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拼音 | Lu rong
|
傣药名 | 保光
|
别名 | |
中药材基原 | 为鹿科动物水鹿的幼角。
|
动物矿物植物形态 | 水鹿 Cervus unicolor Kerr
体型粗壮,体长2m左右,颈具长而蓬松的鬢毛,背中线清晰,尾长。角型简单,全角每支3叉,眉叉尖向上,与主干成锐角,角基部有一圈布满骨质小瘤状突的角座,其周围密生橘黄色尖长毛,可延伸到耳根部以至面颊及眼上方。体上被毛粗糙,多栗棕色;唇周棕褐色,嘴角后与(亥页)部苍白色略显黄,吻后至额深棕色,眼下及颊部逐渐转为淡黄褐色,耳背深栗棕色,耳壳内及边缘白色或淡黄色,头其余部分深褐色。躯体两侧栗棕色,背部色较深,有一条宽窄不等的深棕色显黑的带纹。尾毛长,后半段密生更长而蓬松的黑毛,显得尾很粗大。鼠蹊与腋下白色或淡黄色,四肢上部外侧栗棕色,内侧及膝关节以下白色或近于淡黄色。
栖息于热带、亚热带山区的各类次生林、阔叶林、混交林、针叶林中。分布于台湾、广东、四川和云南等地。
|
采收加工 | 幼角锯下后先洗去茸毛上的污物,并挤去少量血液,将锯口部用绳绷紧,钉上小钉,缠上麻绳,固定于架上,置沸水中烫煮,重复 3~4次,每次 10~20 min,全过程 5~6 h。次日再重复烫煮数次,取出于无烟炭火上悬烤2~3h,然后使其风干,干透后修整,即可药用。
|
药材鉴别 | 性收鉴别 本品呈类圆柱形,茸体较细瘦,多为二岔,少为三岔。主校长 50~70 cm,从近磨盘处发出斜向上伸的单分枝,顶端细尖与主体之间成一锐角,磨盘直径4~6 cm。主枝较直,顶端弯曲,向上方伸出。第二分枝较短或仅呈一突起状并不伸出,毛茸稀而长粗,黑褐色或深灰褐色。茸体表面有纵棱筋及突起的疙瘩钉,习称“苦瓜棱”及“苦瓜丁”。老茸该特征更明显。横切面有细密蜂窝状小孔。茸上段切面淡黄色或灰黄色,中段以下色渐淡,并见骨质。气微腥,味咸。
|
化学成分 | |
药理作用 | |
性味 | 味微甜,气腥,性热。入四塔。
|
功效 | 补火壮腰,调补气血。
|
主治 | 主治“勒约”(气血虚),“冒米想”(乏力),“拢贺冒贺办”(头昏目眩),“冒米鲁”(不孕症),“纳勒冒少”(月经失调,崩漏),“纳勒蒿来”(带下量多),“杆郎软”(腰膝冷痛,周身乏力,性欲冷淡,阳痿,遗精,早泄)。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或研末,3~5g。
|
注意事项 | 服后如出现皮肤斑疹,用(鹿几)子角磨水内服。
|
附方 | 1.治“勒约”,“冒米想”,“拢贺冒贺办”,“冒米鲁”,“纳勒冒少,纳勒蒿来”鹿茸研粉用温开水送服 3 g。(景洪市名傣医康郎仑验方)
2.治“杆郎软”鹿茸研粉适量,用酒调服。(励腊县傣医波溜燕验方)
|
傣药名与别名出处 | 《西双版纳傣药志》
|
参考 | 《中华本草》傣药卷
|
鹿茸_傣药名:保光
上一篇:长序岩豆树_傣药名:贺罕朗 下一篇:金刚纂_傣药名:些拎
近期内容
- 印度枳_傣药名:麻丙罕 1544次
- 木荷_傣药名:埋吐罗 1471次
- 大叶斑鸠菊_傣药名:当毫温 1544次
- 黄花稔_傣药名:罕满龙 1470次
- 蔓荆_傣药名:管底 1515次
- 马齿苋_傣药名:帕拨凉 1570次
- 土连翘_傣药名:埋宋戈 1456次
- 野花椒_傣药名:麻献 1540次
- 两面针_傣药名:嘿喃活 1500次
- 夜花_傣药名:沙板嘎 1428次
- 黄牛木_傣药名:埋丢闷 1507次
- 黄瓜_傣药名:滇常 1455次
- 绣球防风_傣药名:芽冬买蒿 1443次
- 姜黄_傣药名:毫命 1541次
- 水牛角_傣药名:槁怀 1443次
- 常绿荚蒾_傣药名:埋昂 1458次
- 水牛胆_傣药名:咪怀 1514次
- 九翅豆蒄_傣药名:贺姑 1472次
- 大麻药_傣药名:托也腾 1388次
- 香茅草_傣药名:沙海 1620次
热门内容
- 马连鞍_傣药名:麻新哈布1954次
- 金刚纂_傣药名:些拎1794次
- 斑鸠窝_傣药名:丹晒1727次
- 黄球花_傣药名:山黄广1635次
- 刺天茄_傣药名:麻王16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