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痛悼念导师徐景藩

    3月11日,敬爱的导师徐景藩教授与世长辞,永远离开了我们,我的心情无比沉痛!

 

    导师严谨的治学、渊博的学识、精湛的医术,不懈潜心钻研的精神,毕生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令我敬佩,受益匪浅。

 

    仁爱之心 患者第一

 

    导师本着“医者德之本、无德之人不可为医”的古训。始终把患者利益放在第一位。他认为仁心仁术关乎医德与医术,是医疗质量与效果的重要体现,以德统才,方为良医。他常说“医乃仁术也。对病人当一视同仁,不分贫贵富贱。”他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他急病人所急,千方百计为患者解决困难,解除病患。但凡遇见病人家里经济拮据,他都会毫不犹豫地拿钱给患者帮助他们渡过难关,他的仁爱善举,每每令学生感动,也为学生树立了榜样。

 

    他数十年如一日,不知疲倦地工作,只要上门诊,诊室前总是人头攒动,对每个病人都认真细致,重视病史,对现症全面分析,除施以中医内服外,尚推崇中医外治疗法,以及心理疏导。对疑难杂症认真诊治,细致耐心地收集病史和诊察治疗,处方用药,精心斟酌。对脾胃病患者,他强调药治以外,还要养成良好的起居、饮食、行为习惯,这样可以减轻病情,减少发作。在临床他总是不厌其烦的嘱咐病人吃饭饮水等注意事项。他还常常将诸多注意事项,书写成条,详细交代,既提高了疗效,又增加了医患之间的感情。即使病人再多,也从不敷衍草率,对每一位患者尽心尽责的诊治,无微不至的关怀。他总是早上班,迟下班,最后离开诊室。

 

    他从不收受赠送的财物,廉洁行医,他常说:“要做好一名医生,首先要做好一个人,我们不能因为一点蝇头小利而丧失医生的人格。”

 

    年复一年,光阴荏苒,南院扩建,消化科搬迁至16楼。他已是耄耋之年,85岁高龄,有些精力不济,每次接送他到病房来的路上,他迈着缓缓地步履,气喘吁吁,不得不在长廊上稍加休息,学生心有不忍,但他总说“活到老,做到老”,仍然坚持临床第一线,每周到病房查房。不仅向弟子细致分析每一个病例,还从望闻问切到辨证论治,从理法方药到疾病转归,理论联系实际,举一反三,他就是这样的无私忘我,呕心沥血,为喜爱的中医事业奉献一切。

 

    言传身教 为人师表

 

    导师严谨治学、诲人不倦,贯穿在一言一行之中,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学术经验传给学生、弟子。

 

    他曾立4条座右铭,即“读书从博到精,撷采众长,分析思考,须有自己见解;诊病务必细心,审因辨证,选方宜慎,择药熟知性能;改进给药方法,针对病情,达于病所,庶能提高治效;积累临床资料,撰文求实,常年不懈,集腋始能成裘。”学生久随其侧,不仅学到了高超的医疗技术,更学到了做人、做学问的方法、态度,一生受用。

 

    记得当年,导师指导我做研究生论文。他让我选有关残胃炎治疗的课题。由于受当时医疗条件的限制,除了胃癌的病人,一些上消化道大出血、难治性溃疡,甚至部分萎缩性胃炎的患者都进行胃部分切除术,术后继发反流性残胃炎等,给很多患者带来很大痛苦。为解除此病患。我跟随他一次次到图书馆,查阅大量古今文献资料,将每个药的性味、功用、主治,以及现代药理机制等方面,都进行深入研究,理法方药反复推敲君臣佐使精心组方,在他的带领下创制了“残胃饮”。即如今的院内制剂“降胆通瘀颗粒”,至今仍广泛应用于临床,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他对学生撰写的每一篇论文,读书笔记,都一字一句地修改,哪怕是标点符号的错误,也予一一纠正。

 

    临症时,对每个病例或同类病症,他都要求学生认真思考,联系实际,加以分析,详细辨证,确立治法,并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导师喜读经典,温故知新。他认为“温故”不是简单地复习已经学过的东西,而是要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不断思考琢磨,一步步由浅入深,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从感性到理性,最终达到融会贯通,并通过临床实践来验证之。他要求学生在“温故”的过程中“知新”,发现新问题,树立新观点,解决新问题。他认为“知新”要有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养成追求新知识的良好习惯,要关注医学科学的发展变化,要让自己的知识常新,跟上时代的步伐。他就是这样“活到老,学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