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少致癌危险远离亚硝酸盐
在卫生部公布的食品安全预警中,今年各地报告因加工酱肉、卤菜过量使用或者误用过量亚硝酸盐引发的食物中毒事故有10起,中毒169人,死亡7人。除本身的毒性外,亚硝酸盐与蛋白质分解产物在酸性条件下发生反应,易产生亚硝胺类致癌物,具有间接致癌效果,特别是对胃癌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致癌因素。那么,怎样才能远离亚硝酸盐这种致癌因素呢?这里就人们日常关心的几个问题总结一下。
关于熟肉制品
虽然人人都知道亚硝酸盐有毒,却很少会想自己每天吃的肉里含有多少亚硝酸盐。专家表示,各种肉制品烹调中都免不了要加入亚硝酸盐。在很多熟食摊上都会发现,越是色泽粉红艳丽的酱肉卖得越好。其实这就得“归功于”亚硝酸盐了,它是嫩肉粉、肉类保水剂和香肠改良剂等肉制品添加剂的必用配料。虽然亚硝酸盐是有毒物质,却可以让肉类煮熟后颜色粉红、口感鲜嫩,且能明显延长保质期。既然消费者也喜欢,加工者也便利,熟肉制品店对亚硝酸盐自然是“爱它没商量”。
问题:怎样通过色泽、口感等看出肉食是否添加有亚硝酸盐?
很简单。没有添加亚硝酸盐的熟肉颜色不可能是粉红色的。鸡肉煮熟之后应当是白色或灰白色的,猪肉应当是灰白色或浅褐色的,而本来红色的牛羊肉应当变成浅褐色至褐色。如果颜色是粉红色的,而且这种粉红色从里到外都一样,那么一定是添加了亚硝酸盐。
此外,用了亚硝酸盐、嫩肉粉和保水剂的肉特别水嫩。本来肉类是肌纤维构成,煮熟之后是能够撕出肉丝来的,可以无限地把肉丝再撕开成更细的丝。但如今的熟肉基本上吃不出肉丝的感觉来,嫩得比豆腐干还要软,而且水分特别大。
最后,用亚硝酸盐较多的肉还有一种类似于火腿的味道,和正常肉味已经不太一样。
需要特别提示的是,现在各种烧烤肉制品、羊肉串、腌制品,乃至驴肉、羊杂、内脏等,几乎所有的肉制品都会加入亚硝酸盐。一些所谓“传统工艺制作”的产品,哪怕是鸡、鸭制品也不能幸免。
关于腌菜
很多人都知道腌制食品对人体健康不利,除了盐含量过高之外,亚硝酸盐或亚硝胺含量高是主要原因。腌制蔬菜的亚硝酸盐是哪里来的?原来,蔬菜在生长的过程中吸收了土壤中的氮和人为施放的氮肥,变成了蔬菜中数量很大的硝酸盐。硝酸盐本身无毒,但在蔬菜储藏或细菌滋生的情况下,硝酸盐被转化为亚硝酸盐,成为腌制蔬菜中亚硝酸盐的主要来源。不过,只有在腌制时间不合适的产品中,亚硝酸盐含量才高到引起麻烦的程度。
问题:腌制蔬菜时有什么技巧可以减少亚硝酸盐的含量,此外,怎样控制腌制的时间才能减少亚硝酸盐的含量?
用纯乳酸菌或醋酸菌接种的方法可以很好地控制腌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但这需要生产企业有足够的技术支持和生产条件。添加鲜蒜、鲜姜、鲜辣椒、维生素c等均可降低亚硝酸盐的含量。亚硝酸盐下降到安全水平的腌制时间与腌制温度、盐含量等因素有关,通常盐含量越高、温度越低,亚硝酸盐产生与增加的速度越慢,达到安全期限所需的时间越长。一般来说,到20天之后亚硝酸盐含量已经明显下降,一个月后是很安全的。家庭里往往会把蔬菜切碎加点盐,在冰箱里放两三天到五六天再吃,这种菜是很危险的。在餐馆里点凉菜的时候也要小心,为保险起见,不是当天制作的小菜不要多吃。
关于隔夜菜
蔬菜储藏之后亚硝酸盐含量会上升,烹调之后也会产生亚硝酸盐,这是因为很多细菌能把菜中的硝酸盐转化为亚硝酸盐。蔬菜食用时经过几双筷子的反复翻腾,已经让细菌充分接种。即便吃完之后把剩菜放在冰箱里,细菌也会缓慢滋生。放的时间越长,产生的亚硝酸盐就越多,具体产生多少,要看细菌滋生的数量。
问题:家中剩了菜,可能会增加亚硝酸盐,节俭的主妇又舍不得丢掉,这时该怎么办?
