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柰_傣药名:晚荒
汉语拼音 | Shan nai
|
傣药名 | 晚荒
|
别名 | 香姜
|
中药材基原 | 为姜科植物山柰的根茎。
|
动物矿物植物形态 | 山柰 Kaempferia galanga L.
多年生草本、根茎块状,单生或丛生,淡绿色,芳香;根从根茎上生出,粗壮,多数。叶通常2枚,相对而生,几乎无柄,平卧地上,水平开展,质薄,圆形成宽卵形,长7~15cm,宽5~12cm,先端急尖或近钝形,基部图形或心形,下延成鞘,表面绿色,背面淡绿色。有时叶缘及先端染有紫色。穗状花序从两叶间生出,有花4~12朵;花白色,晨开午凋,芳香,花管筒细长;每花有披针形苞片1片,长约2.5cm,绿色。果实为蒴果。花期8~9月。
生于热带地区。我国台湾、广东、海南、广西和云南等地野生或栽培。
栽培要点: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喜阳光,不耐寒。以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质、疏松的沙质壤土为好。
栽培技术 根茎分割繁殖:春分至清明期间整地作高畦,按20cm×20cm的行株距挖穴,把上年质好的根茎分割栽入穴中,覆土6cm深,每1hm2用900~1050kg。
田间管理 栽后1月左右出苗.应经常除草培土,追肥,并注意排水,以防根腐。
|
采收加工 | 今年对采。栽培者于12月至次年3月采挖,洗净切片,晒干备用或用鲜品。
|
药材鉴别 | 性状鉴别 本品为圆形或近圆形的横切片,直径1~2cm,外皮浅褐色或黄褐色,皱缩,有时可见根痕及残存须根;切面类白色,粉性,常略凸起,习称“缩皮凸肉”。质脆,易折断、气香特异,味辛辣。
显微鉴别 粉末特征:类黄白色。①淀粉粒众多,单粒呈圆形、椭圆形或类三角形,多数扁平.直径5~30μm,脐点层纹不明显,偶见复粒,由2~3分粒组成。③螺纹导管直径18~37μm,偶见梯纹导管,直径达50μm。③油细胞呈类圆形或椭圆形,直径40~130μm,壁较薄,脑腔内含浅黄绿色或淡紫红色油滴。④木柱细胞壁薄,呈长方形,色素块不规则,黄色或黄棕色。
|
化学成分 | 根茎含挥发油:对一甲氧基桂皮酸乙酯(ethylp-methoxycinnamat),顺(和反)桂皮酸乙酯(ethyl cinnamat),龙脑(borned),樟烯(carnnhene).3一蒈烯(△3-carene),对一甲氧基苏合香烯(P-methoxystyrene)[1.2],α一侧柏烯(α-thujene), α-(和β)蒎烯(Pinene),苯甲醛(bcnzaldchvde),香桧烯(sablnene),α一和β—水芹烯(Phellandrene),对一聚伞花素(P-cymene),柠檬烯(limonene),1,8一桉叶素(1,8-cined,),4一松油醇(terpin-4-of),α一松油醇(α-lerpne1),优葛缕酮(encarvone),茴香醛(anisalde-hyde),乙酸龙脑酯(bornyl acetate),百里香酚(thymol),α一松油醇乙酸酯(α-terPinvl acetate),β-榄香烯(β-elemene),δ一芹子烯(δ-selinene),γ一荜澄茄烯(γ-cadlnen。),十五烷(pentadecane),十六烷(hexadecan),十七烷(heptadecane)[3]。β-松油醇(β-ter-pineol),异龙脑(isoborncol),2,5,6一三甲基癸烷(2,5,6-trime-thyldecane),2,4,6三甲基辛烷(2,4,6-trimcthyloctane),9,12一十八碳二烯醛(9,12-octadecadienal)[4]等。又含黄酮类成分;山柰酚(kaempferol),山柰素(kaempferide)[5]。还含维生素P[6]。
|
药理作用 | 1.对单胺氧化酶的抑制作用 山柰粗提物对单股氧化酶有明显抑制作用,经分离提取有效成分为对甲氧基桂皮酸乙酯[1]。
2.抗癌作用 对甲氧基栓皮酸乙酯具细胞毒活性,对人宫颈癌 Heta细胞有明显抑制作用[2]。
