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腑即是五脏六腑的总称,包括肌和腑两大类。所谓五脏即心、肝、脾、肺、肾、六腑即是胆、胃、小肠、大肠、膀胱和三焦。此外还有,脑、骨、髓、脉、胆、女子胞6种器官组织,这些器官的生理和病理变化,既不同于五脏,又不同于六腑,但与五脏六腑有极密切的关系,称为“奇恒之腑”。
祖国医学的脏腑学说,是研究人体各脏腑组织的学说。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阐述各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二是阐述精、气、血、津液的生理、病理及其与脏腑的关系。
脏腑是化生精、气、血、印液,促进新陈代谢,维持生命活 动的主要器官。五脏的主要功能是化生和贮藏精气、血、津液。 六腑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食物受纳、消化、吸收和并排泄糟粕。
《素问·五脏别论》说: “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 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这 就是对五脏六腑生理功能的概括,也指出脏与腑在功能上的根本 区别。
精、气、血、津液都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脏腑各 种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而精、气、血、津液的生成、运行和输 布,又必须通过脏腑的功能活动才能完成。
脏腑辨证是中医辨证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运用脏腑 的理论,对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进行分析、归纳,辨明疾病的具 体病位——所属脏腑、组织、器官及其病因、性质、正邪斗争情 况的一种辨证方法。掌握各脏腑的生理功能,熟悉各脏腑的病变 规律,是掌握脏腑辨证的基本方法,也是脏腑辨证施膳的理论根 据和具体实施的体现。
脏腑是人体的主要器官,是人体发生疾病的主要部位,也是 治疗和施膳的主要对象,脏腑的功能是复杂的,在病变过程中脏 腑之间又相互影响,因此,脏腑证候也是复杂的,这里仅介绍脏 腑病变较为单一,常见的基本证候及其施用药膳。
1.心:心的生理功能是主血脉,为人体血液运行动力,又主 神志,开窍于舌,其华在面。
(1)心气虚:症见心悸,自汗,体倦乏力,面色发白,舌质 淡,脉细弱等。本证多由老年脏气日衰,或风湿损伤心气,或汗 出太过以及其他疾病的转变等原因形成。
治法:补心气。药膳用莲子龙眼汤等。
(2)心阳虚:心阳虚为心气虚的重证,除心气虚的见症外, 还有形寒怕冷,面色发白,气喘,心胸憋闷或作痛,舌质紫暗而 胖嫩,甚则大汗淋漓、四肢厥冷等。本证多由脏气虚衰严重,风 湿损伤心气,汗出太过,以及其他疾病的转变等原因引起。
治法:温补心阳。药膳用参杞羊头等。
(3)心血虚:症见心悸易惊,失眠多梦,健忘,头昏,面色 不华,唇舌色淡,脉细弱。本证多因体素虚,病后虚弱,失血或 风湿所伤,或精神刺激耗伤心血、心阴所致。
治法:用补心血,安心神。药膳用当归猪心汤等。
(4)心阴虚:症见心悸易惊、失眠多梦、健忘、低热、盗 汗、五心烦热颧红、口咽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等。本证多因 身体素虚,病后虚弱,失水失血过多,或心血耗伤等所致。
治法:养心阴、安心神。药膳用心枣汤等。
(5)心火上炎:症见舌体糜烂疼痛、口疮、心烦、失眠、口 渴、尿黄、舌尖赤、脉数。本证多因情志郁久化火,六淫内郁化 火,或过食辛辣食物所致。
治法:清心泻火。药膳用灌藕方等。
2.肝:肝居肋部,主藏血,主疏泄,主筋,开窍于目,其华 在爪。
(1)肝血不足:症见眩晕、面色无华,视物模糊,两眼干 涩,夜盲,肢体麻木,筋脉拘挛,月经量少或闭经,舌淡脉细 等,本证多由久病、出血,或其他慢性病耗伤肝血所致。
治法:补养肝血。药膳用红杞田七鸡等。
(2)肝火上炎:症见头胀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胁肋灼 痛、耳鸣耳聋、尿黄、便秘,或吐血、衄血、舌红苔黄、脉弦数 等。本证多由气郁化火,过嗜烟酒肥腻蕴热化火,导致肝火上炎。
治法,清肝泻火。药膳用两瓜汁,芹菜粥,菊花粥等。
(3)肝气郁结:症见胁肋胀痛、胸闷不舒、善叹息、神气沉 默、不欲食,或见口苦、呕吐、头目眩晕,脉弦、舌苔白滑。妇 女则月经不调、痛经或经前乳房作胀等。本证多因异常的精神刺激,导致肝的疏泄功能失常所致。
