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分类 | 常用植物药
|
二级分类 | |
分类 | 叶浮荒
|
年份 | hieh mbouh hung
|
别名 | 青茎薄荷
|
来源 | 唇形科植物藿香Agastache rugosa(Fisch.et Mey.)Kuntze.的全草。
|
形态特征 | 多年生直立草本,高0.5~1.5米,茎四方形。单叶,交互对生,心状卵形至长圆状披针形,长4.5~11厘米,宽3~6.5厘米,顶端尾状渐尖,基部心形或平截,边有粗齿。花淡紫蓝色,唇形;轮伞花序排成密集筒形穗状花序,顶生。小坚果卵状长圆形,顶端有褐色硬毛。花期6~9月,果期9~11月。
|
生态分布 | 常栽培。产于广西桂平、天等、马山、凌云、隆林、罗城、融水、金秀等县市;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东、陕西、安徽、江苏、浙江、广东、福建、湖北、湖南、江西、四川、贵州、云南等省份。
|
采集加工 | 秋季采,阴干备用。
|
性味 | 味辛,性微温。
|
功效 | 疏风解表,行气和胃,消肿止痛,止血,止呕止吐。
|
传统应用 | 治胃肠炎、感冒发热头痛、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腹泻、湿疹、皮肤瘙痒、毒蛇咬伤、手足癣、小儿牙疳、口腔溃疡。
|
用法用量 | 9~15克,水煎服;外用适量水煎洗或捣敷。
|
方例 | 1.小儿牙疳 叶浮荒(藿香)鲜品适量,捣烂,(枯矾)少许研末,共调涂患牙根上。
|
化学成分 | 挥发性成分:霍香含挥发油0.28%,主要成分为甲基胡椒酚,占80%以上。并含有茴香脑,茴香醛,柠檬烯,对甲氧基,桂皮醛,α-和β-蒎烯,3-辛酮,1-辛烯-3-醇,芳樟醇,1-丁香烯,β-榄香烯,β-葎草烯,α-衣兰烯,β-金合欢烯,γ-毕澄茄烯,菖蒲烯;还含有顺式-β,γ-乙烯醛[1]。黄酮类化合物:刺槐素,椴树素,蒙花甙,藿香甙,异藿香甙,藿香精[2,3]。根含马斯里酸即是山楂酸,齐墩果酸,3-O-乙酰基齐墩果醛,刺槐素,椴树素,藿香甙,胡萝卜甙,β-谷甾醇,去氢藿香酚[4],1-亚甲基-2,4α-二甲基-6,8-二羟基-5-甲氧基-7-,-1,2,3,4.9,10,10a-七氢-9-菲酮[1-methylene-2,4a-dimethyl-6,8-dihydroxy-5-methoxy-7-(1,1-dimetnyl-hydroxymethyl)-1,2,3,4,9,10,10a-heptahydro-9-phenanthrone][5]。
|
药理 | 1.抗菌作用 试管实验藿香煎剂(8%~15%)对许兰毛癣菌等多种致病性真菌有抑制作用,藿香乙醚浸出液(3%)及酸浸出液(1%)亦能抑制多种致病性真菌,水浸出液的抗真菌效力与煎剂相似;趾间毛癣菌在煎剂15%时方出现抑制,而乙醚浸出液于3%及醇浸出液于5%及水浸出液于10%等浓度时均呈抑制作用,因此藿香的浸出液比煎剂抗菌力强[1,2] 2.抗病毒作用 藿香中的黄酮类物质具有抗病毒作用[3]。 |
出处 | 中国瑶药学
|
叶浮荒_别名:青茎薄荷
近期内容
- 铜麻铃咪_别名:自消容、大猪屎青、猪铃豆、响铃豆、大金不换 1514次
- 麻铃咪端_别名:赂铃豆、假花生、黄疸草、马口铃 1501次
- 瓢介虫_别名:推车虫、推粪虫、牛屎虫 2289次
- 突结_别名:黄豆、黑豆、黑大豆 1437次
- 雷成真 1446次
- 跌当端_别名:路边菊、脾草、马兰丹、田边菊 1755次
- 落懂紧_别名:红簕勾蕊、糖刺果 1607次
- 肥心使端_别名:八仙草、小飞扬藤、红丝线、血见愁 1479次
- 铜安亮_别名:桉树、桉、加里树 1569次
- 堂愁_别名:南柴胡、柴胡、狭叶柴胡 1509次
- 铜别己_别名:大白芨 1422次
- 波腩辅雷梅_别名:地蜂子、三爪金、地蜘蛛 1571次
- 囊并咪_别名:铁扫帚、蛇利草、鱼串草、绒球马鞭、夜关门、串鱼草 1528次
- 铜腩诺姑美_别名:珍珠风、大叶斑鸠米 1560次
- 别双_别名:砒石 1447次
- 握麻红_别名:小饿蚂蝗、胃痛草 2250次
- 各托_别名:蚂炸、蝗虫 1507次
- 荒棉咪_别名:喝呼草、感应草、怕羞草 1397次
- 温真亮_别名:风箱树根、水杨梅根、水泡木、水鸭木、大叶水杨梅 1630次
- 烈当端_别名:鸡眼菊、地胡椒、白顶草 151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