炒过的菜仅仅剩一餐,餐后马上放到冰箱里,实际上亚硝酸盐的产生量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仅仅是上升一两倍而已,根本不可能达到中毒、致癌的程度。如果蔬菜在炒、拌之前经过焯水,那么大部分亚硝酸盐已经流失在水里,剩一餐之后所产生的亚硝酸盐更少。所以,完全没有必要如临大敌,把隔夜蔬菜说成是有毒的东西。此外,隔夜的拌木耳、银耳汤也不可能达到引起中毒的程度,它们本来就是水发品,经过反复水泡,亚硝酸盐含量已经大大降低,没有证据能证明放一夜的银耳汤亚硝酸盐含量会超过标准,除非水质本身有问题。
不过,为了长期安全起见,最好在烹调时加强计划性。既然知道一大盘蔬菜吃不完,不妨当时就拨出一部分放在干净碗或保鲜盒里盖好,冷却到室温之后直接放入冰箱。这样接触细菌比较少,细菌繁殖少则亚硝酸盐产生也少,下一餐热一热就可以放心吃了。银耳汤也是一样,分成几份放在冰箱里,每次取一份出来吃就可以了。关于凉拌菜
天热时,很多家庭喜欢拌点凉菜吃,有时拌得多就放在冰箱里。虽然凉拌菜放几天之后石起来还是很新鲜脆嫩,阻放一两天之后,其中亚硝酸盐的含量却比剩菜还要多。
上一篇:心脑血管疾病:长治才能久安
下一篇:脑血栓引起的失明能否恢复
近期更新
- 唐代著名医学家王冰的养生之术
- 睡眠不好可能是床垫、枕头不合适
- 冬至后养生秋冬养阴还要辅助养阳
- 加强防寒保暖 避免患病或病情复发
- 大寒节气养生进补已到尾声
- 中医之肺 孩子呼吸清阳之气
- 秋冬进补要因人因病因时而异
- 十二生肖动物们养生功法
- 大寒后宜温补养生
- 驱寒养生第一方
- 疾病辅助治疗 几种足浴配方
- 冬天增强五脏之气提高免疫力
- 炎夏易患暑热感冒 如何预防夏季感冒
- 寒冬养生长寿秘诀
- 亚健康身体虚 应该“补一补”
- 冬季对鼻的防护防感冒预防呼吸道感染
- 中医按摩治病手法“拍打法”
- 慢性疾病 勿忘膏方
- 5种梦境反映你的健康状态
- 冬天更容易“上火”
- 冬病夏治晚治几天也无妨
- 根据体质品晨茶
- 药渣可榨出药汁
- 冬至进补有讲究
- 冬天热敷疗法
- 自制水果酵素真能减肥养颜吗
- 中医湿病分类辨证施治
- 养生把规律生活养成习惯自然
- 常做“养生功”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 中医治口干症 扶脾益胃滋阴生津
- 胖人瘦人体型冬季养生方法
- 黑色食品养肾 吃法有讲究
- 教你看懂“十二时辰养生法”
- 每日“六转”防治疾病
- 大寒将至养生保健也要随之“转轨”
- 老年人阳虚 冬季护头脚
- 中华传统保健医疗 膏方进补
- 三九养生要点 来年无病痛
- 小寒大寒节气 顺四时而适寒暑
- 食术思药 中医养生
- 一日品茶也分“秋冬季”
- 一日之“夏”饮茶分为两个阶段
- 消除疲劳恢复精力 夫妻互按摩法
- 妇人以肝为先天
- 人为什么会得癌症
- 静可以益寿 勤可以致寿考
- 中医药界的国宝级人物的名方
- 缺觉一周长两斤 熬夜疲惫还催肥
- 亲自动手调制私家茶包
- 护嗓养生妙招让你清凉一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