治法:疏肝、解郁。药膳用金橘饮等。
(4)肝阳上亢:症见头痛、头胀、眩晕,时轻时重,及耳鸣耳聋、口燥咽干、心悸失眠、肢体震颇、色红少津、脉多弦劲有力等。本证多由肝肾阴虚不能制阳,致使肝阳过亢而为病,多属本虚标实证。
治法:滋阴潜阳。药膳菊楂决明饮等。
3.脾:脾居中焦,脾的生理功能是主运化,统血,主肌肉及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1)脾气虚:临床上常见到的有3类证候。
脾不健运:食纳减少,食后作胀,或肢体浮肿,小便不利,或大便溏泻,伴有身倦乏力,面色萎黄,舌质淡嫩,苔白,脉缓弱。本证多由病久虚损,或过度劳倦,或饮食不节,损伤脾气所致。
治法:益气健脾。药膳用山药肉麻丸等。
脾气下陷:头目昏花,少气无力,小腹坠胀,慢性腹泻,或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肾下垂,而色萎黄,舌淡,脉虚,本证多由病久虚损或劳倦伤脾,脾气不升所致。
治法:益气升阳。药膳用黄芪蒸鸡等。
脾不统血:饮食减少,倦怠无力,少气懒言,面色苍白,皮下出血,吐血,仪血以及妇女月经过多,或崩漏,舌质淡,脉细弱。本证多由病久虚损,或劳倦伤脾,使脾虚统摄无力所致。
治法:补脾摄血。药膳用归脾汤或归脾鸡汤等。
(2)脾阳虚:在脾气虚见证的基础上,同时出现腹中冷痛,腹满时减,得温则舒,口泛清水,四肢不温,妇女白带清稀,小腹下坠,脉迟,舌淡,苔白。本证多由久病伤脾,或饮食生冷损伤脾胃阳气所致。
治法:用温中健脾。药膳用壮阳狗肉汤等。
(3)寒湿困脾:症见食纳减少,脘腹胀满,头身困重,形寒肢冷,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沉迟等。本证多由久病伤脾,或饮食生冷损伤脾胃阳气,水湿不运所致。
治法:温中化湿,药膳用砂仁粥。
(4)脾胃湿热:症见食纳不佳,胸闷腹胀,恶心呕吐,面目皮肤发黄,色泽鲜明,厌油腻,口粘而甜,小便短黄,大便稀薄。本证多由感受湿热之邪或饮食不节,湿郁化热而成。
治法:清热利湿。药膳用茅根猪肉羹等。
4.肺:肺位于胸中,上连咽喉,开窍于鼻,主要功能是司呼吸、主一身之气,有宜发与肃降的作用,外合成毛,通调水道。
(1)肺气虚:症见咳嗽,咯痰清稀,气短懒言,声音低微,消瘦乏力,喜温畏寒,自汗。容易感冒,面色咣白,色质淡嫩,脉虚弱等。本证多由慢性咳嗽,久咳伤气,使肿气逐渐虚弱而成。
治法:补益肺气。药膳用百合冰糖饮。
(2)肺阴虚:症见咳嗽较重,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并有咽喉干痒,或声音嘶哑,身体消瘦,舌红少津,脉细无力。阴虚火旺者可见痰中带血,午后发热、盗汗、两颧发红,脉细数等。本证多由劳损所伤,或久咳伤阴所致。
治法:滋阴润肺止咳,药膳用百合蜂糖饮。
(3)风寒东肺:症见咳嗽或气喘,咯痰稀薄,色白而多泡沫,口不渴,常有鼻涕,或发热恶寒,头痛身痛,舌苔薄白,脉浮或弦紧等。本证多由外感风寒侵袭肺脏所致。
治法:宜肿散寒,化痰止咳。药膳用姜糖饮等。
(4)风热犯肺:咳嗽,咯黄稠痰,不易咯出,一般常伴咽喉疼痛,鼻流浊涕,口干欲饮,舌尖红,脉浮数。本证多由外感风热侵犯肺脏所致。
治法:辛凉宜肺,止咳化痰。药膳用丝瓜花蜜饮等。
(5)燥热伤肺,症见于咳无痰或痰少而粘,鼻燥咽干,舌尖红,苔薄黄少津,脉浮细而头疼,并常有胸痛或发热头痛等症。本证多由燥热之邪伤耗肺津,使肺气不得宣降所致。
治法:清热润肺止咳。药膳用饴糖豆浆等。
5.肾:肾位于腰部,左右各一,所以有“腰者肾之府”之说。肾的生理功能是藏精,主水,纳气,主骨生髓通脑,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二阴。
(1)肾阳虚:症见面色淡白,形寒肢冷,自汗,阳痿滑精,早泄,不孕,带—F清冷,腰膝酸软,小便清长,或遗尿,头昏耳鸣,苔白质淡,脉沉迟而弱。本证多由素体虚弱,或老年久病或房劳过度所致。
治法:温补肾阳。药膳用雀卯虾仁汤,双鞭壮阳汤等。
(2)肾阴虚:头昏目眩,耳鸣,耳聋,遗精,口咽发干,盗汗,腰膝疼痛,舌绛脉细数。本证多由久病耗伤肾阴,或房事不节耗伤肾精,或其他脏腑之阴虚及肾所致。
治法:滋补肾阴。药膳用女贞鳖鱼汤等。
(3)肾不纳气:症见喘促气短,呼多吸少,动则喘甚,汗出,四肢不温,畏风寒,面目虚浮。脉浮虚无力,舌质淡。本病多由久病或房劳过度损伤肾气,气不归元,失于摄纳所致。
治法:温肾纳气。药膳用核桃五味炖蜜糖等。
(4)肾气不固:症见滑精早泄,尿后余沥,小便频数而清,甚者失禁,腰脊疫软,面色淡白,听力减退,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本证由肾阳素亏,劳损过度.久病失养,肾气亏损,失其封藏固摄之权所致:
治法:固摄肾气。药膳用羊脊粥等。
药膳对脏腑的治疗
上一篇:古代对药膳疗法的认识 下一篇:药膳的治病原理