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贵亭:乡中医梦想成现实

   乡村中医王贵亭

 

    人物名片 

 

        姓名:王贵亭 

 

        籍贯:山东省淄博市 

 

        年龄:64岁 

 

        学历:中专 

 

        从医生涯:40年 

 

        座右铭:弘扬中医药事业 坚守乡医阵地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寨里镇槲坡村的王贵亭深山行医40余载,高超的医术获得乡亲称赞。他儿子子承父业,也当起了乡村医生,为偏远山区百姓把脉看病,在当地传为佳话。

 

    2014年年末,记者慕名前往鲁中地区采访乡医王贵亭,用镜头记录了他忙碌而充实日子中的几个场景。

 

    ①乡医梦想成现实

 

    记者从北京到淄博下火车后,便驱车前往槲坡村。途中司机迷了路,正困惑时,一位老大爷听说要去找王贵亭大夫,热心地指出了行驶路线,并连连夸赞王大夫的医术高明。

 

    未见其人,先闻其名。这个小插曲,增加了记者的好奇心。一路颠簸,车辆行驶40多公里,终于在一个四面环山,交通闭塞的村子里找到了王贵亭。

 

    1951年12月,王贵亭出生在鲁中一个贫穷的乡村。11岁那年,王贵亭亲眼看到爷爷被病魔夺去了生命。爷爷患的是肺炎,因缺医少药,经济条件差,很快就病故了。“当时年龄虽小,但这种痛苦却萌发了我当一名医生的愿望。”王贵亭回忆说。

 

    在上世纪60年代,中国的农村还没有设立卫生室,缺医少药,传染病、多发病较为普遍,患病的人群死亡率非常高。就在这个当口,年仅16岁的王贵亭因做事认真,被村党支部推荐当上了一名赤脚医生,开启了他人生的医学之路,让梦想变成了现实。

 

    多年来,凭着努力为乡亲解病除忧的信念,王贵亭度过了40多年的乡医生涯。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作为一名基层医务工作者,更要走中西医相结合的道路。从行医初期,王贵亭就有了这种想法。

 

    1975年,王贵亭参加了当地中医培训班学习,跟随恩师宋训英学习中医。之后由他负责在村里开设了卫生室。宋训英出身于中医世家,虽无高学历,但在当地享有盛名。他从医五十余载,仁心敬业,造诣颇深,尤其对妇、儿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等病症,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药简效宏,虽年近八旬,仍在卫生院坐诊,服务于一方百姓。

 

    老师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不屈不挠的自学精神,激励着王贵亭孜孜不倦地研习中医药。他先后认真学习了《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中医经典书籍,并自费订阅《中医杂志》《新中医》《山东中医》《新医学》等中医刊物。刻苦钻研中医经典著作的过程中,他逐渐对博大精深的中医有了更深的了解,坚定了用中医服务庄里乡亲及周边群众的信心。

 

    ②子承父业后继有人

 

    王贵亭家中育有一男四女。儿子常少哲1994年淄博卫校毕业后,放弃了在城市大医院工作的机会,毅然回到了农村老家,跟随父亲行医。“父亲对我的影响很大,每次给患者看病后,都要对我的工作进行讲评,要求极为严格。”常少哲说,“父亲心系百姓,常常建议我开小处方,尽量用价格相对低廉的中草药,能给村民省的钱一定要省。”常少哲现已随父行医20年,能独立看病、开方,也有了相当一部分患者群;最小的女儿常少敏则在中药房接收处方,做一些抓药、包药的工作,现能识别百余种中草药。

 

    这些年来,王贵亭见证了村民向城市的大迁移。他从医之初,村里有1200多人,现在不足600人,而且大都是中老年人。平日里,王贵亭家里的生活极为节俭,对孩子极为“吝啬”,但在为村民看病的问题上却显得大方。早在1983年,他就用多年节省下来的2000元,率先购买了一辆摩托车,在村间奔波行医。这样一来,极大地方便了乡村百姓。“在乡下行医,摩托车能派上用场。他行医30多年,光摩托车就骑坏了三辆。”王贵亭的爱人常玉英告诉记者。

 

    王贵亭的医术,在村民中的口碑甚好。现在,卫生室的平均月门诊量在400~500人次,大都是附近村里的村民。这么多年,他没有为自己做过一个广告,这样的门诊量靠的是村民间的口口相传。

 

    ③医术享誉方圆百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