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需要理论创新与临床回归
•试图综合不同时代众多中医著作、流派和学术观点而编制的统一教材,必然受制于编写者的知识范围,受制于编写者对中医知识和理解的局限性。最终,可能会造成一些中医知识的流失。
•中医在大医院的出现,带来了中医分科,很多中医师成为专科医生,不再是传统的全科医生。这些变化也会影响到现代中医师的思维过程。
•现阶段,中药临床的使用原则与方式并不一定需要急于回答中药是怎么起作用,哪个化学成分起的作用,作用于人体哪个部位。基于大数据的中药研究能明确地说明服用这个药方后会发生什么,有用没用,对什么人有效,
•大数据能帮助我们用与现代社会和现代科学技术相适应的语言形式来表述中医药的临床疗效与价值。
中医理论发展的基本规律
中医以其精湛的理论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在中华大地上盛行千年不衰。中医理论的形成,受到中国古代哲学体系的影响,中国哲学阴阳平衡、五行生克、恒动相宜等基本观点广泛地应用于阐述人体的生理状况与病理变化之中。
中国哲学精、气、神等概念被引入中医学领域,用来说明人体的基本物质与表现形式。中国文化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造就了天人相应在中医理论中的特殊地位。
中医善于充分利用不同时期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来充实其理论体系,完善其技术手段。古代科学知识,如天文、历法、地理、气象、民俗和古代解剖技术的进步,对中医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治理论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古代金属铸造与磨制,炼丹术对溶剂的选择与加热温度和时间的控制,使得中医技术能力逐步提高,中医治疗工具,制药技术不断得到改善,进而治疗效果得到提高。
中医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一直与临床实践紧密相连,早期的砭石与尝百草形成了针灸疗法与草药疗法。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奠定了六经辨证治外感,脏腑辨证治内伤的基本原则。
后世的河间、丹溪、易水、温补、新安、温病等学派理论的形成都与疾病谱的变化、地域差异,以及个人知识结构不同所带来的临床实践经验的不同积累有关。
《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体系定型的标志。后世历代中医的理论发展都是在《黄帝内经》的框架中,对其某些观点或某个理论的补充与完善。
中医临床实践的基本原则
中医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手段,采集与病人和疾病相关的信息,加之行医者对气候、地域、社会与生活习性的理解来判断病人体内发生的变化和内外因素对这些变化的影响,判断患者归属于中医阴阳、气血、寒热虚实和脏腑经络相关的某个证型,根据证型,选方用药,选穴用针。
药物或穴位的组合是根据对证型的综合考虑,按照中医君臣佐使的原则排列而成,传统中医的临床治疗并不是针对每个单一的症状或与疾病相关的某一个因素来拼凑成一个药方。
辨证论治的个体化诊疗原则是中医的特色。中医诊疗的个体性不仅反映在不同的病人患有相同的疾病需要服用不同的方药或接受对不同穴位的刺激。更在于不同的行医者会对同一个病人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近60年发展历程
近60年来,是中医几千年发展史上发展最快,变化最大,成就最多的时期。
1958年,毛泽东主席批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奠定了国家的中医政策,指明了中医发展的方向。
1956年,中医进入大学教育的殿堂,全新的、正规的、系统的群体化大学教育模式代替了传统的,个体的差异化中医传授方式。中医高等教育体系的建立为中医的大发展培养了大批接受过系统、规范教育的中医人才,奠定了中医大发展所必备的人力资源。
随之,中医的行医模式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过去的小诊所或药铺诊所合一的行医模式逐渐减少甚至消失。受过系统培养的中医师进入各级大中小医院行医诊治,成为新中国医疗服务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行医模式的变化为中医临床发展改善了治疗环境,提供了正规的现代医疗服务必备的条件,扩展了病种范围和病患来源。
中医高等教育的普及,造就了具有较完善的中医知识和较强现代医学知识的中医人才,在中医与现代西方医学共同行医的新环境下,为了适应患者的需求与期望,提高疗效,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采用中西医两法共同诊治病人的现象。临床的需要与政府的提倡,中西医结合成为这60年大发展的又一个亮点。
随着国际形势的缓和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医在中国卫生健康事业中应用越来越广泛,中医科研成果越来越丰硕,引起国际的关注。
近期更新
- 唐代著名医学家王冰的养生之术
- 睡眠不好可能是床垫、枕头不合适
- 冬至后养生秋冬养阴还要辅助养阳
- 加强防寒保暖 避免患病或病情复发
- 大寒节气养生进补已到尾声
- 中医之肺 孩子呼吸清阳之气
- 秋冬进补要因人因病因时而异
- 十二生肖动物们养生功法
- 大寒后宜温补养生
- 驱寒养生第一方
- 疾病辅助治疗 几种足浴配方
- 冬天增强五脏之气提高免疫力
- 炎夏易患暑热感冒 如何预防夏季感冒
- 寒冬养生长寿秘诀
- 亚健康身体虚 应该“补一补”
- 冬季对鼻的防护防感冒预防呼吸道感染
- 中医按摩治病手法“拍打法”
- 慢性疾病 勿忘膏方
- 5种梦境反映你的健康状态
- 冬天更容易“上火”
- 冬病夏治晚治几天也无妨
- 根据体质品晨茶
- 药渣可榨出药汁
- 冬至进补有讲究
- 冬天热敷疗法
- 自制水果酵素真能减肥养颜吗
- 中医湿病分类辨证施治
- 养生把规律生活养成习惯自然
- 常做“养生功”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 中医治口干症 扶脾益胃滋阴生津
- 胖人瘦人体型冬季养生方法
- 黑色食品养肾 吃法有讲究
- 教你看懂“十二时辰养生法”
- 每日“六转”防治疾病
- 大寒将至养生保健也要随之“转轨”
- 老年人阳虚 冬季护头脚
- 中华传统保健医疗 膏方进补
- 三九养生要点 来年无病痛
- 小寒大寒节气 顺四时而适寒暑
- 食术思药 中医养生
- 一日品茶也分“秋冬季”
- 一日之“夏”饮茶分为两个阶段
- 消除疲劳恢复精力 夫妻互按摩法
- 妇人以肝为先天
- 人为什么会得癌症
- 静可以益寿 勤可以致寿考
- 中医药界的国宝级人物的名方
- 缺觉一周长两斤 熬夜疲惫还催肥
- 亲自动手调制私家茶包
- 护嗓养生妙招让你清凉一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