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矾_傣药名:亨宋
汉语拼音 | Ming fan
|
傣药名 | 亨宋
|
别名 | |
中药材基原 | 为天然硫酸盐类矿物明矾石经加工提炼而成的结晶体。
|
动物矿物植物形态 | 明矾石Alunite
三方晶系。晶形呈细小的菱面体或极状,通常为致密块状、细粒状、上状等。颜色为无色、白色,常带淡黄汉淡红等色。条痕白色。光泽玻璃状,解理面上有时微带珍珠光,块状者光泽暗淡或微带蜡状光泽。透明至半透明。解理平行间{0001}不完全。断口晶体者呈贝状;块体者呈多片状、参差状,有时土状。硬度3.5~4。相对密度2.6~2.8。性脆。
常为碱性长石受低温硫酸盐溶液的作用变质而成,多产于火山岩中。分布于甘肃、河北、安徽、福建、山西、湖北、浙江等地。
|
采收加工 | 采得后,打碎,用水溶解,收集溶液,蒸发浓缩,放冷后即析出结晶。
|
药材鉴别 | 性状鉴别本品呈不规则结晶形块状。无色或白色。透明或半透明,玻璃样光泽。表面略平滑或凹凸不平,具细密纵棱,并附有白色细粉。质硬而脆,易砸碎。气微,味微甘而极涩。
|
化学成分 | 明矾石为碱性硫酸铝钾[KAL3(SO4)2(OH)6],其中氧化钾(K2O)11.4%,氧化铝(AI2O3)37.0%,三氧化硫(SO3)38.6%,水(H2O)13.0%。白矾为含水硫酸铝钾[KAI(SO4)2·12H2O][1]。
|
药理作用 | 1.抗菌作用 体外试验证明明矾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变形杆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福氏及志贺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甲型副伤寒杆菌、白喉杆菌、炭疮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对牛型布氏杆菌、百日咳杆菌及脑膜炎球菌作用次之;高浓度时对人型及牛型结核杆菌也有抑制作用[1-4]。对变异链球菌、产黑素类杆菌、核酸杆菌、产气荚膜杆菌及其他口腔杂菌等厌氧菌亦有明显抑制作用,对破伤风杆菌和兼性厌氧菌淋球菌则有中度抑制作用[5];对羊毛状小孢子菌和红色毛癣菌、白念珠菌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5.6]。
2.抗阴道滴虫作用 明矾在体外有明显抗阴道滴虫作用[7]。
3.收敛作用 明矾水在体外能使血清立即沉淀,表明有强力凝固蛋白质的作用[8]。临床利用这一收敛作用以止血、止汗和止泻等。
4.毒性 家兔或狗直肠周围注射8%明矾注射液2ml/kg,局部产生出血性凝固性坏死,继而周围形成胶原纤维瘢痕,造成尿闭,尿失禁,腹泻,排便困难,肛门、会阴及睾丸阴囊水肿,甚至形成肛周围组织坏死、直肠瘘管及晚期直肠狭窄[9]。
|
性味 | 味酸、涩,性凉,入水、风塔。
|
功效 | 清火解毒,除风止痒。
|
主治 | 主治“说凤令兰”(口舌生疮),“兵洞烘洞飞暖”(皮肤瘙痒,斑疹,疥癣,湿疹)。
|
用法用量 | 外用:适量,泡水含漱;或溶于水中,外洗浸泡。
|
注意事项 | |
附方 | 1.治“说凤令兰”明矾 10g。泡水含漱。
2.治“兵洞烘洞飞暖”明矾15g,溶于水中,浸泡外洗或外擦。(1、2方出自西双版纳州傣医医院傣医康郎腊验方)
|
傣药名与别名出处 | 《西双版纳傣药志》
|
参考 | 《中华本草》傣药卷
|
上一篇:大叶茶_傣药名:腊龙
下一篇:兜唇石斛_傣药名:喃该罕囡
近期更新
- 印度枳_傣药名:麻丙罕
- 木荷_傣药名:埋吐罗
- 大叶斑鸠菊_傣药名:当毫温
- 黄花稔_傣药名:罕满龙
- 蔓荆_傣药名:管底
- 马齿苋_傣药名:帕拨凉
- 土连翘_傣药名:埋宋戈
- 野花椒_傣药名:麻献
- 两面针_傣药名:嘿喃活
- 夜花_傣药名:沙板嘎
- 黄牛木_傣药名:埋丢闷
- 黄瓜_傣药名:滇常
- 绣球防风_傣药名:芽冬买蒿
- 姜黄_傣药名:毫命
- 水牛角_傣药名:槁怀
- 常绿荚蒾_傣药名:埋昂
- 水牛胆_傣药名:咪怀
- 九翅豆蒄_傣药名:贺姑
- 大麻药_傣药名:托也腾
- 香茅草_傣药名:沙海
- 羽萼_傣药名:化水顿
- 姊妹树_傣药名:嘎沙乱
- 四方蒿_傣药名:杂芽优麻
- 老虎楝_傣药名:几补
- 阉鸡距_傣药名:勒盖端
- 吉龙草_傣药名:英辛
- 槟榔青_傣药名:锅麻过
- 多荚草_傣药名:多爹烈哇
- 缅茄_傣药名:麻嘎喝罕
- 节鞭山姜_傣药名:贺哈囡
- 泽兰_傣药名:香帕曼
- 三条筋_傣药名:埋宗英龙
- 矩叶酸藤果_傣药名:麻桂荒
- 酸木瓜_傣药名:宋麻瓦
- 李子_傣药名:麻曼勒
- 缩砂仁_傣药名:麻娘
- 四棱豆_傣药名:吐崩
- 八角香兰_傣药名:麻罕
- 老虎芋_傣药名:汪别
- 蜂蜜花_傣药名:景亮
- 箭毒木_傣药名:埋广
- 绞股蓝_傣药名:芽哈摆
- 千张纸_傣药名:锅楞嘎
- 辣椒_傣药名:匹
- 白粉藤_傣药名:嘿宋些
- 野柿_傣药名:麻禾藤
- 茴香豆蔻_傣药名:波丢勐
- 鹧鸪花_傣药名:叫沙短
- 水薄荷_傣药名:荒嫩
- 山鸡椒_傣药名:沙海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