3.对肠道平滑肌的作用 根茎煎剂0.25%~0.75/浓度对豚鼠离体肠道呈兴奋作用。浓度增至l%~1.25%,则出现抑制,挥发油与煎剂的作用类似[3]。
4.其他作用 煎剂在试管中对许兰毛癣菌及其蒙古变种、共心性毛癣菌及堇色毛癣菌等10种常见致病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4]。山柰热水提取物对犬弓蛔虫(Toxocara canis)幼虫有杀灭作用,有效成分为桂皮酸乙酯、对甲氧基桂皮酸乙酯等[5]。山柰酚还有消炎和抑制醛糖还原酶的作用,可能有利于糖尿病白内障的治疗[6]。
5.毒性 山柰酚对鼠伤寒沙门菌 TA98有致突变作用[7]。
|
性味 | 味苦,气香.性凉。入水、土塔。
|
功效 |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通气血。
|
主治 | 主治“接崩短嘎,鲁短”(脘腹胀痛,腹泻),“说凤令兰”(口舌生疮),“找沙龙接火”(咽喉肿痛),“拢沙龙接喉”(牙痛),“农暖农杆”(乳痈),“斤档斤匹”(食物中毒),“阻伤”(跌打损伤),“拢梅兰申”(风寒湿痹证,肢体关节酸痛,屈伸不利)。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5~10g;或研末开水冲,每次0.5~2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
|
注意事项 | |
附方 | 1.治“接崩短嘎,鲁短”山萘干粉1g。开水冲服。(西双版纳州傣院傣医康郎腊验方)
2.治“说凤令兰”,“拢沙龙接火”,“拢沙龙接喉”,“农暖农杆”山柰15g,桔子15g。煎服。(勐海县傣医岩吨囡验方)
3.治“斤档斤匹”山柰5g,竹叶兰30g。煎服。(西双版纳州傣医院傣医康郎香验方)
4.治“阻伤”,“拢梅兰中”山柰鲜品适量。捣烂,外敷。(景洪市名傣医康郎仑验方)
制剂:入雅叫维谢萨朗甘(神仙宝龙药)山萘、小红蒜、苦菜籽、蔓荆子、石菖蒲等量,大蒜、小姜少许混合研粉,用蜂蜜调匀,搓成小丸药备用。用于治疗急慢性胃肠炎,跌打损伤,蚊虫叮咬,皮肤瘙痒等症。每次温升水送服5~10丸,每日2~3次。
|
傣药名与别名出处 | 《西双版纳傣药志》
|
参考 | 《中华本草》傣药卷
|
上一篇:兜唇石斛_傣药名:喃该罕囡
下一篇:苦荞_傣药名:帕泵宋
近期更新
- 印度枳_傣药名:麻丙罕
- 木荷_傣药名:埋吐罗
- 大叶斑鸠菊_傣药名:当毫温
- 黄花稔_傣药名:罕满龙
- 蔓荆_傣药名:管底
- 马齿苋_傣药名:帕拨凉
- 土连翘_傣药名:埋宋戈
- 野花椒_傣药名:麻献
- 两面针_傣药名:嘿喃活
- 夜花_傣药名:沙板嘎
- 黄牛木_傣药名:埋丢闷
- 黄瓜_傣药名:滇常
- 绣球防风_傣药名:芽冬买蒿
- 姜黄_傣药名:毫命
- 水牛角_傣药名:槁怀
- 常绿荚蒾_傣药名:埋昂
- 水牛胆_傣药名:咪怀
- 九翅豆蒄_傣药名:贺姑
- 大麻药_傣药名:托也腾
- 香茅草_傣药名:沙海
- 羽萼_傣药名:化水顿
- 姊妹树_傣药名:嘎沙乱
- 四方蒿_傣药名:杂芽优麻
- 老虎楝_傣药名:几补
- 阉鸡距_傣药名:勒盖端
- 吉龙草_傣药名:英辛
- 槟榔青_傣药名:锅麻过
- 多荚草_傣药名:多爹烈哇
- 缅茄_傣药名:麻嘎喝罕
- 节鞭山姜_傣药名:贺哈囡
- 泽兰_傣药名:香帕曼
- 三条筋_傣药名:埋宗英龙
- 矩叶酸藤果_傣药名:麻桂荒
- 酸木瓜_傣药名:宋麻瓦
- 李子_傣药名:麻曼勒
- 缩砂仁_傣药名:麻娘
- 四棱豆_傣药名:吐崩
- 八角香兰_傣药名:麻罕
- 老虎芋_傣药名:汪别
- 蜂蜜花_傣药名:景亮
- 箭毒木_傣药名:埋广
- 绞股蓝_傣药名:芽哈摆
- 千张纸_傣药名:锅楞嘎
- 辣椒_傣药名:匹
- 白粉藤_傣药名:嘿宋些
- 野柿_傣药名:麻禾藤
- 茴香豆蔻_傣药名:波丢勐
- 鹧鸪花_傣药名:叫沙短
- 水薄荷_傣药名:荒嫩
- 山鸡椒_傣药名:沙海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