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翅豆蒄_傣药名:贺姑
汉语拼音 | Jiu chi dou kou
|
傣药名 | 贺姑
|
别名 | |
中药材基原 | 为姜科植物九翅豆蔻的果实或根。
|
动物矿物植物形态 | 九翅豆蒄 Amomum maximum Roxb.
多年生草本,高2~3m。茎丛生。叶片长椭圆形或长圆形,长30~90cm,宽10~20cm,先端尾尖,基部渐狭,下延,叶面无毛,叶背及叶柄均被白绿色柔毛;植株下部叶无柄或近于无柄,中部和上部叶的叶柄长1~8cm;叶舌2裂,长圆形,被稀疏的白色柔毛,叶舌边缘干股质,淡黄绿色。穗状花序近圆球形,鳞片卵形;苞片淡褐色,早落,被短柔毛;花萼管膜质,管内被淡紫红色斑纹,裂齿3,披针形;花冠白色,唇瓣卵圆形,全缘,顶端稍反卷,白色,中脉两侧黄色,基部两侧有红色条纹;药隔附属体全缘,半月形,淡黄色。蒴果卵圆形,成熟时紧绿色,3裂,果皮具明显的九翅。种子多数,芳香。
生于海拔300~800m的林下湿阴处。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云南和西藏。
|
采收加工 | 果实将成熟时采收,晒干;根多用鲜品,或切片晒干备用。
|
药材鉴别 | |
化学成分 | |
药理作用 | |
性味 | 味辣,气香,性热。入土、风塔。
|
功效 | 补土健胃,消食化积,理气止痛。
|
主治 | 主治“接短短嘎”(腹痛腹胀),“拢沙呃,冒开亚毫,斤毫冒兰”(呃逆不止,不思饮食,消化不良),“拢梅兰申”(风寒湿痹证,肢体关节酸痛,屈伸不利)。
|
用法用量 | 内服:果仁研粉,03~0.5g;煎汤,果实2~6g,根15~30g。外用:根鲜品,适量,捣烂敷。
|
注意事项 | |
附方 | 1.治“接短短嘎”,“拢沙呃,冒开亚毫,斤毫冒兰”
九翅豆蔻根、红豆蒄根、草蒄根、生姜、姜黄、野姜、宽筋藤、金刚纂树心各等量。研粉,混匀,3~5g,温开水送服。(傣医传统经方“雅朋勒”)
2.治“拢梅兰中”九翅豆蒄根、美黄、野姜、生姜鲜品各适量。捣烂,加少量猪油、淘米水,炒热,包敷患处。(西双版纳州傣医院傣医康郎腊验方)
|
傣药名与别名出处 | 《西双版纳傣药志》
|
参考 | 《中华本草》傣药卷
|
上一篇:香茅草_傣药名:沙海
下一篇:常绿荚蒾_傣药名:埋昂
近期更新
- 印度枳_傣药名:麻丙罕
- 木荷_傣药名:埋吐罗
- 大叶斑鸠菊_傣药名:当毫温
- 黄花稔_傣药名:罕满龙
- 蔓荆_傣药名:管底
- 马齿苋_傣药名:帕拨凉
- 土连翘_傣药名:埋宋戈
- 野花椒_傣药名:麻献
- 两面针_傣药名:嘿喃活
- 夜花_傣药名:沙板嘎
- 黄牛木_傣药名:埋丢闷
- 黄瓜_傣药名:滇常
- 绣球防风_傣药名:芽冬买蒿
- 姜黄_傣药名:毫命
- 水牛角_傣药名:槁怀
- 常绿荚蒾_傣药名:埋昂
- 水牛胆_傣药名:咪怀
- 大麻药_傣药名:托也腾
- 香茅草_傣药名:沙海
- 羽萼_傣药名:化水顿
- 姊妹树_傣药名:嘎沙乱
- 四方蒿_傣药名:杂芽优麻
- 老虎楝_傣药名:几补
- 阉鸡距_傣药名:勒盖端
- 吉龙草_傣药名:英辛
- 槟榔青_傣药名:锅麻过
- 多荚草_傣药名:多爹烈哇
- 缅茄_傣药名:麻嘎喝罕
- 节鞭山姜_傣药名:贺哈囡
- 泽兰_傣药名:香帕曼
- 三条筋_傣药名:埋宗英龙
- 矩叶酸藤果_傣药名:麻桂荒
- 酸木瓜_傣药名:宋麻瓦
- 李子_傣药名:麻曼勒
- 缩砂仁_傣药名:麻娘
- 四棱豆_傣药名:吐崩
- 八角香兰_傣药名:麻罕
- 老虎芋_傣药名:汪别
- 蜂蜜花_傣药名:景亮
- 箭毒木_傣药名:埋广
- 绞股蓝_傣药名:芽哈摆
- 千张纸_傣药名:锅楞嘎
- 辣椒_傣药名:匹
- 白粉藤_傣药名:嘿宋些
- 野柿_傣药名:麻禾藤
- 茴香豆蔻_傣药名:波丢勐
- 鹧鸪花_傣药名:叫沙短
- 水薄荷_傣药名:荒嫩
- 山鸡椒_傣药名:沙海滕
- 火索麻_傣药名:麻扭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