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分类 | 老班药(瑶族经典用药)
|
二级分类 | 七十二风
|
分类 | 钻地风
|
年份 | nzunx deic buerng
|
别名 | 透骨消、马蹄草、接骨消、连线单、四方雷公根、称秃风
|
来源 | 唇形科植物活血丹Glechoma longituba(Nakai)Kupr.的全草。
|
形态特征 | 多年生伏地草本,全体有短毛,揉之有刺激气味。茎四方形,节上生根。单叶对生,心形或近肾形,长1.8~2.6厘米,宽2~3厘米,顶端急尖或钝三角形,基部心形,边有圆齿,上面被毛。花唇形,淡蓝色,蓝紫色;常2朵腋生,有时为4~6朵成轮伞花序。小坚果长圆状卵形,黑褐色,平滑。花期4~5月,果期5~6月。
|
生态分布 | 生于林缘、疏林下、草地中、溪边或栽培。产于广西那坡、柳州、金秀、临桂、龙胜等县市;分布于除西北及内蒙古外全国各省份。
|
采集加工 | 全年可采,鲜用或晒干备用。
|
性味 | 味苦、辛,性凉。
|
功效 | 清热解毒,利尿排石,散瘀消肿,活血通经,止痛止痒。
|
传统应用 | 治跌打损伤、骨折、风湿性关节炎、月经不调、痛经、闭经、产后疼痛,尿路感染或结石、肾炎水肿、胆道结石、胆囊炎、小儿发热惊风、腮腺炎、疮疡肿毒、毒蛇咬伤。
|
用法用量 | 15~30克,水煎服;外用鲜品适量捣敷或水煎洗。
|
方例 | 1.急性肾炎 钻地风(透骨消)、莫翁样(地菍)、木恐碎(海金沙)、跌当端(路边菊)各30克,红林(虎杖)15克,水煎,每天分2次服。
2.腹股沟淋巴结炎 钻地风(透骨消)、来林使(苋菜)各适量,生盐少许,捣敷。
|
化学成分 | 茎叶含挥发油,主成分为左旋松樟酮,左旋薄荷酮,胡薄荷酮,α-获烯,β-蒎烯,柠檬烯,1,8-按叶素,对-聚伞花素,异薄荷酮,异松樟酮,芳樟醇,薄荷醇及α-松油醇等。成分随产地、采期及其他因素而有所差异。还含欧亚活血丹呋喃,欧亚活血丹内酯。此外尚含熊果酸,β-谷甾醇,棕榈酸,琥珀酸,咖啡酸,阿魏酸,胆碱,维生素C及水苏糖等[1,2]。
|
药理 | 1.利胆作用 能促进肝细胞的胆汁分泌,肝胆管内胆汁增加,内压增高,胆道括约肌松弛,而使胆汁排出[1]。 2.利尿作用 煎剂大鼠灌胃有显著利尿作用,连续应用则利尿作用逐渐降低。麻醉家兔试验也有明显利尿作用[1]。 3.溶解结石作用 能使小便变为酸性,而使存在于碱性条件下的结石溶解[1]。 4.抑菌试验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极度敏感,宋内痢疾杆菌中度敏感,大肠杆菌、绿脓杆菌、伤寒杆菌均不敏感[1]。 |
出处 | 中国瑶药学
|
钻地风_别名:透骨消、马蹄草、接骨消、连线单、四方雷公根、称秃风
上一篇:别芷_别名:芳香 下一篇:六方钻_别名:六方藤、抽筋藤
近期内容
- 铜麻铃咪_别名:自消容、大猪屎青、猪铃豆、响铃豆、大金不换 1514次
- 麻铃咪端_别名:赂铃豆、假花生、黄疸草、马口铃 1501次
- 瓢介虫_别名:推车虫、推粪虫、牛屎虫 2289次
- 突结_别名:黄豆、黑豆、黑大豆 1437次
- 雷成真 1446次
- 跌当端_别名:路边菊、脾草、马兰丹、田边菊 1755次
- 落懂紧_别名:红簕勾蕊、糖刺果 1607次
- 肥心使端_别名:八仙草、小飞扬藤、红丝线、血见愁 1479次
- 铜安亮_别名:桉树、桉、加里树 1569次
- 堂愁_别名:南柴胡、柴胡、狭叶柴胡 1509次
- 铜别己_别名:大白芨 1422次
- 波腩辅雷梅_别名:地蜂子、三爪金、地蜘蛛 1571次
- 囊并咪_别名:铁扫帚、蛇利草、鱼串草、绒球马鞭、夜关门、串鱼草 1528次
- 铜腩诺姑美_别名:珍珠风、大叶斑鸠米 1560次
- 别双_别名:砒石 1447次
- 握麻红_别名:小饿蚂蝗、胃痛草 2250次
- 各托_别名:蚂炸、蝗虫 1507次
- 荒棉咪_别名:喝呼草、感应草、怕羞草 1397次
- 温真亮_别名:风箱树根、水杨梅根、水泡木、水鸭木、大叶水杨梅 1630次
- 烈当端_别名:鸡眼菊、地胡椒、白顶草 151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