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痹病学科创新发展模式

  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痹病学科,在中医整体观指导下,秉承新安医学的学术思想,在医疗、教学、科研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实践中建立了中医痹病学科科技创新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

  挖掘整理新安医学精华,实现理论创新

  在中医痹病学科文献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整理凝练新安医学精华,实现理论创新。本学科开展了从《内经》痹病理论探讨RA(类风湿关节炎)中医病机研究,总结了国家级名老中医韩明向教授治疗痹病的学术经验,提出了RA从脾论治的学术观点,形成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新安医家学术思想为依托的痹证理论,实现痹证研究的理论创新。 

  深化研究层次,实现学术技术创新 

  1.围绕提高临床疗效开展中医痹病科研工作。本学科开展了基于临床实践的古籍文献的挖掘整理、中医健脾单元疗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系列研究,为提高临床诊疗条件和水平、解决疾病的难题而提供更科学、有效的手段和理论指导。 

  2.开展符合循证原则的大样本、多中心中医痹病学科临床研究。本学科建立了中医痹病临床研究协作网,对RA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多中心、多学科、多方位、多层次的开放式研究,为临床实践提供最佳证据,壮大实力扩充了学科的学术影响。 

  3.全面深化研究层次,从整体、器官、细胞、分子、组学等进行中医痹病的机制研究。本学科重视宏观与微观、综合与分析相结合,从整体、系统、器官、细胞和分子水平多层次揭示中医药治疗痹病的整体规律和整体调节,逐步达到学术技术创新的高层次。 

  在整体研究方面,关注气象、环境、地理、社会、职业、心理等因素对痹病发生、发展、传变的影响,对RA等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抑郁、焦虑、社会支持等进行了综合研究,探索了健脾综合疗法对其的干预作用,体现中医认识疾病的整体观。 

  在器官研究方面,除关注运动器官关节本身以外,本学科还关注与此相关的其他器官,如免疫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代谢系统、血液系统等,从功能、代谢、形态三个方面,探索多系统影响风湿病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体现中医药治疗疾病的整体观。 

  研究层次深入到分子、基因和信息系统。本学科先后采用先进的仪器设备和现代化的技术,观察了AA(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模型的心功能、肺功能、血小板、行为及脑组织、胸腺及脾脏、细胞因子及细胞凋亡等指标的变化及中医健脾法的干预作用机制,受到学术界的关注。 

  开展多层次评价研究,实现疗效评价体系创新 

  1.整体观念是中医治疗痹病临床疗效评价的指导思想。本学科在中医治疗痹病研究中,以“整体观念”作为疗效评价的指导思想,研究能够反映痹病整体生存质量的指标体系,重视调整和改善整体机能状态,用机体整体的综合反应全面、系统地评价中医临床疗效。 

  2.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痹病临床疗效评价的核心内容。本学科将辨证论治的中心内容“证候”的改善情况,纳入中医治疗痹病评价体系当中,建立了一整套既符合中医学基本特点的中医痹病疗效评价标准,为全面、系统评价中医临床疗效打下基础。 

  3.现代医学指标是中医治疗痹病临床疗效评价的必要补充。中医治疗痹病的疗效评价体系应借鉴现代医学疗效评价指标,本学科在注重观察中医临床疗效的同时,还引入了现代医学的一些指标作为佐证,全面反映中医治疗痹病的效果,作为其疗效评价的必要补充。 

  4.卫生经济学评价可体现中医治疗痹病临床疗效评价的突出优势。卫生经济学评价是应用技术经济分析与评价方法,在重点学科建设方案中将卫生经济学指标作为临床评价内容,纳入研究范围,认真总结分析中医痹病治疗的投入与产出,从而凸显中医治疗痹病的卫生经济学优势。 

  加强学科科研协作,实现科研工作机制创新 

  科研协作是科学发展需求的必然结果,是现代科技研究工作的一种主要组织形式,在中医痹病研究中,通过科研协作包括医药协作、医科协作、医教协作,医技协作、医文协作,通过与高校、医院、企业、研究机构、社区及国外的交流沟通,可以达到痹病研究的知识互补、人才互补、设备互通,可以化劣势为优势,科研早出成果、快出成果、多出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