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顾植山先生《疫病钩沉》

    由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的顾植山著《疫病钩沉》(第二版)马上就要与大家见面了。拿到样书,书封装帧设计典雅,展开扉页,一股淡淡墨香沁人心脾。

 

    书从疑处翻成悟

 

    本书从2003年第一版到2015年第二版修订出版,时间跨度12年,笔者有幸全程参与,看了不下10遍,却常读常新,每次都有不同的收获。书虽不厚,约20万字,但知识点和信息量极大。古人云:“十年磨一剑”,在运气学说备受争议的当下,龙砂医学流派代表性传承人顾植山先生在这一领域能坚守信念,困学守望,着实有着相当的学术勇气和坚韧毅力。

 

    参与写作、修订、再版《疫病钩沉》的12年,也是伴随笔者对运气学说认识不断加深,不断成长的12年。犹忆12年前那场令国人惊恐的疫病,犹忆12年前那个夏天陪伴顾先生挑灯夜战、坐拥书城、索隐钩沉、爬罗剔抉的日日夜夜。而今回望,才能真正体味到郑板桥先生“书从疑处翻成悟,文到穷时自有神”的意境。

 

    《疫病钩沉》(第二版)全书共9章,分别就《黄帝内经》对疫病的认识、五运六气与疫病的关系、对疫病的预防思想等做了详细论述,系统阐述了《伤寒论》的问世与东汉末期疫病大流行的关系,以及《伤寒论》对后世疫病辨治的意义,并从文献角度梳理了六朝、隋唐、宋金元医家论疫病以及明清温病学说与疫病的关系等。

 

    第一版书稿完成后,顾植山先生对书名的选用斟酌再三,最后定名为《疫病钩沉》,并加附标“从运气学说论疫病的发生规律”。所谓钩沉,即把被岁月沉积遗忘的东西发掘整理出来。

 

    稽古鉴今用钩沉

 

    运气学说是中华先民集上古学术的大成之作。东汉仲景《伤寒卒(杂)病论》用三阴三阳六经论病,开创了运气理论运用于临床的典范。其后,历代政府均严禁图谶,运气学说受其牵连,故长期失传。自唐宝应元年(762年)王冰次注《黄帝内经素问注》,将七篇大论补入《黄帝内经素问》后,运气学说才得以重见天日。

 

    迨至北宋,运气学说开始有了较大发展。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宋仁宗诏令编修院置校正医书局,对《素问》等中医典籍进行整理、考证、校勘。当时,《太素》尚未亡佚,《素问》全元起本亦尚在,但由于运气学说盛行,故校正医书局选择有“运气七篇”内容的王冰《黄帝内经素问》为底本,而成《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遗憾的是,虽然唐宝应后自北宋嘉祐年间,《素问》的两个《遗篇》已经流传,但林亿等未收录。至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刘温舒完成《素问入式运气论奥》,将两个《遗篇》全文收入,方补此缺憾。

 

    宋徽宗年间,运气学说进一步受到重视,在官修大型方书《圣济总录》中,大量引用运气学说内容,科举考试中,宋太医局亦将运气学说列为必考项目。宋淳熙元年(1174年),陈无择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根据岁运、司天在泉立16首运气方运用于临床,疗效颇佳。当时谚云:“不懂五运六气,检遍方书何济”,运气学说的影响与应用达到空前繁荣与鼎盛。

 

    金元时期,医家根据不同运气特点进行临床实践,进而出现具有鲜明运气思想学术特点和用药风格的学派,如“金元四大家”。

 

    运气学说繁盛的同时,也导致一些流弊的出现。一些医家过分机械套用运气推演,使得运气学说受到质疑,逐渐由鼎盛走向衰落。至明清时期,虽然一些医家对运气学说继续进行探索和应用,也陆续有一些运气专著和专篇问世,如汪机著《运气易览》、缪问注姜健所传《三因司天方》、王旭高著《运气证治歌诀》,同时,叶天士、吴鞠通等温病大家亦善于运用运气理论指导临床,但运气学说的创新和发展有限,学术上总体处于停滞状态。

 

    清末民国时期,随着西学东渐之风兴起,运气学说更是饱受诟病和质疑,再次淹没于历史的长河之中。

 

    总而言之,对运气学说的发掘整理,用“钩沉”是再贴切不过了。索隐钩沉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稽古以鉴今,从而做到古为今用。

 

    久经蛰伏焕生机

 

    《疫病钩沉》第一版出版后,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在2003年第12期首篇发表了顾植山先生《三年化疫说“非典”》一文,并加了按语。2014年3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启动“运用五运六气理论预测疫病流行的研究”特别专项课题,由顾植山先生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