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拼音 | Ci tian qie
|
傣药名 | 麻王
|
别名 | 哈麻香,麻五答盖
|
中药材基原 | 为茄科植物刺天茄的根和果实。
|
动物矿物植物形态 | 刺大茄 Solanum indicum 1.
多年生小灌木,高约lm。全株被灰色星状柔毛。枝圆柱形,褐色,具粗壮倒钩刺。叶互生;叶片长圆状卵形,长2~5cm,宽1.5~3.5cm,先端钝尖,基部两侧不等,有时近截形,边缘具不规则深波状或浅裂;叶柄及叶的两面均具散生淡褐色短刺。聚伞花序侧生;小花梗散生短刺,长约5mm;花蓝紫色;萼5裂,裂片披针形;花冠浅钟状,开放前折叠,裂片5,披针形;雄蕊5,着生于花冠喉部,花药黄色,顶裂;子房2室。浆果球形,成熟后黄色,光滑无毛。花期春季。
生于海拔200~2000m的平坝、荒地灌丛中。分布于台湾、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和云南等地。
|
采收加工 | 根全年可采,洗净切片,晒干或鲜用。夏季采果实,多鲜用。
|
药材鉴别 | |
化学成分 | 根、果实均含薯蓣皂苷元(dosgenin),羊毛甾醇(lanosterol),澳洲茄碱(solasonine),澳洲茄边喊(solamar-gine),澳洲茄胺(solasodine)[1],茄碱(solanine)[2]。
果实含黄果茄甾醇(carpesterol),刺天茄苷(indioside)A[3]。
种子含月桂酸(lauric acid),棕榈酸(palmitic acid),硬脂酸(stearic acid),花生酸(arachidic acid),油酸(oleic acid),亚油酸(linoleic acid)等脂肪酸[4]。
|
药理作用 | 抗肿瘤作用 刺天茄全株乙醇提取物的氯仿溶解成分和氨仿不溶成分对结肠癌Colo-205细胞、鼻咽癌KB细胞、子宫颈癌HeLa细胞、肝细胞瘤HA2T细胞、喉表皮瘤Hep-2细胞、神经胶质瘤GBM8401/TSGH细胞和黑素瘤H1477细胞有一定的细胞毒性。分离得到的化合物细胞毒性更强[1]。
|
性味 | 味苦,性凉。入水塔。
|
功效 | 清火解毒,凉血止血,消肿利水,利胆退黄,活血调经。
|
主治 | 主治“拢沙龙接火,唉”(咽喉肿痛,咳嗽),“唉哦勒”(咳嗽哈血),“拢泵”(水肿),“拢牛,优哦勒”(小便热涩疼痛,尿血),“拢案答勒”(黄疸),“纳勒冒沙么,纳勒蒿来”(月经失调,痛经,经团,带下量多),“割鲁了勒多冒少”(产后恶露不尽)。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果实5~10g,根10~20g。外用:果实鲜品适量,捣烂,加酒擦。
|
注意事项 | |
附方 | 1.治“拢沙龙接火,唉”刺天茄果实10g煎汤,加1~2滴鸡胆汁内服。
2.治“唉哦勒”刺天茄果实10g,煮鸡蛋内服。(1、2方出自景洪市名傣医康郎仑验方)
3.治“拢泵”刺天茄果实适量,舂烂加酒外擦全身。(景洪市傣医波波验方)
4.治“拢牛,优哦勒”刺天茄根20g,加白胡椒7粒,煎汤内服。(景洪市名傣医康郎仑验方)
5.治“拢案答勒”刺天茄根20g,加红糖煎汤内服。(景洪市傣医波为三验方)
6.治“纳勒冒沙么,纳勒蒿来”,“割鲁了勒多冒少”刺无茄根15g,香附15g,假烟叶10g,姜黄15g。煎汤内服。(景洪市傣医波玉甩验方)
|
傣药名与别名出处 | 《西双版纳傣药志》、(西双版纳)、(德宏)
|
参考 | 《中华本草》傣药卷
|
刺天茄_傣药名:麻王
上一篇:黄金间碧竹_傣药名:埋闪罕 下一篇:报春石斛_傣药名:罗喃该龙
近期内容
- 印度枳_傣药名:麻丙罕 1544次
- 木荷_傣药名:埋吐罗 1471次
- 大叶斑鸠菊_傣药名:当毫温 1544次
- 黄花稔_傣药名:罕满龙 1470次
- 蔓荆_傣药名:管底 1515次
- 马齿苋_傣药名:帕拨凉 1570次
- 土连翘_傣药名:埋宋戈 1456次
- 野花椒_傣药名:麻献 1540次
- 两面针_傣药名:嘿喃活 1500次
- 夜花_傣药名:沙板嘎 1428次
- 黄牛木_傣药名:埋丢闷 1507次
- 黄瓜_傣药名:滇常 1455次
- 绣球防风_傣药名:芽冬买蒿 1443次
- 姜黄_傣药名:毫命 1541次
- 水牛角_傣药名:槁怀 1443次
- 常绿荚蒾_傣药名:埋昂 1458次
- 水牛胆_傣药名:咪怀 1514次
- 九翅豆蒄_傣药名:贺姑 1472次
- 大麻药_傣药名:托也腾 1388次
- 香茅草_傣药名:沙海 1620次
热门内容
- 马连鞍_傣药名:麻新哈布1954次
- 金刚纂_傣药名:些拎1794次
- 斑鸠窝_傣药名:丹晒1727次
- 黄球花_傣药名:山黄广1635次
- 刺天茄_傣药名:麻王16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