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在四川

    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已经有80多年历史,历经岁月洗礼,却一直秉持创新精神。

 

    85年前,四川省中药研究所源自原国民政府工商部在南京创建的中央工业试验所,历经中央工业试验所国产药物研究室、中国科学院四川分院西南中药研究所、四川省中医药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等体制和名称变迁,是我国建立最早的、学科配套最全的中药专业研究机构。

 

    30年前,四川省开全国振兴中医之先河,在全国率先组建四川省中医药研究院,成为全国六大中医药研究基地之一。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从建院伊始,就肩负着省委省政府建设“集中医、中药科学研究、开发、临床医疗于一体的技术指导中心”和“四川省中医药自主创新中心”的重任。

 

    2015年,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迎来一个新的创业历史节点。不但要推动其“一体两翼”模式向科技、医疗、产业与文化四位一体协同发展新模式的转变,还要力争科技创新能力跻身全国“三甲”行列,打造四川中医药界的新“华西”。

 

    做好改革顶层设计  破解发展难题

 

    2015年是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的改革元年。四川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该院事业发展,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范锐平、副省长陈文华以及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田兴军、副局长冯兴奎、直属机关党委书记罗建等领导近期都对该院工作和发展做出重要指示,提出了具体要求和奋斗目标。

 

    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51号大院科技大楼改造、两所附属医院医疗业务拓展、中试及产业基地建设、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职工积极性调动和福利改善等问题迫在眉睫。如何破除发展瓶颈、落实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整改工作,抓住艰苦创业、再创辉煌的战略机遇,都需要依靠深化改革逐一完成。“改革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在改革过程中,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一方面强调解放思想,胆子要大,既要科学顶层设计,又要注重基层探索。另外一方面,也注意处理好全面改革与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突出重点,步子稳健,处理好改革方案的全局性、整体性、系统性与关联性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各方利益均衡,尽量减少“阵痛”和改革成本,化为目前的困境和“阵痛”为发展动力,促进该院的开放、流动、合作。

 

    前期,全院改革领导小组和全院职工一道,进入改革“新常态”,大家认真思考、深入调研,从科技创新、医疗拓展、产业基地、文化建设、人才梯队、后勤服务、管理体制等7个方面梳理100余个问题和难题,以问题为导向为全面深化改革建言献策。

 

    创新科技管理模式  重塑发展内核

 

    当今世界,经济体之间的竞争,已从单纯的产品竞争升格为创新机制、创新能力的竞争。什么叫创新?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的答案是:创新就是从科技研发到产业化的过程。科研院所是国家创新机制的关键角色:官(政府:战略、政策、规划)、产(企业:产品产业化)、学(高校:科学研究,把财富变成知识)、研(科研院所:技术开发,知识创造新财富)。国家开办这类科研院所就是出成果、出专利和出产品。

 

    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讲的“四个对接”——强化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形成有利于出创新成果、有利于创新成果产业化的新机制。

 

    近年来,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在川产道地药材系统研究开发、中药新药创制领域取得一系列主要成果,姜黄、灵芝等川产道地药全产业链整合式开发成果正式进入产业化实施阶段,获得“紫杉醇原料药及其注射液”和“昆仙胶囊”新药证书和临床批件70余件,2014年该院主持的“川射干总黄酮及胶囊”、主研的“藏药然降多吉胶囊”获得新药证书和生产批件。

 

    今后,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要在全球范围利用外部资源,与国内外著名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对接,组织创新活动,推出跨单位、跨国界、产学研结合“知识创新社区”,建设没有围墙的新型科研院,创新科技项目管理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