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过后春捂不再继续 灵活面对气候变化

我们常说“春捂秋冻”,从字面理解倒也不难,但现在要还坚持这个原则可就有点太死板了。不信你挂着汗珠去和别人说热,人家一定让你减点衣服。清明过后,气候的变化会让人感到很热,这时着装就要向夏天靠近。下面就来和大家一起看看清明之后的养生问题。

过度“春捂”容易上火

“春捂秋冻”是面对两个极端季节交接所坚持的着装原则。清明过后,气温明显回升,万物回春,这时还需要“春捂”吗?清明之前气温比较反复,容易出现“倒春 寒”。此时,人体的温度调节系统功能较低,人体抗病系统还没有完全适应天气的变化。只有适当多穿些衣服,才能适应忽冷忽热的天气变化,但清明过后,气温一 般不再低于20℃,且趋于稳定状态。如果此时还进行“春捂”,则容易引发“春火”。春季人体肝气当令,整整一冬蓄积在体内的阳气随着春暖转为向外生发,如 果体内蓄积的阳气过多,会化成热邪外攻,诱发鼻腔、牙龈、呼吸道、皮肤等“热气”的表现,比如皮肤生疮、牙龈肿痛、咽痛等。尤其是青少年,阳气较旺盛,如 果过度“春捂”,就会使得阳气不得宣泄,湿气不得化解,容易引起湿热等问题。还有小孩子,如果过度“春捂”,反而会导致孩子容易感冒生病。同时,虽然清明 后不宜再“春捂”,但日夜温差还是较大,应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

预防疾病,就在清明前后

清明节前后,很多人都会有感冒等症状出现。春季万物苏醒,富有生机,但同时也是各种病毒、细菌活跃的时候。如果体质状态不佳,一有风吹草动,即可引发疾 病,所以各种病疫多见。前段时间,冷暖空气交替比较频繁,气温波动较大,就在这一冷一热之间,人体的自身免疫力也会随之降低,此时一旦遭遇病毒侵袭,很容 易感冒。加上清明小长假,市民外出踏青或者饮食上不注意,就容易患病。此外,清明之际体内肝气旺盛,肝气过旺则容易对脾胃产生不良影响,妨碍食物正常消化 吸收,容易引发各种疾病。中医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预防疾病必须增强体制,包括注意饮食起居,以清淡为主,避免暴饮暴食,避免不良情绪困扰,适当 身体锻炼,适当饮食调理或饮用预防感冒和胃肠道疾病的中药凉茶或汤水。

食疗助养生,清明后的饮食

饮食要和季节相搭配。中医认为,很多食物药食同源,就是说很多食物就是药物,如芡实、淮山、薏米等,就是老少咸宜的药物和食物。它们性质味道平和,可健脾 化湿。如果心火旺盛,平时容易烦躁,可以加入有心的莲子和薏米用来煲汤。如果胃热,平时口气大、牙龈肿痛,则可以用绿豆、薏米、白鸽。如果大肠热,则可以 用槐花、银花、猪大肠等煲汤饮用。此外,也可以饮一些有祛湿作用的茶。除湿气效果最好的是绿茶,但绿茶偏凉,不建议老年人及女性食用。可以喝发酵或半发酵 茶叶茶,例如普洱茶,有上火表现时可以加上菊花,这样作用比较温和。

清明已经过去一周,气候仍在变化,但逐渐邻近的夏天也提醒我们要改变养生方法,为接下来迎接进一步的变化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