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拼音 | Jin gang zuan
|
傣药名 | 些拎
|
别名 | 根细腊,克楞
|
中药材基原 | 为大戟科植物金刚纂的乳汁、叶或茎。
|
动物矿物植物形态 | 金刚纂 Euphorbia antiquorum 1.又名:火秧竻《生草药性备要》,火殃竻《全国中草药汇编》。
半肉质灌木,高l~3n。全株有白色乳汁。枝圆柱状或有不明显的3~6棱,小枝肉质,绿色,扁平或有3~5条厚而作波浪形的翅,凹陷处有1对利刺。单叶由枝条翅边发出,肉质,倒卵形、卵状长圆形以至匙形,长4~6cm,宽1.5~2cm,两面无毛;托叶皮刺状,宿存,坚硬。杯状花序每3故簇生或单生,总花梗短而粗壮;总苞半球形,5浅裂,裂片边缘撕裂;总苞腺体4,二唇形,无花瓣状附属物,上唇大,宽倒卵形,向外反曲;子房3室,花柱3,基部合生,顶端不分裂。蒴果无毛,宽约1.2mm,分果爿压扁状。花期4~5月,果期6~8月。
生于村舍附近或园边,多种植作绿篱或盆栽。分布于福建、广东、广西、贵州和云南等地。
|
采收加工 | 全年可采,随用随采。
|
药材鉴别 | |
化学成分 | 乳汁含大戟二烯醇(euphol)[1],大戟醇(eu-phorbol),环木菠萝烯醇(cycloartenol),β-香树脂醇乙酸酯(β-myrin。cetate)[2],3-O一当归酰巨大戟萜醇(3-O-angeloyl-igenol)[3].
茎含蒲公英赛醇(taraxerol),3α一和3β一无羁萜醇(friede-lanol)[1,4],蒲公英赛酮(taraxerone)[4]。茎皮含蒲公英赛醇[5]。
|
药理作用 | 促癌作用 小鼠背部皮肤剃毛,涂以3一甲基胆直和本品乙醚提取物30星期后,背部皮肤出现数量不等的乳头样肿瘤,发生率为10%,若单独涂以3一甲基明蒽,发生率为零,表明本品为一较弱的促癌物质[1]。
|
性味 | 味苦、微涩,性凉。有小毒。入水、风塔。
|
功效 | 消肿止痛,清火解毒,敛疮生肌,止咳平端,润肠通便。
|
主治 | 主治“阻伤”(跌打损伤),“兵洞飞暖龙”(疗疮痈疖脓肿),“鲁旺唉习火”(小儿咳喘),“拢胖腊里”(便秘)。
|
用法用量 | 内服:适量,将食物置茎内烤熟后,服食物。外用:鲜品适量,捣烂外敷。
|
注意事项 | 本品有小毒,宜少量入丸、散使用。
|
附方 | 1.治“阻伤”,“兵洞飞暖龙”金刚纂叶、酢酱草、车前草鲜品各适量。捣烂包敷患处。(景洪市傣医波温囡验方)
2.治“鲁旺唉习火”金刚纂茎1段(约20cm)。去表皮刺,捅穿茎孔,放入鳝鱼,置火上烤熟,食鳝鱼。(景洪市傣医岩应验方)
|
傣药名与别名出处 | 《西双版纳傣药志》、(西双版纳)、(德宏)
|
参考 | 《中华本草》傣药卷
|
金刚纂_傣药名:些拎
上一篇:鹿茸_傣药名:保光 下一篇:小红蒜_傣药名:贺波亮
近期内容
- 印度枳_傣药名:麻丙罕 1544次
- 木荷_傣药名:埋吐罗 1471次
- 大叶斑鸠菊_傣药名:当毫温 1544次
- 黄花稔_傣药名:罕满龙 1470次
- 蔓荆_傣药名:管底 1515次
- 马齿苋_傣药名:帕拨凉 1570次
- 土连翘_傣药名:埋宋戈 1456次
- 野花椒_傣药名:麻献 1540次
- 两面针_傣药名:嘿喃活 1500次
- 夜花_傣药名:沙板嘎 1428次
- 黄牛木_傣药名:埋丢闷 1507次
- 黄瓜_傣药名:滇常 1455次
- 绣球防风_傣药名:芽冬买蒿 1443次
- 姜黄_傣药名:毫命 1541次
- 水牛角_傣药名:槁怀 1443次
- 常绿荚蒾_傣药名:埋昂 1458次
- 水牛胆_傣药名:咪怀 1514次
- 九翅豆蒄_傣药名:贺姑 1472次
- 大麻药_傣药名:托也腾 1388次
- 香茅草_傣药名:沙海 1620次
热门内容
- 马连鞍_傣药名:麻新哈布1954次
- 金刚纂_傣药名:些拎1794次
- 斑鸠窝_傣药名:丹晒1727次
- 黄球花_傣药名:山黄广1635次
- 刺天茄_傣药名:麻王16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