治疗”,诊断明确后,如果是普通疾病,在一级医院、社区医院就能完成治疗,但患者已经到三甲医院了,自然希望在这里完成治疗,根本就不可能再回到一级医院、社区医院治疗;而疑难重症一级医院、社区医院没有这个能力完成治疗,三级医院也就无法向基层转回患者。

 

另外,在中医医院推行分级诊疗时,更应制定符合中医药特色和中医院发展规律的细化实施方案。

 

三甲医院以诊治疑难重症为主,这是针对综合性医院也就是西医院而言。三级或三甲中医医院的学科、专科设置借鉴自综合医院的学科、专科设置,但其实际疾病诊断方法与综合医院并不相同。中医特色在“治疗”而非“诊断”,中医特色疗法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行业主管部门或各种学会、协会向基层医院推广应用的,三级或三甲中医院与基层医院采用的中医治疗手段区别主要在于种类与熟练程度,这方面也与西医院不同。在三级或三级甲等中医医院过分强调诊断,则会导致它们在专业人员、大型设备配置、诊疗模式上向综合性医院看齐,这与中医院的办院方针将背道而驰,不利于发挥中医特色。

 

如果不加区分地在中医院系统推行分级诊疗,容易造成一定混乱。第一,中医医院的诊断是否能被综合医院认可,是否能被患者所认可,是否在三级中医院与基层中医院之间相互认可值得深思。第二,中医特色治疗在外治法,即所谓针灸、推拿、熏蒸、刮痧、针刀等,这些方法在基层医院同样能完成,既然在基层医院能完成,那么三级中医医院的相关科室及人员应如何设置以体现其优势?第三,要制定区分只能在三级中医院看与在基层医院就能治好的疾病的目录、方案恐怕比较困难。

 

中医类别医院(包括中西医结合医院和民族特色医院)作为对百姓进行传统中医药诊疗服务的主体,一直在中医中药的继承和发扬,在为百姓提供简便、价廉的中医服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医类别医院有别于西医院,在诊疗疾病中,应充分发挥中医诊疗的特点和优势,突出中医整体观和辩证论治,为病人提供个性化的治疗。同时中医的优势是治未病,“治未病”即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其主要思想是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目前在中医类别医院治疗的患者可同时享受中药、针灸、推拿按摩、药膳、保健养生等特色中医服务。中医药作为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中医药整体观、系统论、辨证论治和预防保健“治未病”的特色和优势越来越显现出来,越来越被学术界、产业界以及国际社会所认同和重视。

 

就中医类别医院的分级诊疗问题,作为一名医院的管理者,笔者有以下观点:

 

首先,对于政府部门来说,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旨在扭转当前不合理的医疗资源配置格局,解决资源配置不均衡问题,解决百姓目前存在的“看病难、看病贵”的突出问题。同时让始终处于“战时状态”满负荷运转的三级医院缓解压力,让优质医疗资源充分有效地为百姓服务,是惠及民生的重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